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炉,又名化字炉,因其形似塔,故名惜字塔炉。惜字炉为尊崇仓颉,敬惜字纸而建。仓颉,旧传为皇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也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代表人物,人们因以仓颉为圣人而建庙祭祀。
攸县旧无仓圣庙,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儒学人士夏恒等建仓圣庙于文昌祠之左,前后六楹,中设神座,廊前建惜字炉二座。夏恒在《仓圣庙记》说,“窃维字者,宣流万代,正名万物,随手应变,应心成言,其有书籍散逸,以洎墨翰遗弃;只词片言,宛然如见心画,其惜之也固宜。”又说,“吾同人作庙祀仓圣,进求先圣制字之意,操毫记事,染翰成文,其有涉于不仁不义不忠不恕文字,皆将违于心而棘于手焉。岂仅掇拾书籍之散逸,点检翰墨之遗弃而己耶?是将以求福田利益也。”
惜字,既可以使写字之人慎重行事,又可致不乱丢弃造成污染。科举时代认为能中式登第者,都是从惜字中来。于是,敬惜字纸之风,盛行城乡,据统计,攸县建造的惜字炉不下数十处,民间常设专人入村串户收集废弃字纸入炉焚化。在那个时代,亦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道风景。现保存的惜字炉不多,今介绍几处:
土乐化字炉
此炉在黄丰桥镇严塘村土乐冲组,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高7米,呈六角形,步步高尖顶,砖石结构,外观四层,中空。靠近大路面1米高处,有石拱门,内为炉膛,供焚烧字纸用,烟窗直通塔顶。拱石门两边刻对联:“火候到乘势变化;文光冲趁势飞腾。”预示所在地的兴旺气象。横额为“圣脉辉煌”,意为仓圣造字之脉,传衍至今天的辉煌文化,清末秀才李卓先即出于此。解放前夕,地下工作者李孟球在此发展地下党员,组织中共土乐党支部。解放初期,该组曾有3名学子考入大学学习。
兰塘惜字炉
在皇图岭镇龙和村圳上组桥头铺。1934年建,红砂岩构筑,塔式,六方五层葫芦顶,每层飞檐均有浮雕花草、蔬果、瑞兽,东侧二层开窗为炉品,炉口左右阴刻楷书对联一副:“字迹重千斤,火候十分文光耀;石屏耸百仞,水汇双江瑞气来。”额书“惜字炉”。
惜字炉建于兰塘桥边。桥南北向,单拱直肩,桥面呈梯形,单拱券砌,与惜字炉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工艺价值。
巷口惜字炉
此炉在皇图岭镇市上坪地区巷口。巷口为竹垅贺氏先祖贺隐伦、贺云霄迁居地。清廪贡生贺家升《巷口记》称:“自长桥抵萍乡,山绵亘十余里,横跨不过数十步,左右之山洞者如门,立者如壁,昂者如栋突,卑者如檐落,俨若街市之排列,自上而下远视之,中与长巷无异,巷口适当其口,故名。”
惜字炉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1922年重修。高4米,二层四面飞檐翘角,葫芦顶,红石砌成。炉两边有“功宏锻炼文章府,势耸崇高宝贵基”的亭联。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建的贺云伦公祠就在惜字亭旁,即为惜字炉联的“富贵基”。祠门联:“严湖峰嶂人文起,巷口溪回世泽长。”据当地老人称,惜字炉前原有一棵3人合抱的楠木树,形态挺拔,树荫常绿。1912年被雷击,次年发新枝,更加郁葱。2003年被洪水冲倒,今又发3米高新枝。
银坑化字炉
在莲塘坳镇银坑村横铺组虎形山下。化字炉前刻嵌“银坑”二字对联:“银钩铁画传柳体,坑儒梦书叹秦专。”化字炉高6米,呈六角形,青石板铺就,宝葫芦顶。与相隔200米的陈晁炳旌表义士坊并立,成为银坑地区一道文化风景,惜毁于20世纪70年代。
2018-07-20
00:00:00:0株洲风物143815902闲话攸县的惜字塔炉/enpproperty-->2018-07-20
00:00:00:0株洲风物14381590c1438159.html2闲话攸县的惜字塔炉/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