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家庭医生离我们有多远?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张书乐

“过去,我特别害怕去大医院看病。找哪个大夫、上哪个科室总是搞不清,现在好了,老毛病找家庭医生就能解决。”家住天元区珠江花园的张仁明老人年过七旬,身患高血压10多年,自从去年签约家庭医生后,他再也不用担心就医难的问题。

5月19日是第8个“世界家庭医生日”。据市卫计委统计,目前,我市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6个,已有137万余人签约了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4.35%。

居民的“健康管家”

“刘嗲嗲,您最近感觉怎么样?来,我给您量个血压。”5月21日,在天元区天台小区,吴慧贤像往常一样带着两名护士,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体检。

吴慧贤是泰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从去年开始,她与天台、云里、广场等3个社区的2000余位居民签约,成为管理这些居民健康的家庭医生。除了固定的门诊时间,她会定期为居民测量血压、开展健康讲座等。久而久之,许多居民成了她的“熟人”。

“家庭医生的电话24小时都能打通,有啥不舒服随时可以咨询,很方便。”提及这位“健康管家”,家住珠江花园小区的李秀芳老人赞不绝口。

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

打个电话,社区医生就能上门服务,听起来很美好,然而,家庭医生并非“私人医生”,同时,也不是所有的病情都适合在家里处理。

“我们可以上门送药,但是不能上门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有反应,在医院可以及时处置,在家里则不能保证抢救及时。”吴慧贤说,面对签约对象的一些特殊诊疗需求,他们无法做到“照单全收”。

“有些居民认为家庭医生应该随叫随到,按照我们目前的人员配置,这显然不现实。”泰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蒋小琴介绍,推行家庭医生是为了社区医生就近了解病人的病情,尤其是让0至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得到优先服务,尽量“小病不出社区”,避免到大医院扎堆,并不仅仅是老百姓所理解的“上门服务”。

我市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4.35%

2012年7月,我市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试点,第二年开始全面推广。2013年11月,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制度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争取10%的城区居民与全科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

去年,我市制定《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6个,常住人口签约人数137万余人,签约率为34.35%,高于国家要求的30%。

市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度如何?记者对20位市民展开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70%的市民对家庭医生提供的服务非常满意,但也有30%的居民对于家庭医生了解不多,认知度不够。

“一个家庭医生要服务这么多户居民,哪里顾得来,工作只能浮于表面。”市民王女士直言,目前的签约服务存在“签而不约”的情况。

需要解决“签而不约”的难题

为何会出现“签而不约”的现象?

“基层全科医生紧缺是一个重要原因。”蒋小琴介绍,家庭医生中的主力军是全科医生,可目前,我市全科医生紧缺现象普遍。以泰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其辖区的常住人口有7.1万人,流动人口有1.5万人,医生仅有14人。按照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计算,该中心至少缺3名全科医生。

“人手紧缺自然会造成服务质量跟不上,我们正在着力解决。”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不再追求“数量”,而是力求将服务做“实”。未来,我市将加大基层医生培训力度,落实签约服务费等相关配套制度,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认同度。

男性也有“产后抑郁”?心理咨询送上门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张书乐

肖伟

株洲日报讯

“我老公看到孩子的第一眼,很开心。带了半个月后,我发现他开始变得烦躁不安。”5月22日,在天元区日盛山湖城小区,面对上门访视的石峰区铜塘湾街道卫计办以及铜塘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产后仅40天的唐女士“大倒苦水”。

“其实男性也会有‘产后抑郁’,因为孩子出生后,自己在家庭里的关注度下降、生活压力上升等。这时,家人需要耐心开导,缓解他的不适情绪。”社区医生肖锦江开始给唐女士“支招”。

当天,医护人员还为唐女士的宝宝测黄疸、称体重等,并免费为其送上一份新生儿计生家庭意外保险、婴儿被等物品。

据悉,从2011年开始,石峰区卫计局、计生协就开展了“新家庭·心服务”的活动,为辖区新生儿家庭传授育儿技巧,提供产妇健康咨询、心理辅导等内容,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10618户家庭。

铜塘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正在访视唐女士。

刘琼

醴陵一出生缺陷儿获万元救助

株洲日报记者

刘琼

通讯员/张静

袁银

株洲日报讯

“谢谢你们,让我们一家人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近日,来自醴陵的殷师傅将一封感谢信送至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原来,他的小女儿患有先天性的遗传代谢病普拉德—威利综合症,在该医院的帮助下,他们家获得了1万元的救助基金。

殷立新有两个孩子,小女儿于2014年4月在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然而,小女儿5个月时,突然出现呼吸急促、精神不振等症状。经省儿童医院诊断,孩子患有普拉德—威利综合症。该病是一种先天性的罕见基因病,目前尚无法根治,患者终生需在监管下生活。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50万新生儿患有遗传代谢病,这不仅给患儿带来巨大的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市妇幼保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帮助这些患儿,省卫计委启动了“出生缺陷(遗传代谢病)救助项目”。患有新生儿糖尿病、异戊酸血症、代谢性心肌病等78种遗传代谢病的孩子可申请救助。具体要求包括:患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具有湖南省户籍;0至14周岁(含)临床诊断的遗传代谢病的患儿;家庭经济困难,且诊疗费用的自费部分大于3000元;通过国家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报销比例达到90%的病种除外。

2018-05-23

00:00:00:0143238802家庭医生离我们有多远?/enpproperty-->2018-05-23

00:00:00:014323880c1432388.html2家庭医生离我们有多远?/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