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场战“疫”,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朱洁

通讯员/卢敬爱

编者按

到8月11日,我市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已经连续4日为0,此前报告的2例重症病例也于8月9日转为普通型病例。株洲这波疫情,没有一例外溢输出,也没有一例新的输入。一切,正向着平稳、可控、趋缓的方向发展。这与每一位株洲人分不开,更与那些战斗在一线、守护城市卫生健康的男神和女神们分不开。我们选择了几位不同岗位上的健康卫士,通过记录他们的内心和故事,演绎“速度”“重启”“大考”“驰援”这几个株洲抗疫关键词,试图为读者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传染病,无例外

疾控专家袁新健与时间的赛跑

A

8月8日晚9时16分,正在单位加班的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公室主任袁新健接到老婆的电话。

“两批标本都出来了,全部阴性!如果没有意外,我今天也许能早些回来……”他还嘱咐同是疾控人、同在加班的老婆早些回家看宝宝。他们的宝宝才1岁半,这段时间都是岳父岳母帮着带。

与病毒纠缠了整整10天后,袁新健与记者如约见面。他很年轻,30出头的样子,但看上去很疲惫——眼圈发黑,谈话间不时揉挤着双眼。

他为自己糟糕的状态抱歉。这些天,他和同事们与时间赛跑,只希望快点,再快点,摸清病毒传播轨迹,切断疾病传播链条,以至于每天大家都只有1至2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每天,实验室核酸检测结果出报告的时间不定,但只要有“阳性”,他们就要第一时间投入流调工作中。要知道,病毒不会和人一样正常作息,如果有人感染,而他的活动不受控制,就可能导致更多人陷入危险。

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这是一个缜密的推断、询问、考察、复盘的过程,也是一个雷厉风行、追求速度,与时间赛跑的过程。

时间回溯至7月29日中午。午饭后的袁新健接到常德疾控的消息——外地报告的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曾坐过常德一艘游船,有1名株洲游客同时间也在这艘船上。

告别上一场疫情后,株洲人民的生活早已回到正轨。但作为疾控人,袁新健的那根弦一直紧绷着,特别是这段时间,国内疫情不断,从六安到广州到瑞丽到南京……职业的敏感让他从这段信息中,立刻搜索出几个关键词——“阳性”“1个”“游船”。

特别是“游船”,这个词让他莫名心慌——船有多大?人有多少?通风怎样?是否是封闭空间?天气这么热,船上至少有遮阳设备,可能还有空调,会不会是半封闭的?……一连串疑问向他袭来,但,顾不得多想了,他要立刻找到那“1个”人。

他随即给分管领导汇报,并给有关区域致电,通知他们即刻找人。分管领导给他下达了任务:立即出动,锁定目标。几分钟后,他和同事们奔赴云龙。

途中,他接到区疾控中心的回信——经初步摸查,在船上的并非1人,而是9人。袁新健倒吸一口凉气,时间,更紧迫了。

还好他们很快找到、并管控住了目标。傍晚,两例“阳性”报告出来了,这是株洲时隔500多天后再次出现“阳性”报告。等不及其他人的检测结果了,市疾控中心第一时间向各县市区抽调了80多名疾控人。此刻,株洲需要更加及时、科学、扎实、有序的流调结果,80多位“福尔摩斯”必须全员出动。

疾控人知道,传染病没有偶然,无一例外,即便暂时只检测出1例“阳性”,也必定隐藏着更多例“阳性”风险。尽快打破传染链条,他们有两大重要任务:向下,以感染者为起点,把与之密接、次密接的人员逐个找到,并且管控起来;向上,以感染者为终点追溯来源,因为仅仅控制他还不够,只有找到了致病源头,才能防止其他更多的感染。

