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七夕,带你见证结婚证的历史变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结婚证,记录着人生一个重要的时刻。结婚证的出现,也意味着婚姻契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好表现。婚俗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发展,它印证着人类繁衍、社会文明、法制进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时光隧道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看看结婚证的发展变迁吧。

清朝最早出现官方颁发的结婚证

早年间的婚书由民间撰写,就是一种礼仪和契约。婚书质地有宣纸、硬本、绢面、毛边纸、卖身契约有麻纸等,以手书居多,尺寸很乱,小的长不见一尺,大的三尺还多。

中国最早出现的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则出现在清朝,称为“龙凤帖”。男女在订亲之后的7至10天,双方应当去当地县衙领取龙凤官帖并纳税交款。帖上的内容包括:定婚人的姓名、年龄,双方家长、主婚人和媒人的姓名,而且均需签押、盖章,以示郑重。经官府认可,盖上大印,证明婚姻已经取得合法手续。

式样繁多的民国婚书

民国时期,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袭旧制,联姻的关键不是男女当事人同意,而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那时的婚书上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名字,都要写出来,有的还要写清楚订婚或举行婚礼时的饭庄等各种名称。

到民国后期,婚书不再注明“族长”及“祖三代”的姓名,只保留“结婚人”、“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而且样式繁多,除了山水风景、龙凤呈祥等图案,洋气的小天使、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和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也都出现在不同的民国婚书上。婚书上的祝词也变成了“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尤值一提的是,此时的结婚证书上女方姓名完整,开始体现出男女双方地位的平等以及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见证时代变迁的新中国结婚证

建国之后的婚姻制度堪称婚俗史上的里程碑,当时颁布的婚姻法中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民主主义的婚姻制度。”这一里程碑式的跨越体现在结婚证书上便是写上“自主自愿”的字样以示婚姻的自主性。

从50年代起,结婚证上都印有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的图案,结婚证上的装饰图案既有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图案,也有印有和平鸽、国旗、五角星等图案。稻穗、棉花也是当时结婚证上的主角,这反映当时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六十年代初期的结婚证出现了鸳鸯戏水、并蒂莲、梅花等传统吉祥物,象征着人们期待社会稳定,风调雨顺。有的注明男女双方“自愿结婚”,有的婚书祝词多了“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家庭幸福和新社会建设而共同奋斗”等内容。

在70年代,“毛主席语录”和“勤俭节约、计划生育”的水印成了许多婚书的标配,在“文革”期间,结婚证上印有毛主席像,那时基本每张结婚证上都必有一段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等词占到了婚书面积的一半。

改革开放后,进入80年代,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在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人们使用结婚证的次数日趋增多,于是结婚证逐步取消了复杂的图案,并由奖状式过渡到护照式,方便结婚人携带。2004年我国新启用的结婚证颜色和规格都做了改变,并增加了证书的高科技含量,有了水印和防伪功能。

(本报综合)

2018-08-17

00:00:00:0144219902七夕,带你见证结婚证的历史变迁/enpproperty-->2018-08-17

00:00:00:014421990c1442199.html2七夕,带你见证结婚证的历史变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