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源远流长龙头铺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释然

龙头铺的得名颇有传说色彩,老辈人说过去此地一直干旱,老百姓生活非常艰苦,南海龙王之子关心民间疾苦,降雨救灾,数千年来这里都雨水充沛,老百姓得以丰衣足食。为纪念南海龙王之子,便将此地命名为“龙头”。明清时期,此地有一条古官道,从醴陵经株洲至长沙共有十八铺,龙头为其中之一铺,“龙头铺”也因之得名。

在老一辈龙头铺人的回忆里,被现代化建筑装点得毫无特色的龙头铺街道,也曾有过幽深清新的麻石街、雄伟高大的洋教堂、远近闻名的唱戏亭以及庄严肃穆的杨家祠堂……

麻石街和麻塘

在如今的龙头铺老街,曾有一段用麻石铺成的、约两百米长的小街。麻石成条状,面有一条条线状的凹痕,横向放置。老辈人说,这条街明朝时就有了,驿站快马,商贩马车,都要走这条道,两边茶楼亭榭,中间麻石绵长,热闹时车水马龙,安静时古巷幽深。

现年78岁的龙头铺老人唐升高,回忆起麻石街,全是童年的快乐。他说,他就是在麻石街长大的。在他的印象里,麻石街不止是一条驿道,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集市。每到赶集的日子,龙头铺周边的农户和远近的客商,都会把商品摆到麻石街,前后绵延几百米,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打闹的孩子,寻觅的买主,吆喝的卖主——既有固定的摊贩,也有移动的商家——鸡飞狗跳,鱼跃猪叫,整个麻石街都热闹非凡。后来抓五风不准搞小自由,派民兵执守,收缴物品,这个集市也冷清了好些年,再后来又允许自由市场了,便分成了花台子、龙头铺和林学院三个小集市,最后因林学院有所大学,赶集才成气候。

我记得,小时候一到逢一逢六的日子,就听姑姑婶婶她们喊,“到龙头铺赶场去吧?”实则是去赶林学院的场,只因这个场的起源地是龙头铺而成了口头禅。

因麻石而得名的除了麻石街,还有一口麻塘和一个麻塘巷子。麻塘就在麻石街的入口处,塘水清澈见底,塘边垂柳依依,过往麻石街的行人商贩,累了渴了,都去麻塘掬一捧水喝,清凉解渴,也可以洗一把满是汗水的脸,或给有几分疲惫的马匹饮饱喝足,继续赶路。麻塘水也是附近农田的灌溉水源,塘下有一个塘眼,用一个塞子塞住,农田需要水时,农民就可以抽出塞子,把水引入农田。所以,麻塘水是活水。

教堂和唱戏亭

麻石街处有一所大教堂,可同时容纳五六百人集会礼拜。教堂顶端一大两小又细又尖的尖顶直冲云霄,塔尖立着十字架。相对于周边矮小的平房,教堂就那么高大雄伟有气势地立在那里。教堂有一座钟,每到集会时,就会敲响,声响浑厚而悠远,方圆一公里都能听到……

上世纪50年代,教堂在龙头铺很低调了,在里面开过几次社员大会以后,就弃之不用了。不久,里面便被洗劫一空,只剩一个偌大的空架子,除了一批批孩童在此玩耍,早不见任何教会人员出入。60年代末,教堂被新建的民居所取代,消失得无影无踪。

教堂旁边有个亭子,闲时,过往客商可在亭子处歇脚;忙时,从正月初五开始开锣唱大戏,一直延续到正月二十,远近看戏的人山人海。

亭子不算大,一个小小的舞台,四个立柱,再加一个雕梁画栋的亭顶。左右立柱上有联曰“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台下是一大片的农村广阔天地供看戏的人或坐或站。

每年正月初五,龙头铺方圆几十里的男女老少,都从四面八方涌来,扶老携幼,或背长凳,或扛竹椅,走路的,骑车的,甚至还有推轮椅的,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戏班子的人马早在初四就已安营扎寨,服装道具舞美一应俱全。初五大清早,演员们就把那些红的绿的粉的油彩往脸上描画,先是一阵密集的鼓点,接着“当”的一声锣响,大戏便开场了。

都说“唱戏的癫子,看戏的傻子”,这话一点不假,台上唱戏的一开腔,台下的一众看客,黑压压一片,前面的坐,后面的站,从爬在树上的半大男孩到骑在肩头的女娃娃,再到坐轮椅的老人,无一不被台上的一举一动牵着目光走。搞笑时捧腹大笑,悲戚时抽抽搭搭,气起来恨不得上台揍坏人一顿。

一场戏结束,是小商贩们生意最好的时候。卖气球的,卖冰糖葫芦的,卖糖果瓜子的,一停戏就吆喝。也有好奇的,喜欢跑到后台去瞧瞧,刀枪棍棒十八般武器,长溜的大胡子,五颜六色的凤冠霞帔,以及吹拉弹敲的各式乐器,都足以让人大开眼界。

