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私学的收入
私学不同于官学。周朝官学,专教贵族子弟,培养礼节和为官之道,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而私学是民营的,财政不补贴,政府不资助,除非办学者非常有钱,否则不可能不收学费。孔子的私学,学费怎么收,收多少,是个问题。
假如传统说法符合事实,则孔子办班近30
年,进账应该不少。
具体收入不可考,但不管怎么说,学费是一定要收的,收到的学费一定够他自己及其家人糊口,不然无法生存。有专家认为,孔子办私学,完全是做奉献,他的经济来源,不是学费,而是助丧,也就是在人家办丧事的时候做司仪。这种观点,失之过迂,也缺乏文献做支持。窃以为,孔子少年学儒,做司仪是拿手技能,要说偶尔帮人助丧,极有可能,但靠这个吃饭,有违孔子的宗旨。孔子对学生子夏说过:“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靠助丧为生,是小人儒。
在官学教书的收入
孔子办私学具体收入不可考,但他在官学里教书时,却有明确的薪水记录。
公元前497
年,孔子55
岁,私学已经停办,在鲁国也做过了几年官,不得志,前往卫国寻求机会。卫国国君卫灵公很赏识他,请他做官学的教授,教贵族子弟诗书礼仪和为政之道。孔子很高兴。
卫灵公问:“您在鲁国做官时,鲁君给多少年薪?”孔子说:“俸粟六万。”于是卫灵公也按年薪六万给他发工资。
这里说的年薪六万,当然不是人民币,也不是铜钱,是粟,即谷子,或者叫小米。六万小米,究竟是六万斤,还是六万升、六万斗、六万石呢?唐朝人张守节给《史记》做注,说是六万斗。这斗,是周朝的斗,一斗相当于唐朝三分之一斗,六万斗放到唐朝,只有两千石,而唐朝高级官员年薪折成粮食,也就在两千石左右。
唐朝一石,有60
升,能装小米45
公斤。卫灵公每年发给孔子两千石小米,重达90
吨。现在山东出产的小米,在北京超市每公斤标价6
元左右,90
吨小米,能卖50
多万元。当然,用现在的粮食价格,算春秋时期的小米价值,得到的结果并不完全符合情理。
孔子那个时代,中原地带主要的粮食作物不是大米,也不是小麦,而是谷子。官方发薪水,以及计算人们的口粮,一般都用谷子也就是小米做标准。
在周朝,中等饭量的成年人,每人每月平均吃掉3
釜小米,共27
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需要0.9
公斤的口粮。这个饭量,跟我们现代人是差不多的。
前面说过,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年薪是90吨小米,够将近280
个人吃一年,够一个人吃将近280
年。孔子一年的工资,够全家吃上几十年。
由此可见,卫灵公待孔子不薄,孔子在卫国官学教书,拿的薪水不低。
私人考察,政府资助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31
岁开始。那时候,他正在山东曲阜办私学,大概给学生讲课遇到难题了,在鲁国找不到答案,决定动身去一趟当时所有诸侯国共同的首都——河南洛阳。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首都嘛,人才扎堆的地方,又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中心,其他地方解决不了的事儿,去首都一趟准能解决。
孔子有个学生,名叫南宫敬叔。此人是孔子收的第一批弟子,来头不小,南宫敬叔听说老师要去首都考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老师申请一笔经费。他直接去找国君,先把孔子夸成一朵花,然后又说:“俺老师这回去洛阳,是想找寻一个答案,那就是咱们周朝当年为什么会兴旺,现在为什么会衰落。这个答案要是找到了,对咱们鲁国可是非常有利,所以俺老师要做的,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课题,您干吗不给他提供点儿课题资助呢?”
国君觉得有道理,大笔一挥,批给孔子一辆马车,两匹骏马,还配了一名司机,路上的经费国家全包,另外让南宫敬叔也跟着孔子一块儿去。到洛阳后,孔子拜访老子,请教苌弘,考察了一些名胜古迹,然后顺利返回鲁国。
李开周
2018-06-02
00:00:00:0143351802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从何而来?/enpproperty-->2018-06-02
00:00:00:014335180c1433518.html2孔子周游列国的经费从何而来?/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