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全华
进入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纪元。株洲“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坚定,株洲“朋友圈”也越来越壮大,越来越多的株洲制造产品走向全球,更多的株洲人走出国门看世界,国际文化艺术等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同时,街头巷尾的外国人不再鲜见,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选择在株洲安家立业,为株洲的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事记
10月12日,来自挪威、日本等国的8名国际友人获株洲市“荣誉市民”称号和“友谊奖”。
5月16日,世界银行中国城市发展考察团到株洲考察。
6月22日,来自11个国家的16位水稻专家到市农科所学习交流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技术。
9月3日,中国首台高速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蓝箭”在株洲电力机车厂下线,其最高设计时速为305公里。
10月4日,神农氏药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届全国药学史本草学术研讨会在株洲召开。
1月14日,株洲化工集团在长沙签订债转股框架协议,拉开了全省国有企业债转股工作的序幕。
6月1日,《株洲晚报》创刊,这是本土第一家都市报。“日报天下事、晚报百姓情”成为流行语、深入人心。
7月7日,湖南省第一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株洲硬质合金厂建立。
9月21日,“长株潭”经济发展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工程院4名院士和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一行13人到株洲考察、讲学。
亲历者说
我们的朋友来自五大洲,“荣誉市民”踊跃为第二故乡代言
讲述人:刘锐(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国际合作科科长)
株洲是一个移民城市,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迎来了第一批国际友人。到20世纪末,我市与西门子、普惠、雅马哈、斯威等国际著名公司都有良好的合作,一批国际友人和知名专家在株洲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进入21世纪,我市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如何让更多国际友人来到株洲、爱上株洲、扎根株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我市采取“拿来主义”,参照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出台相关文件设立“荣誉市民”称号及“友谊奖”,以表彰为株洲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国际友人代表。
2000年10月12日,我市举行盛大的颁奖大会,来自挪威的昂特·皮特逊,来自日本的长田升、竹田俊彦,来自德国的那空泽4人被授予首届“荣誉市民”称号,来自挪威的洛尔·芬斯洛德等4人则获得“友谊奖”。
第二届12人,第三届14人,第四届10人。此后,被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及“友谊奖”的范围逐步扩大,由原来的外籍友人,扩展到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和非本市籍人士。这些奖项的设立,充分调动了外国友人等参与株洲市建设的积极性,促进株洲市在经贸、科技、教育、环保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和合作。
我们的朋友来自五大洲。目前,来株工作的国际友人来源更加广泛,他们的职业定位也呈多元化。既有管理技术人员、外语教师,也有运动教练、歌舞乐队成员,还有餐饮从业者。有的国际友人中文讲得非常流利,把株洲真正当成自己的家,不但在这里娶妻生子,还成为株洲对外交流的代言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留学生也成为株洲高校一景。在这片神农福地,文化和肤色各异的国际友人与株洲市民一道,迎着朝阳向前奔跑。
2001年
两大高科技园助力株洲经济腾飞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21世纪初,伴随着传统工业逐渐淘汰,高科技工业迅速发展,园区经济在全国范围方兴未艾。高科技园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聚集了高、精、尖的企业,而且是城市促进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
2001年,株洲勇于探索,在城区的南北两地,同时成立了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助力株洲发展了轨道交通、服饰、航空三个千亿产业集群,成为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刘锐。受访者供图
拿“中国绿卡”当株洲人
国际友人争当株洲文明使者
讲述人:李维熙(时任株洲新闻网记者)
让田心成为轨道交通的一张名片
讲述人:钟碧武(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党工委书记)
21世纪初,全国园区经济方兴未艾,从沿海到内地,工业园、开发区逐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株洲也不例外。在这股热潮中,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在2001年挂牌成立。10多年来,我见证和参与建设了这个园区,一步步看着它做大做强,并且得到全国和世界的瞩目。
来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工作前,我在村里待了两年,听说市里要在田心成立高科技工业园,我觉得那是个干事业的地方,没有犹豫我就来了。后来的几年也不出我所想,每天被忙碌充实着,尤其是高科园刚成立时,园区只有4名工作人员,作为田心高科园的开拓者之一,啥活都干过,土地测绘、工业园规划、项目拆迁、项目引进及落地、企业服务等,最忙的时候一连几年都没休过节假日,当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但都被我们一一克服。
10多年来,田心高科园从东北的一块荒地和一张蓝图,发展到现在成为中国轨道交通的一张名片,中车株机、中车株所、中车电机、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几十家轨道交通设备企业坐落其中,是目前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田心高科园也生逢其时,赶上了中国乃至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热潮,加上我们具备的地理优势,毗邻中车株机和中车株所等多家轨道交通企业,我们成功地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服务于位于株洲的轨道交通企业,还积极承接配套企业和产业扩展企业,成为该产业的孵化基地,也成功让轨道交通产业成为株洲第一个破千亿的支柱产业。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田心高科园的十多年间,让我长了见识,也得到成长。十年多年间,我不断接触国内外的新生事物,尤其是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这些也让我明白,要服务好企业,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做好企业服务,打造好营商环境,才能让企业安心入驻和发展,也让轨道交通产业在田心高科园的助力下不断发展壮大,让田心成为轨道交通的名片。
