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洲平
钟振成
曹腾飞
这是一场惊艳全省的“土地革命”。项目从启动施工到全面完工仅用半年,涉及15个乡镇(街道),复垦农用地共计2690亩,是全省一次性实施复垦面积最大的增减挂钩项目。
这是一趟美丽乡村的蝶变之旅。一栋栋破败空心房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新复垦的耕地、一条条新修道路构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这是一项脱贫攻坚的创新之举。项目完工后,流转土地830亩,协议金额1.68亿元,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力资金保障;全县共签订宅基地自愿退出协议1900份,复垦耕地免费提供给村民耕种,有力支持项目涉及的23个贫困村冲刺“村出列、户脱贫”目标。
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茶陵县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增减挂钩,成效斐然,令人点赞。
“我们将实施增减挂钩项目作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和实践出了一条山区有效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科学配置城乡土地资源、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茶陵县委书记彭新军自豪地说。
县委书记彭新军(前排右四)现场调研增减挂钩工作。
废地“新生”,乡村美了效益增
9月2日,艳阳下的茶陵县湖口镇南江村,地里菜苗郁郁青青,水渠自然环绕,给“新生”的耕地提供滋润;机耕道和新村道在村里蜿蜒,延伸至田间地头。
这样的新景象在半年前不可想象。南江村是贫困村。近年来,随着帮扶工作队的进驻、幸福安居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不少贫困户搬离了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到村里新规划的安置点集中居住。村里那些空心破败房,既闲置了土地,又影响了村容村貌,还存在安全隐患,让村民们忧心不已。
如何让这些闲置的土地“复活”起来?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又助力易地扶贫搬迁?县乡领导和国土部门都在思索。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好像一场及时雨,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去年12月11日,茶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全面启动工程施工,其中南江村的破旧房子也被拆除,瓦砾废弃物被清除,运来耕作层土壤,使这块荒芜的土地复活了。
如今,看着复垦后土地种上水稻,南江村的村民脸上写满了笑容:政府帮村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不仅将复垦的土地分给农户,第一年还出钱雇大家耕种,收成归自己,这样的好事想都不敢想!
这只是茶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一个缩影。
让沉睡的土地复苏,让荒芜的耕地复活,茶陵做了一篇精彩文章。
截至今年6月中旬,该县2017年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27个复垦地块全面竣工,涉及15个乡镇(街道),实际复垦农用地2690亩,其中水田653亩、旱土1482亩、林地195亩,其他农用地360亩。复垦农用地全部免费提供给当地村民耕种和管理,让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此外,茶陵县还先后与云龙示范区、荷塘区签定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3份,流转面积830亩,协议金额1.68亿元,有效地提升了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的要素保障,为脱贫攻坚助力。
如今,茶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顺利,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惠及项目区群众,受到了基层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茶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江小忠(右)与云龙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付访华(左)签订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流转协议。
干群协力,6个月创造奇迹
7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专家组来茶陵调研增减挂钩工作情况。“这是我在湖南调研时看到的完成率和合格率均达100%的增减挂钩项目,这为湖南省以增减挂钩政策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树立了典型。”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李安宁,一边看一边不停地点赞。
短短半年时间,投资1.6亿元,复垦农用地2690亩,顺利完成我省一次性实施复垦面积最大的增减挂钩项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茶陵在短短6个月创造新纪录?
贫困县这么多,茶陵为何敢第一个“吃螃蟹”?
茶陵地处井冈山下,是罗霄山片区重点扶贫县,也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644户71251人,易地扶贫搬迁户1600户5003人,脱贫任务艰巨,扶贫资金短缺。而该县农村废旧宅基地、空心村庄、废弃工矿用地等农村建设用地总面积近万亩,实施增减挂钩拥有十分广阔的空间。
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茶陵县深刻研判,靠前站位,积极抢抓国土资源部关于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系列政策,果断作出了全面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重大决策。
“要坚持科学规划、遵循群众意愿、统筹协调推进,做到思路清、目标实、底子明、措施严,把增减挂钩项目做成‘民心工程’。”茶陵县委副书记、县长江小忠在召开专题会议时提出要求。
积极探索。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在我省仍于探索阶段,如此大规模推进,尚无现成经验可借鉴。2017年2月,经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副专员杭邦明推荐,分管国土工作的副县长刘新明带队远赴安徽省金寨县和省内新邵县、株洲县开展专题调研后,县里成立专门班子,抽调精干力量,借鉴省内外经验,经多次会商审议,出台了《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自愿退出奖励办法》等7项规范性文件。经省国土资源厅推荐,岳阳、邵阳等地纷纷组团来茶陵取经。如今,这些规范性文件已成为全省的“范本”。
摸清底数。县国土资源局先行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查摸底工作,掌握了全县可实行增减挂钩项目的农村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约10000亩的家底。
