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国学+科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关于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一直有很多话题。

北京来的宋宝璋教授说:“这是离现代教育理念最近的一所学校”;省内某知名专家说:“北师大株洲附校的小学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一位市领导曾说:这所学校的小学是我理想中的小学”;全国认知学科专家李文静教授曾评价:“我在全国300多所学校做过考察,感觉北师大株洲附校是一所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但是,我们也经常听见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说该校“不务正业”,比如在“科技教育”、“艺术体育”等方面花了太多的精力。别的学校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变革,北师大株洲附校偏偏冷静且热情地做着“课程建设”的文章。

究竟如何认知一所学校?该校十多年来为何一直坚定不移地实践自己的办学理念?它取得了哪些办学成果?面对不同的声音,为什么家长对该所学校依然情有独钟?

近年来,国家力推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高考全面改革,湖南省今年新录取的高中学生即将面临新的高考模式,我们的中小学应该如何应对?家长又要做出什么安排?

带着诸多疑问,记者对北师大株洲附校理事长余年初先生进行了专访。

阳光自信的北师大株洲附校学生

“国学可以热,科学更不能冷。不讲科学,也学不好国学。在智能化的时代,国学的素养必须要转化为科学实践的能力”

。北师大株洲附校在风风火火的国学热中,并没有迷失对时代的认知,始终坚守着对科技教育的热爱与实践,用科学照亮孩子的远方。

记者:余总,针对中兴芯片事件,你写了一篇文章《中兴之困也是教育之急》,我看了一下阅读量,两天的时间就有8000多点击,请问你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现代科技受制于人对我们普通百姓、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有什么启示?

余年初:如果芯片事件还不能让我们清醒,身为中国人我只能仰天叹息。中兴芯片事件的出现,应该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决定了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朝什么方向去努力。

记者:我关注您的公众号,您还有一篇姊妹文章《国学与科学》,里面写到“国学离不开科学,不讲科学,也学不好国学”,你这样写是有特定所指还是另有深意?

余年初:不隐瞒,我对现在中小学的“国学热”忧心忡忡。既没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国学,也没搞清楚国学的时代转化与创新实践。很多的学校只重形式,不重本质,背离时代的趋势哗众取宠。

记者:国学学习是一个非常火爆的文化现象,难道学校不开展国学课程?

余年初:我们当然也开展国学课程的学习,但学校更强调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国学不仅强调修身养性,而且也注重知行合一。在智能化的时代,国学的素养必须要转化为科学实践的能力。空谈“之乎者也”的国学,未来的前途肯定一地鸡毛。

记者:现在的社会风气很让家长担心,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从国学中寻找精神的营养,有句话说,国学不厚,心神不明,您怎么评价?

余年初:这完全似是而非,夸大其词。按照这个逻辑,研读国学的人难道就德行明亮?修身养性无非是怎么做人的问题,做人的问题道理上很简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的典籍很多,一个问题别看有很多种说法,表达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没有必要反复地讨论思考。

记者:您的观点总是与众不同,能说出一些例子吗?

余年初:比如我们讲“一箪一食当思来之不易”,还有一首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说的不就是“俭以养德”吗?还有,国学的修身早已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不是非要研习一些书本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勤俭持家需要读书才明白吗?

记者: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在科学教育上的实践吗?

余年初:我校从建校之初就建立了系统的科技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比如小学机器人就在美国的比赛中获得过全球第四,在西班牙的比赛中获得过全球金奖。我们的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社团四次去美国参加全球比赛,获得过全球第七、第八的成绩,创湖南省最高纪录。

“小发明家”冯嘉睿还获得过国家级奖项,成为《发明与创新》杂志的封面人物。国家去年就发布文件,要让AI智能化进入小学课堂。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科技决定实力的时代。

近3年来,北师大株洲附校在全国、省、市及国际科技赛事活动中获奖人次多达628人次,学生申请专利8项。其中,学生在DI创新思维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8人次、省级奖项128人次,学生在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8人次、省级奖项90人次。2017年3月,北师大株洲附校入选首批湖南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

不跟风才有“真教育”

北师大株洲附校办学现象透视

文/马冰

孙晓静

供图/北师大株洲附校

优势学科+基础学科

关键词

“得优势学科者得天下。涵盖考试内容、评价标准、录取方式等方面的高考改革已经全面铺开,初中必须提前布局优势学科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高考改革不仅是高中的教学改革,学科自主选择和核心素养的命题方向对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同样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天的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高中已合并统一管理,做到了教学设计一体化,学科学习一体化,管理方式一体化”。一位本地资深教师对我说,北师大的这种调整具有很强的预见性,对本地区的初中教学也具有重大导向作用。

记者:有一个社会不理解的教学现象,株洲中考制度设计的是5A考评制度,为什么学校一直不抓5A,还提出了“不抓5A抓4强”的学科学习思路?

