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服装设计的同学原本想当服装设计师,最后却成了淘宝直播模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梦想当建筑师,最后却在工地上‘打杂’……”大学应届毕业生肖丽说,这是流传在学生间的段子,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的落差。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国家就业政策一路向好,但毕业生在择业时容易产生缺乏自信、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慢就业”“佛性求职”成为普遍现象。
那么,“慢”就业是为了蓄势待发,还是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记者倾听了求职者和专家的声音。
【心声】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求职时没少碰壁,自己一度很沮丧。”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张丽丽(化名)坦言,自己在校期间一直不断夯实专业能力,还曾在知名广告公司实习,本以为能顺利签约实习单位,最后却因业务能力不过关被刷了下来。
张丽丽追问落选原因,得到的答复是:“也不是你业务能力不好,而是单位倾向于招聘男性。”
听到室友应聘成功的消息后,应届毕业生张璐有些焦急。原来,她的宿舍共有6人,其他5个室友都已顺利将自己“推销”了出去,只有她还没着落。
曾有过大型电子工厂上班经历的唐兴告诉记者,今年伊始,自己选择了“躺”在家里,上网、看书,在外人看来或许不求上进,他却非常满意。
“我单身,家里有房无贷,暂时有‘躺一躺’的资本。”唐兴表示,他所理解的“躺着”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就业态度,选择暂时的放假是想多倾听内心的想法,重新上路。
日前,智联招聘发起的“2021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56.9%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加入就业大军,较去年下降18.9%;15.8%的大学生选择自由职业,同比上升8.1%;12.8%的人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6.6%,“慢就业”现象凸显。
【现象】
更多人选择“另辟蹊径”
记者走访发现,在社会招聘中,不少企业介意应届生缺乏工作经验,而应届生们也在积极为自己另辟蹊径。
类似制造业、销售、保险行业等,已很难吸引年轻人入职,而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像外卖员、淘宝直播、短视频制作等工作。
白天正常工作上班,闲暇之余去城市中的特色美食店、美妆店打卡,并拍下一支支Vlog发布到自己的新媒体账号上,这是“95后”罗超每天坚持的事。
“我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现在短视频制作成为下一个风口,我得好好抓住。”罗超说,如今,他将这份副业经营得很好,也收获了大批粉丝。
“粉丝就是经济,一般来说,接一条广告,除去平台扣除的费用外,我能得到约2000元,月入过万元不是问题。”罗超说,他想将副业变成主业,更加用心地去经营。
年轻就业群体在引领着灵活就业和新兴职业的新风向,也在加速社会对新职业的定义。
日前,人社部又一次公布了18个新职业目录,其中包括企业合规师、易货师、二手车经纪人和调饮师等。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们在尝试和开拓新的职业版图,社会也在不断完善他们的权益保障。
【支招】
各方要给求职者多做心理“按摩”
从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多年的唐红认为,高校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正准备踌躇满志踏入职场,却遭遇了现实的当头一击,从而使得他们对现实生活怀抱沮丧的态度,这种心理必须要及时进行调节。
唐红建议,毕业生在就业时如果有了“心病”,一定要及时找老师、父母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缓解压力。高校也应该在毕业生离校前多开展心理教育讲座,不必掩盖职场上可能存在的学历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帮助他们树立适当的职业目标。
“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2021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略显‘佛系’,在年青一代更丰富多元的就业观念下,进入自由职业、慢就业、学习‘镀金’的占比均有上升。”株洲民企人才网总经理罗斌介绍,虽然年轻准职场人面对就业更加从容,但毕业生也应该避免“眼高手低”和“佛系”等待,要积极通过技能提升、实习、求职准备等行动,争取斩获更多机遇。
市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求职者自我调节,企业应给予年轻人健康的职场成长环境,拒绝加班文化,“比起薪酬,许多年轻人更在乎工作的意义,若忽视员工的个人成长,企业也难有长远发展。”
在“慢”中积攒能量
马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理想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当前,“慢就业”“佛性求职”现象在青年人群中凸显出来,一些高校毕业生不着急找工作,有的去培训考证,也有选择给自己放个长假,在正式就业前给自己一段缓冲期,思考规划未来。
“慢就业”并不意味着懒,这是在积累、在付出、在努力。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在必要的时候放慢步伐、调整节奏、找准方向,才能跑得更远更坚定。
2021-06-29
00:00:00:0记者手记155323902最难就业季,“佛性”等待还是蓄势而发?/enpproperty-->2021-06-29
00:00:00:0记者手记15532390c1553239.html2最难就业季,“佛性”等待还是蓄势而发?/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