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强年
通讯员/张小季
漆小丽
易娟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在醴陵市汆溪村,村民通过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不仅改善了土壤、净化了水源,还带动了乡村振兴。
过去:化肥农药
破坏了土壤
醴陵市氽溪村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渌江边,全村共有农田1045亩。过去几十年间,村民一直使用农药、化肥。
“以前,一亩田要用4包肥料,12瓶农药。”村里的老会计黄升付介绍,因为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且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带入江中,直接污染了水体。
不能让这种情况再继续了,我市向农业面源污染亮起了“红牌”。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化肥。两年前,《株洲市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2016-2020年)》印发实施,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助试点,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要求达到90%以上,化肥施用量每亩减少2公斤,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比率达20%以上。
纵深推进农村污染治理。今年5月,我省印发《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提出化肥、农药零增长,2020年总量减少20%以上的任务目标。
醴陵市将治理农村污染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在一起,一边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边大力建设富饶美丽的乡村。
转变:用油葵给土壤“解毒”
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生态在人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
如何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致富广大村民?在利用多种渠道考察了解后,汆溪村党支部书记张申年盯上了油葵。
油葵,是油用向日葵的简称,它是中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在污染的土壤中能正常生长,还有修复污染土壤的功能,不仅种植成本低,村民容易接受,而且比自然稀释污染物速度快,还能减少废物填埋,保护自然资源。
去年,张申年开始在村里推广种植油葵。然而,大家的想法和他并不一致,推广中,只有几户人家种了50来亩油葵,其他村民照旧沿袭以往的耕种模式种水稻——不少村民担心,向日葵榨出来的油不能吃。
为了让村民们吃下“定心丸”,张申年找到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对油葵榨出的油进行化验。结果显示,这种油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看到化验单,村民的思想工作总算做通了。
如今:村美民富“相映红”
今年油葵开花时,氽溪村成片金灿灿的花朵,吸引不少游人前往观赏。
今年初,该村将村里闲置的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集中起来,由村里统一种植管理。最终,村集体投入120万元,将油葵种植面积扩大到700多亩。7月,油葵迎来收割期,葵油的净收入达到60多万元。
“现在全村农田已减少农药、化肥污染70%以上。接下来,我们还会扩大油葵种植,将农业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带动观光农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张申年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正推动着农村生产方式与农民生活方式的双重变奏。汆溪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善了环境,还打造了旅游亮点,真正带动了乡村振兴。
让绿色成为株洲的底色,汆溪村村民先行先试,并尝到了甜头。
2018-08-30
00:00:00:0扮靓了村庄,改良了土壤,增加了收入144400402醴陵汆溪村:用油葵给土壤“解毒”/enpproperty-->2018-08-30
00:00:00:0扮靓了村庄,改良了土壤,增加了收入14440040c1444004.html2醴陵汆溪村:用油葵给土壤“解毒”/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