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沙港义渡碑,湮没在时光深处的村民善举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关粮津渡,王政所详,即几港绝潢,人事宜备……乾隆丙辰先君子蓝田书,钟公圣谟先生曾共购舟,不久旋毁。厥后,先母屡言复修,临没犹淳淳致祝,乃延言在耳......”

旧时交通不便,尤其是濒湘江而居的株洲人,出行往往选择水路。走沙港义渡记碑,记录了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时期明照乡的村民为解决渡河问题,自发筹钱购买小舟义务为出行人摆渡的善事。

两村民自购小舟

为同村人出行义务摆渡

走沙港,顾名思义,当是便于水道走沙之小港汊,地址在今荷塘区明照乡大丰村一带,如今虽已被农田和村舍覆盖,然而在两百余年前的清嘉庆年间,却有一溪绕村而过。

虽是水道走沙之小港汊,却“衢通巷里,实为扼要”,更兼与湘江支流相汇,一俟涨水,村民出行多有不便。起先有村民名蓝田书者,于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与另一名为钟圣谟的村民共同出资购买小舟一叶,以供村民出行,时人呼为义渡……

现已无从稽考蓝田书和钟圣谟的生平履历,略估其名,大抵该是当地的读书人:田书二字典出《史记》,是春秋时齐景公手下名将,曾率兵伐莒,屡建奇功;而圣谟二字则出自《尚书·伊训》篇,意指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以其时的教育水准,一般庄稼汉无以取出如是典雅之名。

不论怎么说,蓝田书和钟圣谟两人办了件大好事,以前村民过河,得绕老长的路,现在得舟楫之便,马上便能出门办事,实在是方便得很。可惜,好景不长,也不知是何原因,这承载阖村父老方便出行的小舟竟倾覆毁坏于走沙港之中。

70年后

儿子接力继续为村民义渡

然后,村民们的生活又回到了乾隆丙辰年之前,出行要绕老远老远的路,有时贪快,便直接涉水而过,零星也出过些溺水事故,筹资购船的蓝田书和钟圣谟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只是不知为何,却并未购新船来补救,也许是经济实力有限,或者是别的原因,现在已无从稽考了。

当然,虽然二人未购新船,但家乡父老出行不便的现实仍时时折磨着两人,甚至两人的家人。蓝田书逝后,其妻就数次跟后世子孙说过要重新购买新船、重修义渡的想法,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此事……

一直到嘉庆壬申年(公元1812年),事情才有转机。这一年,蓝田书的儿子谷旦公。其名未载,谷旦公或为其号(谷旦二字出《诗经.陈风.东之门》之“谷旦於差,东方之源”句,寓意为晴朗美好的日子,看来,蓝家确实是当年乡下难得的读书人家,父子二人之名均有出典),邀上族兄蓝福田,联合发起了重修义渡的倡议,二人出大头,同村邻里捐钱捐谷,共同出资兴建这已荒芜70多年的义渡……

次年,嘉庆癸酉年(公元1813年),资金到位,购得新舟一叶,村民出行又得便利;再次年,嘉庆甲戌年(公元1814年),又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购得义田十亩,以所产支付义渡日常用度;又次年,嘉庆乙亥年(公元1815年),修义渡亭以供出行村民遮风挡雨,并于义渡亭落成之日刻碑文详述修建之始末。

如今走沙港已修新桥

石碑却不知所踪

如今,走沙港仅存其名,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也被四周的房舍田地挤压得愈发逼仄,再不复当日非有舟楫难渡之状。如今交通便利。如果不是碑文的记载,恐怕无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过如此故事。

蓝田书及其子谷旦公,还有钟圣谟先生,再加上谷旦公族兄蓝福田,以及碑文后面所附捐银捐粮的各色村民,于史无载,却因了这块碑文,而让二百余年后的后人知晓了当日发生在这片土地之上的善举。

遗憾的是,大约二十余年前发过一次大水,年久失修的走沙港义渡亭倾塌于水中,后在亭北五十米处修建新桥,此一毁坏的老桥亦乏人问津,唯余巨石砌成的桥墩在水中显露,即便居于附近的老者也不知记载200余年前那桩善举的4方碑石去了何处。所幸我市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将此碑亦录入资料库,文史专家、株洲市博物馆原馆长曹敬庄主编《株洲文物名胜志》(1991年出版)中便录有此碑碑文,也让若干年后的我们这些后人能从这些文字里略略还原200余年前的种种。

碑刻里的株洲

碑名:走沙港义渡记碑

材质:汉白玉质

规制:由4方拼结而成,每方高1.24米,宽0.41米。阴刻正楷,碑额饰蟠螭,虎含忍冬、书、剑、葫芦,下方刻“走沙港义渡记”,并刻有数百字碑文详述始末(据《株洲文物名胜志》)

年代:清

现状:原址北向50米许建新桥,亭已坍塌无存,唯余桥墩立于水中,石碑亦不知去向

2021-06-15

00:00:00:0郭亮155190102走沙港义渡碑,湮没在时光深处的村民善举/enpproperty-->2021-06-15

00:00:00:0郭亮15519010c1551901.html2走沙港义渡碑,湮没在时光深处的村民善举/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