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石塘山袁氏宗祠的建祠往事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郭亮

碑名:重修家庙捐项碑

材质:大理石

规制:(碑一)

长162厘米、宽61厘米、厚8厘米

(碑二)长161厘米、宽64厘米、厚11厘米

年代:清

现状:藏天元区群丰镇石塘村小学

碑刻里的株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的这句话常常被后人引用,在古代,祭祀是为国家凝心聚力的核心职能,因祭祀还随之衍生出宗族祠堂、族谱等产物,且一直保留至今。

天元区群丰镇石塘社区跃进居民组,一幢外墙粉饰一新的小楼格外引人瞩目,这里是石塘村小学的所在,在建成小学之前,这里是石塘山袁氏宗祠的旧址。明代,袁氏先祖袁杲由茶陵徙居自此,开枝散叶,袁杲也被后人尊称为石塘山袁氏的开基始祖。

虽然宗祠旧址已为新建的村小所取代,但石塘山袁氏宗祠的历史痕迹依然无所不在,譬如此地常住居民以袁姓居多,附近还有个地名就叫袁家湾,更重要的是,在学校里面,还保存着两块180年前的重修家庙捐项碑,碑上存留的文字,详细讲述了180年前,石塘山袁氏宗祠重建的前因后果。

三处宗祠

据碑文及现存的文献资料,石塘山袁氏宗祠至少有三处。一处是离现今村小不远的龙门古寺,唐宋时始建,为湖南最早的宗教禅宗寺院之一,明天顺年间,石塘山袁氏开基祖袁杲(号扶桑公)自建威将军任上告老还乡,皇帝将龙门寺左近千余亩土地赐给他养老,信佛的袁杲便将从军时认识的西藏喇嘛请回家乡弘传佛法,且重修龙门寺,并将自家宗祠建于寺内,所以,一段时期内,龙门寺亦称“袁氏家庙”;第二处则在旧时湘潭城中的湘山屋场,时在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建祠人是石塘山袁氏十世祖袁遇春,曾任江苏盱眙县县丞、安徽凤阳县知县等职;第三处则是现在的石塘村小学所在,旧为袁氏宗祠,两块现藏于学校中的捐项碑则是明证。

按捐项碑上的文字所言,袁氏族人之所以要重修宗祠,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旧宗祠在去此数十里之遥的湘潭城中,往来不便,且“地邻湫隘,均未惬心”;二是石塘山“祖宗始屯于斯,坵墓于斯”,所以应该“聚族于斯,而享祀亦于斯者也。”

那么,宗祠为什么又建在了几十里外的湘潭城中呢?也许该从石塘山袁氏十世祖袁遇春说起。查《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袁遇春一家及近支族人数十口自石塘山迁自湘潭城中的湘山屋场,搬迁的原因没有说明,估计是闹了某些别扭,因为就在二十五年后,湘潭城中的湘山屋场左近就修起了新的袁氏宗祠,主其事者,正是二十五年前搬离石塘山的袁遇春。

前已说过,石塘山袁氏的宗祠本在龙门寺内,自明天顺年间石塘山袁氏开基祖袁杲将从军时结识的喇嘛请来龙门寺弘传佛法后,香火日趋旺盛,最鼎盛时寺内有僧侣千人,逢佛门佳节,前来朝拜礼佛之人往往逾万.....而族中宗祠便在这闹热的所在,袁氏后人往来祭祀先祖想来也颇多不便,只是今时不同往日,没有族中先祖袁杲那般的地位和财力,虽然一直说要重修宗祠,可总是不了了之,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袁遇春在湘潭城中的湘山屋场再建石塘山袁氏宗祠。

按《石塘山袁氏六修族谱》所记,袁遇春,字资万,号锦堂,有举人功名,以县丞一职入仕,后来做到安徽凤阳县知县,且署理凤阳钞关。官不算大,但职权极重,清袭明制,设凤阳钞关征收商船税钞,“凡商贾欲赍货于四方者,必先赴所司起关卷”,为清代户部著名的二十四关之一。这样要害部门的主官,地位自不待言,阖族之中,也是说得上话的厉害角色,所以,将宗祠建在自家屋场左近,而不是族中先祖安寝的石塘山下,族中人虽有腹诽,也不便多说什么。

转眼到了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距袁遇春在湘潭城中新建宗祠已过去67年,袁遇春也作古多年,署理凤阳钞关所带来的政商影响力也渐渐消散,石塘山下的袁氏族人便动了将宗祠重建在石塘山的心思。