龙头铺麻石街的唱戏亭,正月连唱十五天,半个月的锣鼓喧天,半个月的人头攒动,半个月的车水马龙,半个月的周边茶楼饭庄生意火爆。直至正月二十,戏班子卸妆上车,人们才意犹未尽地散去。

杨家祠堂和老槠树

杨家祠堂在麻塘对面,是一座四合小院,原是杨姓人家的祠堂,土改后分给了唐姓和余姓两大户。在麻石街、麻塘、教堂和唱戏亭全都无影无踪的今天,杨家祠堂仍摇摇欲坠、千疮百孔地残存着。

最初的杨家祠堂,青砖灰瓦红梁,有两正堂屋两厢房两侧房,正中间是一口天井。原以为天井就是水井,经了解,天井的作用是汇聚祠堂四面的屋檐水,然后经下水道,一齐流向下方的龙母河。

今天的杨家祠堂一半是后来重建的民居,真正遗留下的只有三间。中间一间全然没了屋顶,大门也没有了,主人在屋里放了一些废旧轮胎等杂物,杂草从屋外长到了屋内,后山的树枝早已将头从露天屋顶探了进来。左边进去有两间,外面的一间外墙歪歪斜斜还剩一半,几根檩条凌乱地搭在墙上,瓦片檩条上几片,墙头上几片,地上屋里各几片。屋里几台废弃的摩托车,墙壁用屋顶掉落的另几根檩条支撑,随时有垮塌的危险。

我不敢久留,但被墙上的一块青石板吸引住。这是一块长约一米,宽约半米的长方形青石板,上面清晰地记载着“光绪七年辛巳岁三月”重建杨家祠堂时的捐钱捐物明细单,由此追溯,今天的杨家祠堂,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

右边一间进去的小门已被主人封住,只能从中间那间的里面进去,因为实在太危险,还是没敢贸然闯进。这间屋子最大的特征就是墙面上的一个圆形大洞,这个洞不是因为年久失修,而是人为造成的。

龙头铺人有一个土单方,当夏秋干燥季节或吃了上火的东西,火毒太重时,就用一种叫“尘壁土”的泥土来泡水喝,清热下火特别有效。“尘壁土”取自年代久远的老土房子的墙壁。杨家祠堂修建年代早,又是正宗的土壁,所以,龙头铺远远近近的人,火毒重了,都会来杨家祠堂讨一坨“尘壁土”。三伏天吃伏鸡伏狗时,来讨“尘壁土”的人更是络绎不绝,久而久之,墙壁就被大家挖了一个大洞。

杨家祠堂的后山有一棵槠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粗壮的主干一个人都抱不下,离地三米处一分为二变成两个枝干,接着往上一个劲地分枝长叶,最后形成一把巨大的绿色大伞。槠树在灾荒年代曾立下汗马功劳。槠树结槠粒子,槠粒子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还可以做槠豆腐。上世纪五十年代,槠树下是孩子们的乐园,七十年代,槠树已不受青睐,因为这颗槠树结出来的槠粒子有苦味,九十年代,附近的村民已不许孩子们独自上山玩了。

看到我在拍槠树照片,八十多岁的唐四娭毑特意走过来告诉我,“株洲,又名槠洲,就是因为这棵一百多岁的槠树,这是株洲最有历史意义的一棵树了。”

史载,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一代大儒朱熹过株洲,有“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之诗,这也是“槠洲”之名最早的文字记载——株洲因长满槠树的湘江小岛而得名,“槠洲”亦写作“株洲”。

虽然无从考证“株洲”得名来自这棵一百多岁的槠树,但龙头铺杨家祠堂后山的槠树,仍顽强而孤独地在杨家祠堂的后山茂盛着。

征稿启事

高高的马头墙,静静的石拱桥,雕檐叠瓦,木门铜锁。人声鼎沸处,小铺绵长。

旧时的老街,如一缕轻音,萦绕于心,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这些老街的商业功能逐渐淡化,甚至颇有破败落寞之迹,而对曾经生长于斯的人来说,却是他们生命来处的“家”,也是弥足珍贵的“乡愁记忆”。

这里是本报新推出“小镇记忆”专栏,愿与读者诸君一起,领略株洲这些各具特色的小街小镇曾有的风景和韵味。

当然,“小镇记忆”的成长与壮大,也离不开读者诸君的支持与帮助,您若有类似的“乡愁记忆”,也可以形成文字(最好配图)发送给我们,收稿邮箱是yzhy83@163.com,欢迎赐稿。

2018-06-22

00:00:00:0143530302源远流长龙头铺/enpproperty-->2018-06-22

00:00:00:014353030c1435303.html2源远流长龙头铺/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