48小时全员无休,他们终于将9个人涉及的活动半径划定,并管控了第一批重点管理对象。接下来的几天,“阳性”不断被检出,但因流调工作的及时、扎实,新增加的感染者都是在隔离点中被发现。不过流调依然有挑战,因为不同的感染者既彼此相关,又相对独立。一旦1个“阳性”确诊,他就会涉及不同的上线和下线。还有的情况需要“福尔摩斯”们深入现场,比如麻将馆、饭庄、培训地等等,这些相对复杂的环境,袁新健和同事们需要亲眼所见,果断判断,以此确定某些特别重点的管控对象。

就这样和时间赛跑了10天后,又到了一天中实验室出结果的时候。袁新健期待又紧张地打开结果,从疫情发展规律以及白天种种信息综合预判,这或许是疫情暴发以来“零新增”的第一天,但严谨又敏感的他担心情况万一生变。所幸,没有万一,他终于等到全体株洲人期盼的结果……

这波疫情至今,株洲管理科学、有序,未发生一例外溢输出、新的输入疫情。袁新健和他的战友们也将继续密切关注疫情发展,但至少在这一晚,他们连日拧紧的神经可以稍许放松一下了。

有老面孔,更有生力军

危重症专家黄彭在渌口的日子

B

几乎没有准备,黄彭又一次奔赴渌口第一战场。

虽然这一年多来,全国零星的疫情一直没消停,但黄彭以为,新冠疫情在我国不可能再较大面积暴发了。毕竟,我们度过了至暗时刻,有最强力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总结了最有效的经验和方法。

7月29日,株洲“后疫情时代”的平静顷刻间被打破。7月30日凌晨,已经上床休息的黄彭被医院领导告知,市中心医院计划在原感染科建立隔离病房,不过在第二天一早医院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时,他接到通知,株洲决定再次重启新冠定点救治医院,他需要即刻赶赴渌口。

时隔500多天,原班人马、原班架构以这种速度重启,黄彭猜到问题严峻。于是,他给老婆和姊妹们打了电话,嘱咐亲人照顾好自己、孩子和老妈。

那只是告知自己去向的电话。他知道,纵然亲人不情愿,但她们一定理解他。既然干了这一行,很多时候就没有退路。他是老公、爸爸、兄弟、儿子,但也是市中心医院的呼吸内科专家,是市里对新冠治疗有经验的危重症医生。这个时候,他不去,谁去?

就这样,黄彭再次回到渌口,又一次见到曾经同甘共苦的战友们。

一别500多天,突然又以几乎相同的场景相聚,刹那间,他们竟有做梦的感觉,但情况紧急,顾不上感慨和寒暄,这些从我市各个医院抽调而来的大白们,便冷静、理智、专业地投入工作中了。

一样的队伍,一样的病房,疫情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病毒变异了。和初代病毒相比,这种源自印度的德尔塔病毒不惧高温、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力更强、危重率更高,被医学界认为更难对付。

时间变更了。变异病毒不怕高温。株洲接连几天逼近40摄氏度的气温,让需要穿戴数层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随时面临中暑的危险。

疫情来得太急。初期大批护士被派出医院进行核酸取样,导致各家医院人员紧缺,新冠定点救治医院的调配工作不好开展。

医护人员压力更大。上一次疫情以武汉为“震中”,全国各地都有波及,而这波外地输入疫情,在全国10余个省市蔓延,湖南特别是在长株潭地区疫情更重。黄彭和战友们彼此打气,决心尽快了解病毒,熟悉它,控制它,战胜它。

当然,相较第一次疫情,控制这一轮的疫情也有不少有利因素。

设备、物资不缺,后勤有保障,为临床救治提供了全面支撑。去年的疫情,因为发生在新年前夕,各项生产停滞,救治物资奇缺。这一次,一切供给充足,政府对患者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关心爱护,后勤保障十分给力,医学救治有条不紊。

为帮助医护人员降温,政府很快为隔离医院添置空调,为医护人员送来冰块。在省级专家的指导以及株洲医护人员的探索下,黄彭他们将定点救治医院进行了病区规划,不仅设置了普通病区,还成立了儿科病区,并且改造重症病房,确保救治效果……

