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
湖南省人民政府确定酃县桃源洞为全省自然保护区之一,总面积为5040公顷。
2月
境内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大事记
1月15日
株洲电视台筹备采用50瓦彩色电视差转机,转播湖南电视台节目和不定期试播自办节目。
3月2日
经英国劳埃德船级社专家石井干秋先生严格鉴定,株洲市焊接器材厂生产的6种电焊条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1月1日
第二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先后视察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冶炼厂。
5月25日
全国锅炉安装经验交流会在株洲市召开。
亲历者说
依靠科学技术振兴钨业
讲述人:张荆门(84岁,原株洲硬质合金厂副总工程师)
1983年,争当致富弄潮儿
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实习生
罗宸月
1956年,我从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株洲硬质合金厂(以下简称株硬)工作。当时,作为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株硬正处于建设和投产期。
硬质合金应用广泛,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钨是硬质合金的重要原料之一,但一直以来,我们只是“钨的产量大国”,却不是“钨的产业强国”。
1981年,第一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江西西华山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出席大会并亲笔题写了“振兴钨业”的巨型条幅,并深刻指出:“钨业的出路,关键在于深度加工。”
1982年,第二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方毅同志出席,来自全国从事钨业地质、生产、科研、设计、基建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等100多家单位的200多名代表参会。当时,作为株硬的副总工程师,我参加了那次盛会。会议期间,方毅同志视察了株硬,并题字“勇攀高峰”。对于株硬而言,这是个巨大的转折点,“科研革新”一下子成了厂里发展的主基调,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
混合料制备、压制、烧结是硬质合金生产中的几道关键工序,也是我厂当时科研革新的重点项目。那个年代,喷雾干燥及真空干燥是工业发达国家在混合料制备中普遍采用的新技术。株硬在1979年试制成功喷雾干燥以后,又把行星混合器的研制任务列为科研专题下到车间。那时,厂里的技术人员认真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汇集了国外的一些零星资料,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982年获得成功。新设备采用后,减少了4道工序,并使混合料含氧量降低了0.1%至0.2%,且材料均匀,压制性能得到提高。
株硬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推广,生产技术不断发展。过去,对于钨的冶炼一直采用苏打烧结的传统工艺。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工厂以国外先进技术为目标,在研究所实验成功了压煮、萃取、结晶制取氧化钨的新工艺。此后,工厂又大力推广这项新成果,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在车间内建成了萃取生产线,达到年产1000吨仲钨酸铵水平。
时光飞逝,株硬已经走过了64载。依托自主创新,株硬知识产权工作始终走在行业前列;依托体制创新,老国企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株硬已形成金属切削工具、矿山及油田钻探采掘工具、硬质材料、钨钼制品、钽铌制品、稀有金属粉末制品六大系列产品,产品品种多达5万余个,逐步缩小了与国外硬质合金巨头之间的差距,可以和其直面较量。
陈春娥。
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摄
亲历者说
张荆门正在翻看当年的档案。
刘琼
摄
个体户干劲足,争当致富弄潮儿
讲述人:陈春娥(株洲第一批服饰行业个体户)
改革惊涛拍岸,一浪更比一浪高。
1983年伊始,《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如一声惊雷,惊醒了沉睡中的中国农村大地。自此,允许农村个体工商户雇工,允许农民个体从事商业和运输业。
这一年,35岁的陈春娥从攸县来到城市,从一名“在地里刨食的农民”,转而加入到个体户的大队伍中。
忽如一夜春风来。陈春娥说,这一年注定是这辈子难以忘怀的好年头,轰轰烈烈的“淘金”时代拉开序幕。当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跳出农业生产领域,到林业、牧业和乡镇企业等各个领域寻求发展,一部分农民个体户靠勤劳致富,成为先富起来的致富“领头羊”。
1983年,陈春娥办理了营业执照,在清水塘开了一个裤子加工厂。她仍然清楚地记得:“加工一条裤子,能赚5毛钱。但刚开始规模小,只有5台缝纫机,裤子常常供不应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鼓励干个体,大家热乎劲十足。陈春娥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初在清水塘片区开加工厂、摆摊卖服装。随后,市场又转移到紧邻火车站的钟鼓岭。“说是市场,其实是一个简易的马路市场,大家用铁皮架搭起的摊位。”陈春娥回忆,虽然市场简陋,但也有300来个铺位,人气高,商户们每天从早上6点忙到下午6点。陈春娥也成了村里最早一批“万元户”。
改革开放后,交通发达的株洲,也拉来了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陈春娥说,除了身边的攸县圈,还有来自邵阳、衡阳、温州、武汉等地的个体户。
天时地利人和,株洲搭乘服饰产业走到了经济发展的“舞台中央”。
看到陈春娥等首批服装经营户尝到市场经济的甜头。次年,在火车站旁的堤升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服装行业。有数据统计,当时市场有140余户个体经营户,市场成交额达600余万元。
“科技兴厂”方针指引株冶步入发展快车道
讲述人:朱桂华(54岁,现任《株冶人》报纸总编辑
)
1982年,是我进入株洲冶炼厂(以下简称株冶)工作的第二年,也是株冶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
1956年,株冶成立。作为国家“一五”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它承载着振兴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历史重任。然而改革开放前,株冶建设发展虽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但生产系统达标经历了较长时间,至1980年锌产能才达到10万吨,全厂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很清晰。
1982年,第二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来到株冶视察。这对全厂职工而言,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大家像吃了颗“定心丸”一样,士气得到了空前鼓舞,“科技兴厂”的方针被明确提出,株冶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厂里的管理制度不断革新,厂长负责制、工序承包制等相继推出,工资从每月三四十元涨到了六七十元,大伙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工厂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相继实施锌的“填平补齐”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几年时间锌产能增加至15万吨。同时,厂里还严把质量关,
