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986年株洲教育翻开新篇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实习生/张心瑶

1987年,三项制度改革创株洲经验

株洲日报记者

刘平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下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城市。1987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株洲成为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两个试点城市之一。经过改革实践,三项制度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创造了有名的株洲经验,为推进全省乃至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和整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986年,是改革开放掀起新高潮的一年,也是株洲教育事业焕发出崭新活力的一年。这一年,株洲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方针及口号。大批资金投入于教育领域,推动各类科教机构的建设,教育改革自此高潮迭起。政治方面,一些民主党派相继成立,积极参政议政,致力于株洲未来发展。同年,市区开始第一批居民身份证的发放,切实便利市民生活,进一步促进企业间人员交流,也推动株洲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大事记

亲历者说

大胆改革“摸”出株洲经验

讲述人:刘发科(时任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

1月20日

1月28日

5月8日

10月28日

6月18日

12月5日

1986年

市煤气、湘江大桥工程动工兴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株洲市委员会成立。

中国农工民主党株洲市委成立。

中国民主建国会株洲市委员会成立。

市区开始居民身份证的颁发工作,并于次年完成共387059名居民的身份证发证。

成立株洲市聋哑学校,70余名聋哑儿童进校学习。

株洲市成立老年大学,随后各区县及部分大中型企业相继成立老年大学分校。

“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加拿。”这是当时一句顺口溜,形容吃大锅饭、捧铁饭碗的经济体制。

1987年,企业管理制度上存在“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以及职工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现象,导致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发展后劲不足,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在当时的全球500强企业中,没有一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

经济体制不行了,要跟上时代!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于1985年进入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工作。株洲的三项制度改革起步于1984年,在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和社会保险方面分别进行过一些小范围、单项改革的探索。

1987年,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深感必须向传统的企业制度挑战,大胆改革才有出路。当年3月,市劳动部门把市委、市政府的一些想法和要求带到了北京,向国家劳动人事部门作了汇报,提出探索新型企业制度的改革愿望。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当即派出考察组来株洲考察。

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株洲成为全国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

改革首先在大中型企业推行。改革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一些科室设置不合理,可撤销或与其他科室合并。结果有人找领导打招呼,在会议上“提醒”相关科室要保留。遇到阻力不可避免,但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

通过改革,固定工制度逐步改变为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劳动合同制,把“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突破传统的企业干部管理模式,打破企业干部和工人的界限,实行平等竞争;动态效益工资、结构工资等形式得到推广。

随着三项制度改革的深入,改革在全市铺开,改革经验受到全国瞩目。1988年,全国有300多个考察团来株洲学习经验,中央电视台还连续5天介绍了株洲市开展三项制度改革的情况。

刘发科

株洲日报记者

刘平

亲历者说

填补株洲教育的“空白点”

讲述人:彭中亚(株洲市聋哑学校第一任校长)

12月5日,株洲市聋哑学校成立,70余名聋哑儿童获得了学习进步的新机会。记得那年开学时,我们学校的食堂都还没有建好,大家只能暂时在旧工棚里吃饭,但每个人都热情洋溢,脸上充满着对新生活、新学习机会的无限期待。

株洲市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85年5月,株洲市开始筹建全市第一所聋哑盲学校,1986年10月落成开学,当年面向全市招收4个班72名聋人学生,学制为9年。

株洲聋哑学校的开办在当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它真正填补上了株洲教育的一个“空白点”。

株洲市聋哑学校的创建,得到了上至市委市政府,下至三三一、田心机车厂,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大家都火热地投入到株洲市特殊教育的发展之中,创下了“南有株洲,北有佳木斯”的教育界美谈。

聋哑学校的创办不仅仅填补了株洲教育一直以来的“空白点”,更是帮助了越来越多的特殊家庭减轻负担。更多的聋哑孩子获得了学习新技能、新知识的机会,并能从此努力工作、回报社会。

到上世纪90年代,学校形成了25个教学班、400名学生的规模,并在全省率先设立聋生职业高中班。2008年,在校学生180人,除全部实行免费入学外,学生还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在各方的支持下,增设了电视室、听力语言实验室、大型听觉语言训练室、康复中心,同时,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施和设备,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加强了对残疾儿童劳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先后开设了办公自动化、工艺美术、花卉、缝纫、美容美发等专业。

2015年,投资1.35亿元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新址动工兴建,新校区选址芦淞区曲尺村,南环线以南,在市儿童福利院旁,总建设面积19482平方米。两年后,新校区迎来首批学生。建成后的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增加特教学位150个,学校设36个班,可以容纳360余名孩子在此接受特殊教育,解决学位难求问题,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的需求。

三十多年前建校的株洲市聋哑学校在各界支持下蓬勃发展,成长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的领头羊式机构。大大提升了株洲市的教育地位,也翻开了株洲教育史上崭新的篇章。

干有劲头,冲有目标

讲述人:肖颖希(时任株洲硬质合金厂四车间班长)

