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易仕俊墓志铭碑,清朝“岁进士”的命途轨迹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碑刻里的株洲

中国向有修史之传统,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至于死者,则有墓志铭。

墓志铭,一般详述逝者生平事略。虽难免有溢美夸大处,可大体事略总还算靠谱,再加墓志铭勒石为记,保存得当的话,若干年后亦能辨认浏览,让后人们得以略略逝者在这世间存留过的痕迹。

渌口区南洲镇竹园冲村(旧属醴陵),深山翠林中有一方高约20米、宽约15米的天然石壁,花岗岩类,质地坚硬,表面平整,上刻笔力遒劲的几个大字“元又配刘刘坟在上,夫主易仕俊刊。”这便是湖南省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南阳桥摩崖石刻。

这块石刻其实是块体量巨大的墓碑,底下便是墓主易仕俊并元、继配妻子的合葬墓,墓葬不知何时已被盗,所幸内藏墓志铭记仍保存完好,历经三百余年风雨,字迹仍清晰可辨,我们也得以从这些文字里,略略拼凑出一个清朝“岁进士”的命途轨迹。

名门之后

“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易公墓志铭”。

这是墓主易仕俊墓志铭的起首。有必要对“岁进士”这个词儿做个普及。“岁进士”不是殿试进士,是对于“岁贡(生)”的一种雅称。所谓岁贡,本指明清两朝按年限挑选各地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到后来选择标准就变了,不问优异与否,例由老资格的“廪生”论资排辈,俗有“挨贡”之称。秀才出贡,就等于在府、州、县学毕业,成了国子监的监生(俗称太学生),取得了出仕做官的资格,按例,开始只能做“候选训导”,就是候补州、县学的副学官,而且,绝大多数的“候选训导”都只是一种虚衔,难以实授,不能跟科举场中真刀真枪拼杀而出的进士相提并论。更重要的是,“岁进士”之后的“候选儒学训导”六字也间接证实了墓主的身份,所以,地方文史资料中称易仕俊为钦赐进士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易仕俊,本名易清,仕俊是其字,先祖系山西太原人,西晋永嘉丧乱时南迁至浏阳。东晋王敦叛乱,族中先祖易雄(时为舂陵县令),随湘州谯王丞起兵平叛,并草檄历数王敦罪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王敦之乱平复后,东晋朝廷予谥忠愍,并在其故居建忠愍祠,春秋二祭,以表彰易雄为国平叛、英勇捐躯的悲壮之举和忠义精神。

按墓志铭所记,易仕俊先祖是自“忠愍殉难后避乱迁浏”的,此说有不确处,易雄是在长沙城被俘,后押解至武昌殉难,其时包括浏阳在内的湘州全境已为王敦所据,又岂有“避乱迁浏”之理?而且,易雄遇难时,有两个儿子天骥、天骏在外做官而幸免于难,史载其为避难逃至江西泰和,后来天骏一支又迁到宜春,两兄弟在江西繁衍,形成当地望族。一个可靠的推理是,易仕俊这一支的先祖是易天骥或者易天骏的后代由江西回迁至湖南的,而非墓志铭所记“由浏徙醴东山”,再“历十三世”,由易仕俊“始卜筑泉溪”,即今渌口渌口区南洲镇竹园冲村(旧属醴陵西乡),正与明初“江西填湖广”的大移民时代相吻合。

持家有道

易仕俊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其父名易君帝,墓志铭记其“有隐德”,然“不善治生”,“产不及中人十一”,这其实是很委婉的说法,家产不及中等人家的十分之一,大概率算是“贫困户”了。

这窘困的家庭在易仕俊的操持下大为改观,“扩而大之,比于素封”,当然,这话也多有夸张处,素封是指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乡野之民,再如何发家致富,也比不上有官爵封邑之人家财丰厚的,但易家的产业在易仕俊手底下飞速扩展壮大当是确切无疑的事实。

至于易仕俊是如何将家产扩大的,墓志铭中没提,却也留下了一丝端倪,墓志铭的最后落款为:“钦赐进士知醴陵县事年家眷弟齐弼顿首拜撰”,他与知县关系好。这也能解释,为何天资聪颖的易仕俊——家境窘困却能考取秀才功名入读县学,天资自是不低——却以“岁贡生”的功名终老?最大的可能即是,易仕俊在考取县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如何壮大家业上,自然无暇埋首经书去科考场中博个前程,只得论资排辈地以“挨贡”之身挽回些许颜面。

古道热肠

尽管凭一己之力挣下如许家业,白手起家的易仕俊却并不吝惜钱财,且“耻与守望钱者伍”,遇有修桥补路之善事,往往“取怀而予,无吝也。”墓志铭详细记叙了易仕俊所办的两件公益事业。

一是倡修醴陵易氏宗祠。自易氏先祖明初迁徙至醴,繁衍至易仕俊这一代,已历十三世,凡三百余年,醴陵一地却没有易氏后人兴建易氏宗祠以供子孙祭祀。易仕俊慨然出资,倡议修祠,并“置产为合族祭祀费”,再加其他易氏宗亲合力,醴陵易氏宗祠总算于易氏先祖迁醴三百余年后落成。

二是捐资重建浏阳的忠愍公祠。忠愍公即前文提到易氏先祖易雄,殉难后由东晋朝廷予谥忠愍,并建祠致祭,到易仕俊生活的年代,已逾1400多年,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整修,彼时却早已倾圮无存,而据族谱所记,湖南、江西诸地的易氏宗亲,多是易雄后人,众宗亲早有重建之心,却一直没个牵头人,幸得易仕俊站出来,“慷慨捐重资”,且“立碑以为倡”,方将这祭祀易氏先祖易雄的忠愍公祠重新修建起来。

易仕俊生于康熙葵巳年(公元1713年)正月二十一,卒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四月初三,享寿八十五,娶妻两房(原配、继配皆姓刘,且先亡),有子四、孙四、孙女三、曾孙六,四世同堂,寿享耄耋,亦算是喜丧,这未始不是其仗义疏财所修来的福报。更重要的是,易仕俊在世时便为先自己而亡的两位妻子挑选了一处风水绝佳的墓地,以备自己百年后合葬,墓穴正对面便是一方巨大且平整的天然石壁,正合做一块巨型的墓碑,于是便有本文开头那几个写于摩崖石刻上的遒劲大字,当然,请石匠刻字时的易仕俊并没有想到,这块巨大的天然墓碑会在自己身故三百余年后成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保护文物,而跟随这块墓碑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两方刊有自己行状的墓志铭文碑,历经三百余年风雨仍清晰可辨,也得以让我们这些后人略略拼凑出一个清朝“岁进士”的命途轨迹。

2021-08-24

00:00:00:0郭

亮155928902易仕俊墓志铭碑,清朝“岁进士”的命途轨迹/enpproperty-->2021-08-24

00:00:00:0郭

亮15592890c1559289.html2易仕俊墓志铭碑,清朝“岁进士”的命途轨迹/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