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擦亮生态底色赋能乡村振兴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编者按】

谋划乡村振兴,各村情况不同、工作千头万绪,到底从哪抓起?

为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结合实际谋振兴,乡村振兴也应避免“千村一面”,而要切实抓重点、补短板、强优势,描绘各美其美的振兴画卷。

这次我们探访了四个村落:炎陵的密花村、茶陵的卧龙村、醴陵的清水江村,攸县的酒仙湖村。它们依托自身特色、擦亮生态底色,走出了符合实际的路子,开辟了各具特色的风景。科学把握差异性,精准打好“生态牌”,四个村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的实践与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密花村:“景区带村”,打造游客后备箱基地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通讯员/孟秋平

从炎陵县城驱车往东,经S321省道转X067县道,不到50分钟便可抵达十都镇密花村。这里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入口门户,也临近云上大院度假区。

入秋时节,密花村风景如画。越往山林深处,空气越发清爽。密花村党支部书记邹祥文说:“绿色生态资源是村里得天独厚的家底。”密花村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90%,年平均气温在12.1℃至17.2℃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负氧离子含量高,全年旅游舒适期达200多天。

踏着森林康养步道移步换景,只见薄雾缭绕,古树苍劲、青苔翠绿,耳边传来瀑布清溪的潺潺水声。“村里有千年红豆杉等古树,有超过2万亩的原生笋竹林等,这是绿色资源,也是发展农林产业的支撑。”邹祥文说。

客家民俗风情,是密花村的又一亮点。

精致的客家竹楼、靓丽的客家服饰、独特的客家小吃,以及喜庆热闹的节庆仪式等,让游客能全方位领略客家文化的魅力。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密花村,全村34.89平方公里,3条狭长的山沟住着260多户人家,其中70%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他们唱的是客家山歌,舞的是龙狮、藤牌舞、三节龙等舞蹈,多种民俗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密花村的红色旅游及历史文化资源也有特色。该村地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不乏红军医院、红军碉堡、红军战壕等遗存。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有千年拱桥、千年茶盐古道、龙源仙院内的万吨乌石等,文化底蕴深厚。

密花村的自然人文资源“花团锦簇”,可数年之前,这里还是“穷山窝”。

2011年,村支两委换届,邹祥文被大家选为“领头人”。此前,他在外开竹木加工厂,年收入近100万元。为改变村里面貌,他带着大家伙发展产业、盘活资源,不仅带领村民摆脱贫困,还逐渐奔向致富之路。

“生态优先,这是我们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邹祥文介绍,村里通过村规民约要求全体村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发、保留最纯粹的“乡愁”。

近年来,密花村紧紧结合自身优势,依托神农谷、云上大院两个A级景区,开发了生态康养、户外运动、民宿文化、研学旅游、红色旅游五大产品体系,逐渐打响名头。近两年,密花村先后入选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国字号”招牌彰显了实力。

“映山房”“桃缘居”等等,一座座民宿点缀在密花村的溪岸、竹林或山腰。同时村里发展种养殖业,黄桃、竹笋、黑山羊等农副土特产品,也迅速打开销路。目前,密花村的农家乐及民宿多达70余家,村民人均旅游产业年收入突破2万元。

村庄蝶变,吸引着人们“归来”。在外务工的邹小霞,回村开起了民宿;在西藏创业的黄颖,回来打造自己的文创品牌;当年的知青余长生,把这里当成了养老基地……

说起村里发展的经验,邹祥文总结了两大“法宝”:一是实施景区带村模式,加强与神农谷景区、云上大院景区联动,利用逸散效应吸纳游客,以互补性和延伸性旅游消费和体验,分享景区发展红利;二是打造旅游后备箱基地,“用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把游客的后备箱装满,把村民的钱包装满。”邹祥文笑着说。