最让黄彭骄傲和感动的是,这里除了老面孔,还有很多新面孔。他们来自各医院的儿科、中医学、心内科、感染科、ICU、心理科、血液科、营养科等不同临床学科,为株洲患者提供个体化、定制化的治疗。比如有患者有血液疾病,血液科的医生全程为她护航;有的儿童患者紧张、抗拒,儿科病房便为他们准备好童书、玩具、零食……

尽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但黄彭也能看到年轻人脸上写着的笃定和自信,那是职业带给他们的荣誉感。他的脑海里仿佛闪现出曾经的至暗时刻,多少人逆行,多少人向着未知和恐惧靠近,现在未知变成了已知,这群人便有了更强的信心、更大的勇气。这是传承,更是发扬。

科学永无止境。黄彭和他的战友要努力救治株洲患者,还要将临床数据认真记录分析。关于病毒的变异、病毒与疫苗的关系、病毒与危重症的关联……那些目前依然未知的领域,他们希望了解,也必将拨云见日。

这是最考验团队的时刻

检测师张跃军的一天

C

8月4日凌晨,穿戴好防护服,完成三级防护后的市中心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的检验师张跃军,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走进实验室。

医护人员将每天零时到早上7时的工作时间称作夜班。这个夜班,张跃军要和同事完成大约1000人次的核酸检测,这个数字大约是本轮疫情前,该院全天常规核酸的检测量。因为任务重、时间紧,他俩必须通力配合,拿出各自最快的速度完成检测。

这是株洲最热的季节,闷热的凌晨大雨滂沱,一切好像照旧,一切又全然不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城市的日核酸检测量成几何式增长。

几天前的7月底,省内发生疫情,株洲各医院随即提升院感管理级别,增加了常规核酸检测人群,市中心医院要求每一名医护人员、发热患者、住院患者、陪护人员、保洁阿姨、保安大叔,只要在医院有活动的人,每日都需接受核酸检测。核酸日检量从日常的1000多人次增至大约5000人次。

疫情蔓延之快,让人始料不及。7月29日深夜,云龙示范区通报病例,7月31日,市中心医院临床中心实验室日检验核酸超过10000人次。这是2020年以来,市中心医院成为全市最早的定点核酸检测单位以来,单日最高的检测数量。

即使经历过那场举国疫情,也曾支援过后来的北京、新疆等散发疫区,但张跃军和他所在的检验医学中心核酸检测小组,却因这波疫情如临大考。

一边是近10倍飙升的标本检测数量,一边是我市24小时以内出结果的规定速度,全小组7名核酸检测师四班倒、连轴转,也没法完成任务。

他所在的检验医学中心不得不启动内部调配计划。其他检验组的兄弟姐妹们也加入到核酸检测中来,全中心70多位检验师,大约有2/3的力量全身心投入核酸检测。但毕竟检测流程不同,防护级别有异,为确保检测结果以及同事们的安全,除了做检测,张跃军还有其他工作要做。

他必须对同事们进行培训。也正是这个原因,8月4日上午7时,紧张工作了7个小时的张跃军,刚从实验室里出来,就又要投入培训同事的工作中去。

经历让这些直面人体血液、体液、唾液、细菌、病毒的检验师们更果敢更成熟。张跃军头有些沉,口有些干,但不知为什么熬了一个通宵的他又清醒得很。他和兄弟姐妹们集体学习,彼此提醒,相互打气。这是最考验团队的时刻,白天4人一组,夜晚2人一组,24小时4班轮换,谁都不能怠慢,谁都不能掉链子,否则就会给接班的人留下更多任务,导致无法完成当天的检测量,无法确保株洲上下从严从快控制疫情。

培训完成后,张跃军沉沉睡去。1个小时候后,他又被几个电话闹醒,其中一个令他狂喜——核酸检测方舱运抵株洲。作为业务骨干,他立刻起身,必须尽快学会使用它。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过去,直至下午6点多,他才想起和孩子们视频。