重修家庙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居于石塘山下的袁氏族人袁益山、袁桂庭、袁嘉宾、袁梦熊等人公议重修宗祠,且运动族人捐款捐物,尤值一提的是袁益山,不但携自家兄弟捐银一百三十两,且“毁私管房屋数十间,捐作祠基”——按捐项碑碑文所记,居于石塘山的这一支族人早就想重修宗祠了,之所以未能落实,是因为族人看中的建宗祠之所“屋场未归画一,不能强而为之也”,换言之,产权不明晰,没有地,自然无从建祠,眼下好了,袁益山将本属于自家的屋场捐作祠基,最重要的用地问题解决了,这宗祠的建设也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了。

遗憾的是,由于史料阙如,我们这些180余年后的人已无从得知当年的袁益山是何等样的人物,但从其捐银一百三十两且毁去房屋数十间的举动来看,想必亦是族中举足轻重的权势人物。

有袁益山这样的榜样带头,宗祠修建的前期筹备工作进展很快,祠基不足之数,由各族人“捐之兑之”解决,建祠所需费用,则由族人“和衷集事,踊跃捐资”,同样在那两块捐项碑碑文中,记有袁氏族人捐资捐物的名录,多则百数十两,少则几钱,百余名族人共计捐银两千余两,按范文澜《中国通史》所引清朝档案,当时短工每天挣10文钱左右,最低每月130文钱,一两银子能换1000到1200文钱,以今日之工价衡量,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惊人,难怪在宗祠修建完成之后,捐项碑文里还要大大地加一笔,“谁云迁地弗良,舍旧从新,诚是有基弗弃,所赖以继前人之志,联合族之心,其在斯役也乎?”看来,还对几十年前袁遇春把宗祠建在湘潭城中耿耿于怀呢!

宗祠今昔

不论什么时候,两千余两银子都算是一笔巨款,俗话说家宽出贤人、有钱好办事,更何况,除了有钱之外,还有袁益山等人捐出的祠基,以及阖族上下对几十年前祠堂建在距石塘山数十里之遥的湘潭城中的那股不服气的劲头儿。因此,石塘山袁氏新宗祠的修建工作推进得异常迅猛,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动议,次年即破土动工,再次年即告竣工。

许是财力雄厚的原因,这新建的石塘山袁氏宗祠额外的雄伟壮观。祠分三进,“后则为寝,以陈俎豆;中殖其庭,以序昭穆;前建歌台,以奏管笙”,更有“左右长廊,房屋悉具;飞甍连础,翼翼峨峨。”端的是气派!

也就在新宗祠落成后的第五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石塘山袁氏族人袁芳瑛高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卒于松江府知府任上,官虽不大,名气却极大,工书善文不说,藏书之富更是“二百年所未有”;袁芳瑛以下,石塘山袁氏并有署理闽广南澳海防同知的袁藻、候补同知直隶州的袁炳坤、曾任江苏江宁县知县的袁国钧、民国初年曾任任国务院秘书和印铸局局长的袁思亮等杰出人物,晚清乱世,更是出了个大人物,即以“放牛娃”之身投效军旅,一步步成长为两广总督的袁树勋。

短短数十年,石塘山袁氏一族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想必族人也会感慨祖宗的护佑之功,并对当年将宗祠修在祖宗的陵寝之地的决定无比认同吧!

正因为宗祠是祭祀祖宗的庄严场所,故族中后人对宗祠的管理也格外严格,还是在那两方捐项碑文中,便有“祠内理宜肃静,若借人起馆,必致损坏屋宇等件。公议同姓与异姓之师,均不得在祠起馆。其有棺材器物等项,亦不准寄放”之类的条款。

只是,再严苛的管理标准,也逃不过时光的淘洗,如今的石塘山袁氏宗祠早已不存,旧址之上,拔地而起的是现在的石塘村小学,所幸至今仍保存在学校里的两块刊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的重修家庙捐项碑,碑上的文字依然能让我们得窥当年显赫一时的石塘山袁氏一族的种种,这也算是一种慰藉吧!

2021-06-08

00:00:00:0重修家庙捐项碑1550787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2106/08/c1550787.html2石塘山袁氏宗祠的建祠往事/enpproperty-->2021-06-08

00:00:00:0重修家庙捐项碑15507870c1550787.html2石塘山袁氏宗祠的建祠往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