卧龙村:“卧龙”不是池中物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蒋晨凯

如果有一个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茶陵县火田镇卧龙村肯定算得上。

卧龙村的生态家底是殷实的。境内泰和仙海拔达1408米,被誉为“茶攸第一高峰”,山峰挺拔,各具其秀;村里的卧龙沟长20余公里,贯穿全村境内,水质清澈……

对“卧龙”一说的由来,当地人给出两种解释,一是群山环绕下的村庄宛如一条彩色长龙在山中蜿蜒,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第二种是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杜钢建曾说:“黄帝曾在云阳甘泉养龙,养龙文化起源于茶陵”,地处罗霄山脉太和仙脚下的卧龙村,生态环境绝佳,境内古树参天,或许真有龙在此栖息。

但“卧龙”肯定不是池中物。在大革命时期,这里曾是湘赣临时省委的交通站,八路军在湘赣边的留守处。近年来,村里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省级生态村”“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并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关键是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卧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尹彗文,从村党总支书记岗位卸任后,就一门心思谋划村里的“生态经济”。

2018年,通过农村产权三变改革,卧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旗下设立了湖南卧龙景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茶陵县卧龙沟果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茶陵县卧龙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73户,让村民全都吃上了“生态饭”。

在潺潺的溪流两侧,卧龙村的“联排别墅”映入眼帘。“这不是商品房,是卧龙村民的家。”尹彗文自豪地介绍,以前村民大多散居在大山深处的各个角落,有的山窝里就住一户人家,近几年卧龙村通过流转山林获得启动资金,在卧龙沟的中上游深挖沟、高筑堤,村民纷纷从山上搬下来,把新房建在卧龙沟两旁,面朝清溪、背靠青山而居。

返乡创业者余长清,就把自家新建的院落进行整修,打造乡村民宿。3年多时间里,卧龙村装修家庭宾馆、民宿总共72间,建设研学基地客房38栋,村里初步形成了以客家文化为魂、自然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尤其是精心打造的民宿,每到旺季一房难求。

今年,村里还举行了首届湘赣边乡村旅游节暨第三届卧龙十八湾漂流节活动启动,游客们慕名而来,坐上橡皮艇,在3公里长的漂流道上顺流而下,在惊险刺激的大峡谷漂流里感受击浪花、闯激流、过险滩的清凉与激爽。

“仅卧龙村的十八湾漂流项目,今年就已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收入达40万元,研学800多人次,收入12万元。”尹彗文说,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昔日无人问津的偏僻乡村,如今成了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旅游胜地。

值得一提的是,卧龙村还是我市创新农村产权交易金融服务“政企银交担保”模式,首个受益的行政村。村里有块未承包到户的土地,面积共1105.62亩。株洲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核实情况、完善相关手续后,很快为村里办理了土地流转交易鉴证书,贷款轻轻松松发下来了。

今年5月,市派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卧龙村后,又提出了“一轴引领、三核联动、三区拓展”的发展目标,即以红色文化和乡土风情为轴,串联客家文化体验、乡情旅居度假(康养)、农耕生活体验三个发展核心,拓展山地徒步区、田园生活区、旅居文化区。

如今的卧龙村,早已是村道整洁,环境优美,小桥流水,鸡犬相闻,一派吉祥和谐,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这里“打卡”。

清水江村:桃花树下写乡愁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王军

通讯员/荣江浩

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桃花源”,醴陵市船湾镇清水江村,就是其中一处。

在醴陵市最早成立人民公社,建成了株洲地区第一个水电站……清水江乡有着厚重的历史。直到2015年,醴陵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清水江乡与船湾镇合并为船湾镇。

留住乡愁靠什么?桃花。

种桃花,在清水江村有数百年的历史,老百姓家家门前都会种上几棵桃树。2014年,在广州经营服装生意多年的胡健,揣着大笔资金回乡创业,他选择了擂鼓岭——传说三国时周瑜曾烽火点将的地方,决心改造1367亩荒山、激活洛塘水库187亩死水,留一方世外桃源的美。