实行“产品到人,质量到人,设备保养到人”的措施。1982年,在全国第五次“质量月”授奖会上,株冶生产的火炬牌精铋获得了银质奖。
如今,株冶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实验室和博士后工作站,并成功开发了包括热镀锌合金、压铸锌、铅锑合金等系列产品,深加工产品率达到80%以上。株冶成为我国铅锌生产基地、铅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杆企业。
历史的年轮缓缓驶过。2014年3月,国家将株洲清水塘地区列为全国21家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区域之一。株冶集团主动而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制定了绿色升级发展规划,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工作。经过转移转型、升级调整后,一场新的涅槃指日可待。
朱桂华正在翻看资料。
刘琼
摄
株洲成掘金宝地
讲述人:刘英明(来株“掘金”的外地个体户)
改革风云激荡,昔日的马路市场,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市场群。在芦淞市场群,这里已有10万从业人员,靠勤劳致富收获精彩人生。
记者踏上这片掘金宝地,探寻改革开放的足迹。
35年前,刘英明还是农村供销社的一名小经理,改革开放后,允许个人单干,刘英明想“闯一闯”的心开始蠢蠢欲动。
“1983年,家里就有亲戚到株洲搞个体户,算是株洲最早一批外地个体户。虽然是摆摊卖服装,却做得有声有色。”受亲戚的鼓动,1993年,刘英明贷款6万元,跟随亲戚的“掘金步伐”,从邵阳也来到了芦淞市场,第一年就赚了8万元。从摆地摊到租门面,到在合泰地区建起了一栋房子,刘英明因为芦淞服饰发家致富,也见证了芦淞服饰这些年的迅速崛起。
刘英明回忆,当年好像遍地是黄金,到处是机会,只要肯干肯拼,就会赢。
“芦淞市场群,就是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标志物。”刘英明说,借助京广铁路湘黔铁路交会于此的交通优势,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得益于芦淞区宽松的市场环境,芦淞市场迅速崛起。从最开始的铁皮架摊位、到后来的简易市场、再到芦淞市场,到现在已拥有各类服饰鞋帽专业市场38个,门面数量约为2.7万个。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照现实,也可照未来。改革开放为越来也多像刘英明一样敢闯敢试的弄潮儿,打开了一扇窗。
“最开始,来株洲淘金的主要是湖北人,后来浙江人、邵阳人也逐渐多起来。”刘英明感慨,当年一起练摊的商贩,也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弄潮市场的大老板。芦淞市场群也跻身“中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每天成千上万的客商,每年400亿元的交易额,使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掘金宝地。
刘英明。
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摄
报纸见证
1982年11月7日,《株洲日报》头版报道《第二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刘琼
摄
1982年11月1日至6日,第二次全国钨业科技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方毅出席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由国家科委、冶金部联合主持召开,来自全国从事钨业地质、生产、科研、设计、基建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等119个单位的216名代表参会。
方毅强调,我们要敢于解剖自己,暴露自己的弱点,找到产品质量、品种、深度加工等各方面的差距,把技术引进、进口关键设备和科技攻关结合起来,进行技术改造,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技术。
大事记
株洲火花塞厂试制的开式火花塞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中国火花塞产品的一项空白。
株洲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市造纸厂、市无线电厂、市内燃机配件厂、市仪表厂、市化工机械厂、市铅丝厂、市酒厂7个市属全民企业实行承包试点。
全市农村改变人民公社合一体制,开始建立乡级政权试点工作。
酃县马安健赴北京出席全国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他和2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大会递交关于修复炎帝陵的提案,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重视,引起海外侨胞的关注。
原属湘潭地区管辖的醴陵县、攸县、酃县划属株洲市管辖。
湖南省第一个地(市)级电视台——株洲电视台成立。1984年3月1日正式定期播出自办节目。
全国烟花爆竹科技交流会在株洲召开。
国务院确定酃县为建设中国式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1月
2月
4月19日
5月27日
7月1日
7月29日
11月28日
12月12日
报纸见证
1983年10月16日、10月20日,《株洲日报》头版头条分别报道了我市首次发展集体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的开幕和闭幕,全市111名先进代表交流经验,互相学习。报道鼓励大家要自强、自信,坚持艰苦创业,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在生产优质品、提供优质服务方面下功夫、求发展,为四化建设增添新的异彩。
1983年11月1日,《株洲日报》头版报道,截至1983年11月,我市个体户发展到一万六千多户,税源大增,个体工商税收成绩显著,一至九月税收25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三季度又比上半年增21%。
2018-07-24
00:00:00:0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1982年,株洲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春天。科技创新,一跃成为当时全市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主题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企业活力被激发。8月17日1455809021982年,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主题词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enpproperty-->2018-07-24
00:00:00:0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1982年,株洲的工业发展迎来了春天。科技创新,一跃成为当时全市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主题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涌现,企业活力被激发。8月17日14558090c1455809.html21982年,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主题词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