12岁的大女儿一直惧他,不太做声;3岁多的小儿子也许因为将近1周没见爸爸,就是不喊人。挂了视频,岳母给他留言,孩子哭了,问她爸爸妈妈怎么还不回家。张跃军有些心酸,他在通讯录里找到老婆,要她照顾好自己。她,是一名新生儿科的护士,即将外派收集核酸样本。

下午7点,张跃军又和几位同事走进实验室。这一天,还有一个晚班等着他。他知道,核酸检测方舱的到来,将大大提升检测能力,但,每一次检测还是得依靠人去完成。

接下来的日子,张跃军和同事们还要经过艰巨的考验,但他坚信时间不会太久了。

疫情结束,要好好抱抱他们

攸县援株队王小娟的故事

D

“同志们,从此刻开始,这里没有县人民医院,没有县中医院,也没有县三医院,我们是密不可分的攸县援株队。接下来有硬仗要打,我会全程陪伴,和大家共奋战、同进退,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8月2日下午5时许,王小娟张大嗓门,对前来集合的姑娘、小伙子们说。

“有!”“有!”“坚决完成任务!”……

听到一声声铿锵地回答,攸县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也是攸县第二批援株核酸采样队伍领队的王小娟吃下一颗定心丸。

上午,她还在攸县的核酸采样点忙活,还盘算着今天再晚也要回家去看80多岁的老母亲,没想到下午就到了株洲,更没想过组织安排她担任领队。

有些意外,有些激动,更有千斤重担压在肩上。这支临时组建的60人队伍分别来自攸县3家不同的医院,短短一个多小时的集结,无论是思想还是行李,都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更没有时间让大家相互熟络。如何把这支队伍拧成一股绳,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又一个不落地平安回家,是王小娟要面对的“硬仗”。

为了方便管理,她利用坐车的时间,迅速把队伍分成3个小组,明确3名组长,并定下八条纪律:把每一个采样对象都视作阳性病例,穿、脱隔离衣要相互监督,不得遗漏任何一个环节……

当晚9点左右,这支队伍顺利到达石峰区,大家放下行李立即开始工作。8月3日早上5时,他们又火速转战荷塘区,为当地居民取样,直到下午4点多。

结束第一轮战斗,队员们回到酒店准备休息,王小娟接到许多反馈——“姐,可以帮我买一双37码的洞洞鞋吗,我的球鞋踩出水了。”“姐,有藿香正气水吗,有位队员上吐下泻。”“姐,还有手部消毒液和酒精喷雾吗,我还没领。”“王队,请你们明天下午1点40到酒店一楼集合!”

一一汇总,一一落实。

这个晚上,王小娟的电话、微信,一个接一个,她整夜都没合眼。

第二天一早,王小娟又开始准备下一轮的防护物资,对接志愿者安排当天的工作,反复叮嘱大家注意安全。“饭一定要吃饱,保持体力迎接战斗!”“今天任务比较艰巨,大家打起精神!”“上午没任务的抓紧时间休息。”“口罩不能摘下,防护服务必穿好。”她像一个喋喋不休的老人,千叮咛、万嘱咐。

当姐姐提出和她视频时,她拒绝了。她怕看到瘫痪在床的老母亲,怕她问为什么这么多天不回家,怕她担心,怕自己忍不住流泪……这个时候,她不是母亲的娟妹子,而是59位兄弟姐妹的“娟姐”,是他们的依靠。

8月4日下午,这支队伍圆满完成了任务,在株洲短短41个小时,共计完成核酸采样1.8万多人次。

王小娟看着队员们格外心疼。等到疫情结束,她一定要好好抱抱她的战友,抱抱这些可爱的弟弟妹妹。

2021-08-14

00:00:00:0155825302这场战“疫”,那些你不知道的事/enpproperty-->2021-08-14

00:00:00:015582530c1558253.html2这场战“疫”,那些你不知道的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