王军
通讯员/尹照
写在前面的话
时间回拨至4年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湘赣等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
湘赣边区域合作,自此走向新纪元。两省交界的24个县市,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株洲有4个县市身处其中,是名副其实的主阵地、排头兵。
让路,给农村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赋能,给产业注入巨大的升值空间;塑魂,给文化烙印生动的精神代码……6月1日至3日,市农业农村局的江西萍乡、吉安学习考察之旅,一路惊喜和震撼之后,也不免脸红冒汗,感慨:江西已经领先我们一个身位了。
标杆在前。我们必定谦虚:老表,向你们学习!
关键词
1.
文化坐标
【见闻】
一条河,连着株萍两市,上游称萍水,下游叫渌水。萍水相逢,一衣带水。
河畔的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江口村,白墙黛瓦,河水泱泱,如诗如画。
沿着整洁的柏油马路登上小山坡,映入眼帘的是“零799”艺术区:13栋雅致的别墅围成圈,被打造成风格迥异的工作室和艺术展厅,吸引了30多位艺术家入住。
本土画家张佰桥,推开窗对着蓝天白云作画,一幅幅生动传神的成品,挂满了墙壁。他从艺术区开工建设的第一天,就用画笔记录着每一个变化,当第一百天完工,一组诗意栖息地的系列油画也完工了。“推开门窗就是青山,山下河流不息,时有雾霭缭绕,鸡鸣牛哞……”张佰桥显然很享受这种世外桃源般的创作环境。
几年前,江口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2020年,村里先后引进了“三石竹艺中心”“零799艺术区”“油葵花草种植基地”项目,经过精心打造,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也拾起了“文艺范”。
如果说零799艺术区是美景和艺术的交融,那么三石竹艺中心就是文化和产业的碰撞。从选竹、去节、晾晒,到烤色、抽丝、编织,瓷胎竹编这个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技艺,通过三石竹艺品牌创始人张三石的传承,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一年的销售额过千万元。”张三石告诉记者,瓷胎竹编制作让村里人有了一技之长,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份收入。更重要的是,这也释放了当地传统手工艺资源,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行走在江口村的大道小道,还有更多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野草遮掩的古井,村民垒起圆圆的石头;老屋的围墙上,挂上竹筒做成的风铃;扔在路边废弃的车轮胎,在粗麻绳的装饰下成了舒适的椅子……
如今,来江口村的游客增多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也增强了,实实在在享受到文化产业带来的红利。“拔高了文化坐标,就多了别样风情。”湘东区副区长周菁自豪地说。
【启示】
相比于一座城市,一个村是小单元。我们常说,城市既要塑形,也要塑魂。乡村何尝不是?
塑魂归根结底要提炼文化坐标。近年来,江口村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出一个艺术化、特色化、创意化的乡村空间,并在细节之处注入生动的文化符号,家门口的美好破茧而出。
这样的大手笔,在株洲并不多见。事实上,斑驳的庄台祠堂、儿时的民间故事、传统的非凡技艺……都蕴藏在乡村的沃土上,连接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血脉,孕育着村落的独特气质与性格。
“在乡村种文化,支点在特色产业上,落脚点在村民口袋里,归根结底要整出点‘范儿’。”醴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炼红说。
关键词
2.
专利敏感
【见闻】
一栋欧式风格的建筑,有个洋气的名字——华菲特酒庄。
在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幸福村,四面通透的钢架上爬满葡萄藤蔓,枝头套着袋的葡萄若隐若现。径直走向酒庄大楼,隔着厚厚的玻璃墙,就能看到酿酒车间内十几个巨大的铁皮桶,与密密麻麻的管道相连,琼浆玉液在机器里从起点流向终点。
“坐在沙发上,摇晃杯中葡萄酒,看着酿酒全过程,这是一种享受。”江西华菲特酒庄有限公司董事长竺君灿,一脸悠闲。酿酒车间原本是“藏”起来的,客户来谈业务,总想去里头瞧瞧,于是他把水泥墙换成玻璃墙,杯盏交换间就把生意谈成了。
事实上,这套酿酒设备,与湖南的渊源颇深。2012年,浙江绍兴人竺君灿到麻山镇幸福村投资兴建七彩葡萄为主题的公园,最开始主要以葡萄种植为主。一次到湖南学习考察,得知湖南省农科院专家专门研制出一套酿制葡萄酒设备,于是三番五次上门,最终花高价买断了这套设备的专利使用权。
利用这套设备,该公司成功生产出无硫葡萄酒,一经推出就震惊了葡萄酒行业。一直以来,葡萄酒生产中是含有二氧化硫的。经过专利设备加持,该公司葡萄酒产业越做越大。
后来,他还创新“田间购物车”经营理念,在农超对接的基础上,吸引游客深入产业基地,推着购物车在田间地头品尝购买葡萄,在酒窖挑选优质葡萄酒。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中,华菲特酒庄增添了一份气质。
进入地下酒窖,一个个橡木桶静静躺在角落,橱窗内摆放着一瓶瓶年份葡萄酒,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名酒有主”。“我们还推出了‘酒银行’商业模式,顾客购买的高端定制葡萄酒,可以享受存酒和分装服务,实现产品保值增值。”竺君灿说。
农田变公园,小葡萄做成大产业,传统农业转化成科技+,麻山镇成了远近闻名的葡萄小镇,乡村经济走向高大上。
【启示】
专利,是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是话语权和主动权的集中体现。
一次跨省的学习考察,让一位在江西投资创业的外省人抢占了先机,湖南人的技术专利,在江西的土地上创造出成百上千倍的价值。很遗憾,我们错过了,因为我们缺乏这样的敏感;我们错过了,因为我们缺乏这样大胆的尝试。放眼望去,株洲的葡萄种植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真正要从高原登上高峰,还需要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发力。
但我们也不必在船头望向身后。株洲的农业科技,在全省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市农科所曾经还捧回了我省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唯一的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关键还是要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增加一分敏感和专注。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市农业局休闲农业科负责人段国平认为,要加快农业领域从“0”到“1”的技术突破,补齐科技+的短板。
关键词
3.