高位推进。为推进项目工作,茶陵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县监察、财政、国土等23个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政府主导、国土搭台、乡镇主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基本框架,设定了“一年全面铺开、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总体目标。由此拉开了茶陵县全面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的宏伟序幕。
规范运行。为确保项目建设规范运行,茶陵县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实行项目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档案管理制,确保了项目实施的阳光操作。
拆除旧房。乡镇街道、国土部门及村干部共同到现场维持秩序,以便于机械化施工。房屋全部拆除后,才允许村民回收砖头木材,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领导多次到茶陵督促指导;县领导经常到驻点乡镇调度推进,县增减挂钩领导小组办公室不定期到乡镇督查督办政策落实、奖励兑现、责任压实等情况,保证政策执行到位、奖励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加强沟通协调,主动化解矛盾,保证项目顺利推进;项目监理单位常驻项目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项目区部分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参与工程质量监管;县领导小组依据项目实施情况,不定期召开督办会、调度会。通过层层监管、定期反馈、及时整改,确保了增减挂钩项目顺利推进,真正实现了将好事办好办实的目标。
创新思路,项目实施让四方受益
“政府出钱开地,我们老百姓得利。”见到记者后,茶陵县界首镇白沙村村民谭永观满脸笑意,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界首镇白沙村村民谭永观自愿拆除老宅基地,复垦耕地320平方米,获得奖励13713元。复垦耕地归他本人耕种,每年可获得耕种收入1200元。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他,成功实现脱贫。
在茶陵,像谭永观一样的村民还有许多。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素介绍,在此次增减挂钩项目中,全县共签订宅基地自愿退出协议1900份,签订工矿用地自愿退出协议47份,拨付奖励资金4682万元,支持项目涉及的23个贫困村冲刺“村出列、户脱贫”目标。项目的实施可谓是让县、镇、村和村民四方受益,县里可以拓展新增建设用地和耕地占补平衡空间,乡镇(街道)可以系统改善农村环境,村里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村民可得到相应补偿,生产生活环境将得到改善。
为了让项目真正惠及百姓,茶陵县探索创新了工作思路和办法。
尊重村民意愿,保障他们的权益。项目实施前,县增减挂钩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对15个乡镇(街道)的调查摸底,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制拆除,按相关法律法规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在取得权属人同意后,与其签订奖励协议,切实维护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为达到耕种要求,县国土资源局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宜耕则耕、宜林则林,提升土地质量,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直至达到耕种要求。
将项目实施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推进农村绿化造林、水塘清淤整治,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有效地改善了项目区块内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心共济谱新篇,乘势扬帆再起航。如今茶陵县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的“一增一减”,让生活美了,土地肥了,人民富了,乡村变了……提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没有村民不竖起大拇指。
【镜头一】
白沙村:党员干部带头签订奖励协议
“这项工作从质疑中起步,笑声中收获!”界首镇白沙村党总支书记刘桂仁坦言,作为茶陵县2017年度增减挂钩项目中,复垦面积最大,涉及农户最多的行政村,项目推进之初并不顺利。
白沙村是合并村,破败空心房较多。按照白沙村当地风俗,祖宅、旧屋的意义重大,不仅承载了乡愁记忆,更代表着家族传承。去年,村干部上门宣传时,不少村民对增减挂钩政策不理解,更有甚者直言反对。
“村支两委开会研究,发动村里有威望的老书记、老党员带头签订奖励协议,从而带动其他村民。”刘桂仁说,村里人员有限,村级增减挂钩工作小组仅6个人,但通过发动老党员、老干部,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为上门入户的“志愿兵”。
刘桂仁介绍,协议签订过程中,通常是一个组一个组地集中签订,都是村组有威望的老党员带头。在这种模式下,陈旧的老观念被改变,越来越多的村民理解支持,最终全村涉及的100多户农户全部签订自愿退出奖励协议。
【镜头二】
刘济群:用汗水换来百姓笑脸
9月1日,虽是双休日,但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增减挂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济群却仍然在增减挂钩项目区忙碌着,对他而言,这样“白+黑”“5+2”的工作模式已经持续了1年多。
自去年2月份,随县领导外出考察学习起,刘济群就成为县国土资源局推进增减挂钩项目的骨干力量。从学习调研到文件起草,从图片收集到数据整理,从督查通报到呈报备案,事无巨细,他都参与。
尤其项目启动前的选址测量,他几乎踏遍项目涉及的每一个地块,在前期摸底基础上,最终将达到增减挂钩项目选址标准的7000余亩土地纳入计划实施范围。项目全面启动后,刘济群和同事们每天都要往项目区跑,每天至少深入20个复垦地块,进行工作检查指导,以此督促施工进度和质量。
“每晚不到12点,他不会回来,有时忙到凌晨3点多,早上6点又出门了,工作强度这么大,身体怎么受得了。”
刘济群的妻子抱怨着。
有一次,他的妻子专程赶到县国土资源局,向局领导反映希望能减轻丈夫的工作量。面对妻子的心疼和不理解,他亏欠地说:“我从事国土工作多年,情况熟悉,能者多劳嘛!”
其实,在茶陵县国土资源局,像刘济群一样的“茶陵牛”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常常“白+黑”、“5+2”,穿行在田间地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了百姓的笑脸。
(本版图片均由茶陵县国土资源局提供)
2018-09-06
00:00:00:0——茶陵县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纪实144469902盘活土地利用
助推脱贫攻坚/enpproperty-->2018-09-06
00:00:00:0——茶陵县推进增减挂钩工作纪实14446990c1444699.html2盘活土地利用
助推脱贫攻坚/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