余年初:中考制度必须满足一个基本选拔功能,那就是利于学生的高中学习和高考考试。全面发展不是均衡发展,5A制度是学科均衡发展的思路,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学生对优势学科的发挥,我们讲“不抓5A抓4强”指的是基础学科“语数外”必须坚守,其它学科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今年高一的新生开始,高考采取的是“3+3”的形式,也就是“语数外”三科必考,其它三科是学生在“理化生政史地”当中自由选择。如何自由选择?肯定是选自己的优势学科,学生没有优势学科今后的高考肯定会出问题。

记者:高考改革有必要在初中就要进行学科的选项准备吗?

余年初:当然。学生适合学什么不适合学什么,初中二年级就可以看出基本的格局。我的意见是,在初中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强科更优,其它学科只要保证学业测试过关即可。从学习上讲,“初中跟着高中走,中考围着高考转”是基本的原则,我也相信,在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株洲中考制度肯定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记者:听说北师大株洲附校的初中部有高中对接班,提前一年或者半年进入高中学习,已经实施了几年,请问效果如何?

余年初:我们之所以办对接班就是让孩子在初中提前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管理,没必要在中考复习上浪费太多的时间。我们的初三每年有一百个学生直接进入高中,我们对他们参加中考并没有成绩上的特别要求。如果没有提前对接的适应,高一新生到高中后一般至少会浪费两个月的学习时间。仅从高考备考讲,初中的有些内容也和高考没有必然的联系。至于初高对接的效果,我举一个例子,前年高一以近650分考上中国科技大学“本、硕、博”连读的王文艺就是对接班的学生,我们的对接班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学习优势,一本上线率几乎都是百分之百,并已成为北师大株洲附校高中部的靓丽品牌。

记者:听说北师大株洲附校还有小初对接?

余年初:是的。我们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必须要思考“小初高”一体化的对接学习问题,学制有分隔,但学习必须要贯通,建立学科学习的完整链条可以为学生节约很多的学习时间,缓解孩子进入高一学段的学习压力。

对接教育整体优势明显,成效喜人。2017年11月,该校初三年级C1504班吕邓谦同学以优异成绩被英国著名的坎特伯雷国王学校录取,今年八月她将前往英国继续完成高中和大学学业。2016年,王文艺同学(从小学至高中一直就读北师大)以高一学生身份参加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系株洲38年来第一个在高一即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近年来,从该校初中部和高中部更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唐亦波、熊竹清、张雪娟、于哲凡、王昕馨、彭施瑞、刘子赫、刘迪嘉等等相继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录取。彭妤秦、艾小梁、郭志丕、陈钰欣、范盼攀等相继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2017年12月,6名小学生现场编程帮机器人闯“迷宫”

获全球金奖一事被国家、省级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通用教材+成长课程

关键词

“课程建设反应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其办学能力”。

“北师大株洲附校的成长课程不是简单的兴趣特长课程,而是在现有国家通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整合和学科渗透所实践的素养能力课程,目的就是提高孩子的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

“素质教育需要二次定位和设计,机械的应试教育已经解决不了高考的问题,更解决不了孩子成长的问题”。

记者: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事项,很多学校因此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观察,学校更多的是在“课程建设”上做文章,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请问,为什么如此重视课程建设?

余年初:这涉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问题。国家一再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必须首先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我们关注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我们更关注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不宽,孩子的视野打不开。教学内容不实,孩子的能力提升不了。说通俗点,吃什么永远比怎么吃要重要。

记者:听说北师大株洲附校七年前就开发了“成长课程”,您能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吗?

余年初:“成长课程”是我们在国家课程建设精神的指引下,就如何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学习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聘请资深专家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讲,就是围绕“智、情、意、美”四个维度的成长指标,从“学习认知、社会生活、身心健康、情趣修养”四个方面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和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从简单的教材知识学习延伸到能力塑造、情趣培养。

记者:您能介绍一些成长课程的具体实践吗?

余年初:一个是对教材的丰富扩展,还有就是第二课堂的开展,比如小学部有六十多个兴趣班和社团,全面覆盖了孩子们的兴趣选项和特长选修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这样说,我校在社会综合实践、科技教育和艺术体育教育方面应该走在了全市甚至是全省前列。

记者: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说北师大株洲附校的素质教育办得不错,特别是小学,办得有声有色,请问您开展“成长课程”的初衷是什么?