1973年,我通过对调来到株洲硬质合金厂,成为该厂四车间碳化班一名一线操作工人,每天要与高温炉打交道。之后等了8年,妻子赵爱征才从涟源调来株洲,夫妻两地分居的局面才结束。

我和赵爱征都是湘潭石潭镇人。1968年,我从教师岗位调到邵阳矿灯厂,她于1970年响应上山下乡号召,来到涟源湘中机械厂。两人一直靠写信保持联系,也都有个心愿:想回到离家近点的地方工作。

当时调动工作地点,需要有单位接收,还要有人愿意与你对调。1973年3月,我向相关部门提交了申请,经过半年,实现了对调,来到株洲。

我和赵爱征于1974年结婚,有了小孩后,夫妻希望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的愿望更加强烈。

但她的调动没那么顺利,所工作的机械厂位于涟源山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工作环境也相对艰苦。她申请调动多年,但一直没有找到愿意与其对调岗位的人。

直到1980年8月,赵爱征才实现了工作地点调动,进入了株洲东方工具厂。

不仅工作地点难调动,很多工人也是一岗定终身。在车间,有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车间的工人,在同一岗位上一直干到了退休,数十年来一直在同一工作岗位上重复同一道工序,工作地点没有变动过,岗位也没有变动过。

三项制度改革后,很多僵化的制度打破了。用工能进能出,岗位能升能降,薪酬能增能减。

企业实行了绩效考核,考核方式与安全生产、质量效益等多项指标挂钩,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员工与企业签劳务合同,员工有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危急意识,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工人能参加技术职称评定。企业经营者还要接受职工们的民主评议,对企业经营者的奖惩任免与民主评议挂钩。

1987年,我从四车间调入试验室工作,后又进入车间办公室和厂公安处等。身边很多同事感觉到,“终身制”“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被打破了,干有劲头,冲有目标,幸福感也比以往提高了。

市特教学校首任校长彭中亚。成建梅

供图

肖颖希

株洲日报记者

刘平

让老同志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讲述人:蒋丹(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报纸见证

大事记

株洲市老龄大学刚刚成立的时候,是在现在河东的人大院子里,原来的市委办公处。当时院子里我们设出一个房间,来供老龄大学学员们学习。那时候,整个大学只有一个专业,也只有十来名学员。

那时仅仅十几个人的老龄大学,如今却能发展出10余个专业,3000多名学员,变化可说是翻天覆地的。

1986年,株洲市老龄大学办学伊始时,仅仅开设了书画专业。但教学资源的有限、教学场地的狭小也没能阻挡住10余名学员那好学而火热的心。在人大的院子里,留下了老同志们侃侃而谈、老当益壮的身影;书画教室中,也留下了他们泼墨挥毫、工笔写意的大作。随着老龄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员渐渐加入进来。

株洲市老龄大学从十几个学员,渐渐变成二十个、三十个,到现在的3000多个;从原来的一个专业,到现在的十几个专业。校区也从河东校区搬到河西校区的滨江一村。这个发展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步都能看见成效。株洲市老龄大学还被先后评为了省示范校和全国的先进。

如今,作为市本级的株洲市老龄大学已辐射到县市区乃至各社区。作为公益类一类事业单位,老年大学的发展始终坚持着让老同志“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宗旨。老同志年纪大了,可以通过学校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实现自娱自乐。

1987年7月11日,《株洲日报》头版刊发《国务院批准我市为——全国固定工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报道指出,这项劳动体制的改革是把全市劳动、工资、人事三大制度的改革集中起来配套进行,包括在全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搞活固定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建立劳务市场、开展社会保险以及实行干部聘任制等。

驻株的中央、省属企业参加地方社会养老保险。4月9日,全市临时工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株洲国家基准气候站成立。

国务院批准株洲硬质合金厂为产品出口基地。

青少年宫落成开宫。

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某部845舰命名为“株洲舰”。

民进株洲市委员会正式成立。

株洲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至1988年末,全市有448家全民所有制企业217122名职工、316家集体所有制企业的60268名职工进行三项制度改革。

株洲市被国家人防委授予“全国人防建设平战结合先进城市”称号。

1月5日

1月23日

2月5日

3月20日

5月28日

6月29日

7月

10月15日

报纸见证

1986年12月6日,《株洲日报》头版报道了“聋哑盲童福音,教育园地新花”市聋哑盲学校昨开学的新闻:报道描述,70名天真活泼的聋哑儿童身着盛装,翩翩起舞,同省、市有关来宾庆祝我市第一所聋哑盲学校诞生。报道说,我市共有聋哑盲学龄儿童一千四百多人。为解决这些儿童的上学问题,市里在田心北门办了一所八年制的聋哑盲学校,使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70名聋哑儿童已进入正轨学习。

1987年7月11日《株洲日报》头版

刘平

2018-08-07

00:00:00:01456091021986年

株洲教育翻开新篇章/enpproperty-->2018-08-07

00:00:00:014560910c1456091.html21986年

株洲教育翻开新篇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