当年,胡健与合伙人就投资5000多万元,在种植500多亩桃树的同时,硬化了1.7公里游步道,建起了四合院接待中心,打造成醴陵最大的休闲农业基地。

经过几年的发展,清水湾畔景区总投资达到1.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3000亩,成为株洲乃至湖南乡村旅游的新名片,先后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庄园”,并且已经完成国家五星级休闲农庄创建,走出了一条以节会友、以友兴业、以业富民的发展道路。

近日,记者经沪昆高速上平汝高速,在泗汾收费站下,右拐沿106国道朝攸县方向行驶约5公里

,再沿左边道路前行7公里,再次走进清水湾畔景区。尽管桃花已经凋谢,但吊脚的亭台、风格统一的民宿、拾级而上的游步道,无不让人舒心惬意。

“你看,水库中间有小岛,小岛与四周山体一共18个水湾,我们就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古话,改造山山水水。”胡健告诉记者,景区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依托,将人工种植融合为一体,打造了一座春光秀丽的桃花源岛。

好风景增强了当地政府发展桃花经济的信心。近几年,醴陵市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结合各乡镇自身特色资源,每年都举办季节性的乡村文化旅游节,集中推出一批乡村旅游产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醴陵打造成“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幸福乐园。

每年3月,以“桃”为主题的乡村文化旅游节都会在清水湾畔举办,人们赏桃花、品桃酒、住桃园,“桃醉”在春光里。“每年前来休闲旅游的游客达50万人次,以‘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胡健笑着说。

因为一棵棵桃树,清水江村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也在桃花辉映下绽放了美丽经济,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酒仙湖村:全村吃上“生态饭”

株洲日报·掌上株洲记者/李军

通讯员/刘晓聪

攸县酒埠江镇酒仙湖村,群山苍翠,雾气缭绕,酒埠江水库水面如镜,游艇不停穿梭往返于景区码头与攸女仙境岛之间。酒仙湖的环湖公路沿线,山水秀美,目不暇接。

酒仙湖村党总支书记曾爱武说,村里由原官田村与东塘村合并而成,传统产业以种植水稻、蔬菜农业为主,这些年向休闲生态农业发展,迅速打开了发展的局面。

村里有发展休闲生态农业的资本,酒仙湖村地处湘东中部、罗霄山脉西麓,四周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达到87%。同时,酒仙湖村聚三江之水,汇集成湖,湖水清澈明亮,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状若飞龙。

曾爱武介绍,近年来,村总支成立了旅游发展办公室,出台了村规民约和一系列旅游发展政策、制度和措施,规划本村文旅产业发展蓝图,推动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目前,村里共有酒仙湖公司、龙泉山庄旅游公司、致乐谷旅游公司3家,农家乐及民宿有50家。酒仙湖公司和龙泉山庄旅游公司均成立了党支部,保证了以党建引领旅游产业发展。

酒仙湖村内旅游产业以酒仙湖公司为龙头,按照规划,酒仙湖村成为《酒埠江生态新镇综合开发项目规划》的一部分,承担游客集散、接待咨询、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休闲度假、游览观光多项功能,硬件设施日臻完善。

酒仙湖村的旅游产品紧紧围绕酒仙湖水体、山林植被和历史文化底蕴开展,深度挖掘多种资源,融合现代科技创意,打造了集红色主题教育、远古历史探究、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渔家体验、水上竞技、高空挑战、研学旅游等诸多产品。

目前,村内酒仙湖景区已获评国家4A级景区。据村旅游发展办公室统计,2019年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年产值突破了3.05亿元,人均旅游增收达1.2万元。

“酒仙湖人以生态景观为纸,以优化环境服务为笔墨,守正出奇,锐意创新,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曾爱武说。

2021-08-27

00:00:00:0155960202擦亮生态底色

赋能乡村振兴/enpproperty-->2021-08-27

00:00:00:015596020c1559602.html2擦亮生态底色

赋能乡村振兴/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