余年初:我们都知道“教书育人”这个概念。孩子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分数吗?考试的分数如何获得,对孩子的综合素养要有什么促进作用呢?我们不是不注重考试和考试分数,关键是如何考试,如何更科学地达到学习的要求,关键是要明白考试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我校一直坚持自己的考试设计,譬如考试内容,除了教材知识,还有很多非教材的知识。还有,我们的办学维度“智、情、意、美”有一个很重要的指向就是“学习认知”,而“学习认知”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简单的作业和考试那么简单。举个例子,为什么有的学生看起来不费力就能有好的成绩,而有的孩子不断地参加课外培训却没有取得想要的成绩。这不仅涉及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还有学生学科视野和学科素养的因素起作用。比如写作能力的提高,尽靠教材就无法解决问题,想要学好物理得特别强调原理的运用。所有这些,都不是现行的通用教材能够充分解决。

记者:家长更现实的选择在意应试的分数,您这样做不怕社会不接受?换句话说,您如何处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矛盾?

余年初:我十年前就写过一篇《素质教育需要二次定位和设计》的文章,里面讲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很多学校误导了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了音体美等特长教育,搞得家长以为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和考试成绩。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特长教育,而是人格素养和学科素养教育,它是沉淀于内心的精神气象和一种文化修养。素质教育要落地必须解决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问题,包括学生的考试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素质教育和应试能力不仅不会冲突,而且还有提升作用。比如,学生的意志力提高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学生视野的拓展会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学生思维素养的提高能促进考试的解题能力。还有,现在大学自主招生和破格录取包括今后的高考命题,都非常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这些都和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可以自豪地讲,我们并没有录取到株洲地区最好的生源,更多的是三流生源在北师大株洲附校学习,然而我们每年的高考成绩并不差,背后的原因就跟我们积极开发成长课程,大力实践成长课程有关。

近两年,当媒体频繁关注“孩子放学托付给谁成难题”时,北师大株洲附校不少“上班族”家长正悠然享受着成长课程带来的“福利”。每周两次的自主选修课堂和每天的早晚精品社团活动,尊重孩子的自主喜好和相应的水平,打破班级、年级,实行跨班跨年级的走班制,一方面大大发展了孩子的兴趣、个性得以张扬,同时也为家长免去了看护“空档期”的忧虑。

成长课程办学成果斐然。全国U13苗苗杯篮球赛,小学男子篮球队从100支队伍里脱颖而出,摘得总决赛桂冠。“京师杯”足球赛,海豹足球队挺进全国前三。2017年全国“未来之星”优秀特长生总决赛,捧回3个特金奖、11个金奖、5个银奖;全国啦啦操联赛总决赛,“热舞精灵”啦啦队代表湖南参赛获全国第四名佳绩;第15届全国少儿“小艺术家”书画大赛,小学部150人获金奖。

2018年5月,北师大株洲附校初中学子青春仪式现场

2018年4月,全市5000多名幼儿园大班小朋友及家长相继到访北师大株洲附校,体验成长课程的魅力

余爸爸+余教授

关键词

争议永远存在,信仰是不灭的灯火。余年初说,北师大株洲附校的不跟风,与众不同是对教育的坚守,对规律的敬重。余年初还说,虽然学校获得不少荣誉,但更在意家长的口碑和学生的笑脸。既为升学布局,也为长远的成长做准备,这是该校不变的追求。

余年初对老师们说“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行动是最好的教育”。他还有一句名言“要想青春不老就和孩子们一起奔跑”。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在和余年初的对话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责任和真情。北师大株洲附校的孩子都喊他为“余爸爸”,这足以说明余年初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挚爱。他不仅给贫困学生写信鼓励孩子们学习,他每年还资助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包括承担每个月的生活费。无论多么繁忙,他的办公室永远向学生敞开着大门。他给孩子们亲自上课,还亲自给学生们改作文。在孩子们的心中,“余爸爸”温暖热情,既是学习上的导师,也是生活中的朋友。

余年初是自己学生的朋友,也是行业内的名人,他是几所985高校的兼职教授。他经常出去上课,给一线老师上课,也给校长上课。不仅在中小学上课,也在大学上课。湖南师范大学邀请他曾经给全省的校长提高班和未来教育家开过几次专题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曾在全国论坛上请他做专题报告,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都曾留下了他儒雅的身影和洪亮的声音。

“余教授”每天写文章,专著“余声愚语”第一次出版就卖了1.3万多册,“余声余语”公众号的文章有过100000+的点阅,国内不少专业公众号予以转载。

余爸爸是孩子们的知心人,余教授是一线老师的知心人。当记者和他交流的时候,提起孩子他的语调就非常的温和,提起教育他就满腔激情。

余年初个性鲜明,北师大株洲附校一样个性鲜明。他说做人要保持真情的本色,学校要有做真教育的信念。

2018-05-23

00:00:00:0关键词143237802国学+科学/enpproperty-->2018-05-23

00:00:00:0关键词14323780c1432378.html2国学+科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