让路
【见闻】
一条笔直的路直插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腹地,栏杆之外是绿意涌动的农田,直到山脚才是集中连片的红瓦白墙民房。紫溪村,给农业留的发展空间,好大!
这个“大”,成就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智慧农业园、四季花海、花镜基地、精品民宿、田园客厅、农耕互动园、采摘园,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分。
“温度36.0℃,湿度48.3%,土温35.1℃,土湿40.3%,光照7.688KL……”可视物联网数据在大屏幕上滚动显示,紫溪村的智慧农业园里,绿色蔓藤上的茄子、番茄长势喜人,进入收获高峰期。
很难想象,这个风景秀美的村庄,几年前还是江西省的贫困村,污水塘、撂荒地、断头路等,随处可见。
提升颜值,紫溪村从改变村容村貌开始,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百姓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开启了全民化建设新农村的热潮。很快,村里的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明亮的路灯点亮了乡村的夜晚,新农村建设点遍地开花。
“我们打出了一套‘拆、建、管、用’的组合拳,曾经创造出1天半流转71户260亩土地、5天拆除114栋空心房、9天迁坟486座的‘紫溪速度’。”紫溪村村主任介绍,近几年村里共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0个、污水处理厂2座、文化小广场12个、主干道绿化带200余亩,扮靓了秀美乡村新颜值。
给乡村发展让路的,还有曾经遍布山头的坟墓。村里通过建立公益性墓园,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公益墓园建成后,由各村红白理事会挨家挨户上门宣讲移风易俗和丧事简办的重要性,用新理念改变旧观念,取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村党总支还发动村民制定“村规民约”12条,涉及生产生活、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邻里和睦等各方面,并引入“荣誉积分”机制,评选“星级荣誉户”“最美家庭”“村级好人”。
如今,紫溪村从一穷二白的“破落户”,变成了游客纷至沓来的“网红打卡地”,村集体收入从不足1万元突破到100万元,呈现出满目青山绿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启示】
走过的路都是沥青路,看到的房都是红瓦白墙,萍乡市的农村风格统一、不失格调。
茶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苏运良感慨:“我们留给农村的发展空间太少了。”是啊,路两旁房屋紧挨着房屋,山头一块祖坟连着一块祖坟,别说产业项目进不来,就是游客来了也心有余悸。
眼下,我市正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拆除空心破败房。阻力有,难度大,但一切应该要为了发展让路,一切都应为了乡村振兴铺路。
关键词
4.
绵绵用力
【见闻】
在绿树环抱的吉安市吉安县横江镇公塘村,村民们在葡萄树下劳作着,享受着田园生活的美好。
“比起过去种植水稻,葡萄带给农户的收益翻了十倍。”横江镇公塘村村支书肖光明说,葡萄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该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横江葡萄第一村”。
秘诀就在20多年的绵绵发力中。1999年,肖光明引进外地葡萄种苗,在荒山上试种了两亩,专心研究种植技术,两年后葡萄开始挂果,并获得了丰收,口感和甜度比在旱地的都好,成了荒山种植葡萄的第一人。
2008年,在村民的推选下,致富能人肖光明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始终认为:“葡萄产业不仅要使自己富,还要带领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
当上村支书后,肖光明选优配强支村“两委”干部,商定用荒山代替旱地种植葡萄,带领党员干部在横溪公塘自然村荒山荒地先行试种,取得了很好效果,村民纷纷参与到葡萄产业中来。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吉安县将横江葡萄作为“四个一”产业扶贫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了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现金奖补、产业保险“四轮驱动”金融扶贫政策,让更多农户发展葡萄种植吃上了“定心丸”。
有了规模,公塘村把葡萄的种植、销售等统一起来,注册“横江葡萄”商标,从此改变了以往葡萄种植户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提高了“横江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后来,当地通过“政府搭台、农民唱戏”,连续多年举办“吉安横江葡萄节”,打响了知名度。
如今,公塘村年接待省内外游客2.2万人次,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省级生态旅游4A级景区。
【启示】
20多年来,公塘村的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300亩,亩产量达到500公斤,每亩增收近5万元,跑出了葡萄产业的加速度。
专注,说说容易,做到其实很难,需要坚毅的意志、坚强的定力和不变的初心。因为外界诱惑太多,市场变化太快,尤其是农业投资大、见效慢,还要抵御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张智敏认为,绘就壮美的乡村振兴画卷,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做到力度到位、方向精准。这趟江西的取经之路,无疑让我们找到了差距,打开了思路,为下阶段工作提供了借鉴。
2021-06-11
00:00:00:0——江西打造“精美农村”启示录155108602老表,向你们学习/enpproperty-->2021-06-11
00:00:00:0——江西打造“精美农村”启示录15510860c1551086.html2老表,向你们学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