自有记忆以来,就感觉来株工作或学习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从事记者职业后,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老外,对此感触尤深。心安处即家园,在这里,国际友人可以拿到“中国绿卡”,共享株洲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今年7月5日上午,市公安局举行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发放仪式,德籍工程师诺贝特·克尼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者”。他供职于中车株机城轨事业部,已经在株洲成家,与妻子育有一女。
“太好了!一次验证就管用十年,再也不用每年搞签证。”诺贝特·克尼特左手高举着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右手竖起大拇指,骄傲地向我们宣布,他也是一名株洲人。
仔细查看诺贝特的这个证件,发现与国人的居民身份证外观基本一致,只是采用中英双语标识。据了解,在我市居住一年以上的常住外籍人士有近千人,该证件可以在办理金融、教育、医疗、交通、住宿、通讯、税收和社会保险、财产登记、诉讼等事务时单独使用。
实际上,外国友人已成为株洲文明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今年5月,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推进大会,我市就对9名为株洲文明创建奉献汗水和智慧的外国友人进行了表彰。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外教科林(Colin
Crosbie
Macpherson)就是其中一员。来株6年,他见证了株洲环境越来越美、城市越来越干净、文明出行形成风气,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和这座城市。他7次参加“外教送课下乡”活动,还带领学生在清明节劝导市民禁放烟花爆竹。当时,他一手指着烟花,一手摇摆着,不断向市民说:“NO!NO
!NO!”被劝导者很快明白了他的意思,笑着回复道:“OK!OK!OK!。”
李维熙。受访者供图
钟碧武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摄
大事记
报纸见证
天台科技园开工建设,至2002年4月竣工。
原国家重点大中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和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肖雅瑜分别向田心高科技工业园、董家塅高科工业园授牌,向高新区新材料基地和传感技术产业基地授牌,标志株洲高新区“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正式启动。
府前路商业步行街开工,至2002年9月30日竣工。
全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试点率先在株洲县白关镇启动。
全市召开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全面部署机构改革工作。至年末,市县乡三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委工作机构由12个减为11个,市政府工作机构由41个减为32个,市直机关编制精简26.6%,分流人员220人。
中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奥星”号,中国首台国产分散型电动车组“中原之星”,从株洲电力机车厂交车线上驶出,标志着中国铁路牵引动力技术跨入国际先进水平。
株洲城市快速环道工程——建宁大桥开工。
1月
7月18日
7月22日
8月10日
8月17日
9月21日
10月24日
2000年10月13日,《株洲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我市表彰首届“荣誉市民”、颁发“友谊奖”的消息报道,二版则对8名国际友人的事迹做了介绍。
董家塅高科园成为株洲南拓的桥头堡
讲述人:肖星明(芦淞区建管委副主任)
2000年前后,随着芦淞服饰市场的发展壮大,芦淞区的经济以商贸为主。商贸经济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就好像房子建在沙滩上一般不牢靠,当时喊出“实体振兴芦淞”的口号,而2001年,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就在这个背景下挂牌。
我是董家塅高科园的第一批工作人员,刚来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我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张白纸的董家塅高科园,从一片丘陵荒地,一片片厂房和小区在园区拔地而起,数十家企业进驻其中,让它成为株洲城区南拓的桥头堡。
作为董家塅高科园的见证者和建设者,我参与了前期了招商、拆迁和项目落地,高科园刚挂牌时遇到很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困难和人员不足,都被我们齐心协力一一解决了,看到董家塅一座一座盖起的厂房和高楼,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那时候,园区经济刚刚在国内兴起,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对于园区产业的版块划分,我们是有想法的,在考察完深圳的相关园区后,我们把工业园划分为三大版块,服饰企业、本土名牌企业和军工企业军改民项目,其中服饰企业主要对接芦淞服饰市场,为芦淞服饰做实体支撑;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608研究所等军工企业的项目入驻,为株洲航空产业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让其逐渐发展为株洲千亿产业之一;唐人神、株洲百货等本土企业入驻,丰富了董家塅高科园的产业链。园区的入驻企业从一开始的1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几十家,让董家塅高科园成为株洲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助力发展了服饰、航空两个千亿产业集群。
现在,一座新城在株洲南部崛起,我有幸见证了它的全过程,每当走到工业园的街头,每栋房子的故事会映射在我的脑海里,随着芦淞区委、区政府搬迁于此,董家塅高科园已经成为芦淞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拥有“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
“中国品牌市场”等美誉。
肖星明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摄
报纸见证
高新区启动《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
《株洲日报》7月19日报道: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市高新区实行“一区三园两基地”管理模式。7月18日,原国家国有重点大中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段瑞春,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肖雅瑜分别向田心高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授牌。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摄
2018-09-25
00:00:00:01457319022000年
“荣誉市民”加盟神农福地
国际友人共建株洲文明/enpproperty-->2018-09-25
00:00:00:014573190c1457319.html22000年
“荣誉市民”加盟神农福地
国际友人共建株洲文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