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游戏成瘾也是病?争议背后响警钟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马文章

成建梅

刘平

沈全华

刘琼

刘芳

温琳

实习生/曹丽雯

罗宸月

调查

A

网咖里演绎“快意人生”

手机中上演“江湖恩怨”

进入7月,又到暑假。中考、学考、高考后的考生释放积蓄已久的压力,开始肆意庆祝。邀上三五好友,泡网咖算得上是学生群体的娱乐方式首选。

网咖游戏设备高精尖,管吃管喝管睡

7月9日晚10点,记者走访了市内3家网咖发现,不少年轻人正戴着耳机,全身心地盯着屏幕,丝毫看不出疲惫。虽然墙壁上都有“禁止吸烟”的标识或提醒,但仍有许多“烟枪”在吞云吐雾,空气中夹杂着香烟、泡面散发出来的异味,浑浊又难闻。

曲面宽屏、游戏独显、机械键盘……如今,各大网咖在硬件上可谓下足血本,而这些高精尖的游戏硬件设备正是吸引玩家趋之若鹜的原因。

“像玩英雄联盟、绝地求生、DOTA2这一类热门网游的人都知道,电脑配置低了肯定不行。”某网咖负责人陈先生表示,现在配一台电脑至少6千元以上,开一家规模中等的网咖,没个100多万元投资根本没竞争力。

“杀、杀、杀!”一名正在玩网络游戏的男孩突然大叫了起来,一脸的亢奋。记者见缝插针和他聊了起来,男孩称自己姓张,今年刚高考完:“我和几个同学经常来网咖‘开黑’,上课的时候脑子里也老惦记着游戏的事儿,今年因为要参加高考,戒了整整一年,现在终于考完了,要把这一年没玩的游戏都玩回来。”

光有硬件加持还不行,服务也得跟上挑剔的玩家。记者走访发现,许多网吧除了提供24小时上网服务外,还能点餐饮,甚至还提供电脑钟点房,100元一天,还必须提前约定好。

记者注意到,几乎所有的网咖的界面都没有专门设置防沉迷系统。当玩家上网超过一定时长,虽然电脑确实会自动弹出上网用时提醒,不过玩家仍然可以关闭提醒继续上网。

放眼咖啡馆,满是“低头族”

这股游戏狂潮,甚至还吹到了原本是放松惬意之处的奶茶店和咖啡屋。

7月10日中午,记者在市中心广场大汉悦中心商圈的一家咖啡馆看到,一些顾客挤坐在一起,他们双手捧着手机,拇指飞快地在手机屏幕上点击、移动,低歪着脑袋专注地玩着同一款游戏——王者荣耀。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里20几桌顾客当中有9桌顾客都在玩手游。其中一桌,3位学生模样的男生,均插着充电宝在“鏖战”。

建立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培养玩家黏性,是许多年轻人对于手游“无法自拔”的一项重要原因。高二学生莫同学告诉记者,他在玩王者荣耀的过程中结识一些同校玩家,还建立了一个微信群讨论游戏战略,因此结交到许多新朋友。

玩游戏不单是建立社交的需求,还能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95后小伙徐东(化名)以帮别人代打王者荣耀为职业,每天玩5个小时。他的收费根据游戏升级的难度而定,每升一级或增加一颗星,收费从15元到40元不等。他每月“代打王者荣耀”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还有些代打团队月收入可高达上万元。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该款游戏的危害,即使删掉了手机中程序,可仍有大批忠实玩家“不离不弃”,这也与游戏商腾讯公司推出的“鸡肋”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不无关系。

记者通过腾讯官网查询,在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明确指出:12周岁以下(含12周岁)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并计划上线晚上9时以后禁止登录功能;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时间的玩家将被游戏强制下线。同时,必须通过家长的守护平台以及实名认证,来实现孩子防止沉迷游戏的目的。

然而,这三大举措能否起到监督作用?记者打开“腾讯游戏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页面,登录QQ后,显示个人QQ未使用(身份证)信息注册实名。随后,记者在网上搜索“身份证信息”等关键词,继而发现大量相关词条及个人信息,记者从中任意选择一个身份信息,填入上述实名认证系统中,结果实名认定成功。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限制未成年人登录时间、游戏时长根本就无从谈起。

虚拟游戏世界有多“疯狂”,影射的现实生活就有多无奈。

6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并纳入医疗体系。而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仅以城市而言,网瘾和有网瘾倾向者加起来约有4263万人。

沉迷游戏是不是病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08年,北京军区总医院陶然主持制订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首次将网络成瘾纳入精神病范畴,一时间激起社会热议。

游戏成瘾是一个复杂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各界似乎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与其说它是“洪水猛兽”,倒不如反思家长、学校教育是否到位,游戏厂商有没有尽责。或许,那些贪图享乐的青少年,所缺乏的自控能力才是真疾病。

编者按

案例

B

为“合群”,优等生变为网瘾少年

17岁的张琦(化名)是独子,城区一所省示范高中学生。

父亲是高校教师,母亲是公务员。接触电脑,始于“初中开始对flash制作感兴趣”。那年,成绩优异的张琦考上省示范高中,父母十分高兴:“儿子,想要什么奖励?”

“电脑可以吗?”他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愿望,于是他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一次,我向同学展示自己的flash作品,可他们完全没有兴趣。”这个打击让张琦非常沮丧,“同学们谈的是流行的网络游戏,我却根本不知道,觉得好没面子,被排斥到了群体的外面。”好强的张琦开始接触各类游戏,以证明自己的“全面发展”。

最初,父母以为儿子浏览不健康网页,很恼火,后来发现只是在玩游戏,心想男孩子喜欢打电子游戏也很正常,便没有多加干涉。时间一长,张琦便沉迷游戏里的虚拟世界。

父母发现儿子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已经是半年后。但为时已晚,张琦无节制上网,痴迷网络游戏无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一场上网控制与反控制的家庭大战不断上演,张琦和父母的矛盾不断升级。

张妈妈说,为了让他正常时间睡觉,家里到了晚上11点就拔掉网线。但张琦有自己的办法,待父母睡后便偷偷爬起来上网,直至早上6点左右妈妈起床后,再悄悄回家睡觉。

更严重的事情在父母预料中发生:“他上午也不回避我们了,通宵上网,学也不上,吃饭都不愿离开电脑。有一次我趁他不在关掉电脑,回来后他大发雷霆。”

张妈妈发现,儿子上午除了打游戏,也会通过QQ与其他玩家聊天交流,“他的世界,就是网上玩游戏。”

玩网络游戏“被杀”,少年竟报警求救

“110吗,我四个朋友被杀了,他们还要杀我。”暑假期间,株洲县公安局手机报警平台接到一起警情。值班民警随即展开紧张调查,并向上级领导汇报情况。但最终调查结果却发现这是网游少年制造的一起恶作剧。

接到警情后,民警千方百计想获取到更多报警人的信息,但是对方没有回复短信,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你地址在哪,方便接电话吗?”民警不断给报警人发短信。最终,收到了一条报警人的回复:“我在王者荣耀第34区,大龙附近的草从里,我很害怕。”

收到回复后,民警开始怀疑该报警内容的真实性,但是考虑到人命关天,民警不敢怠慢,只好反复联系报警人,但是对方始终不接电话。

大约半个小时后,报警人发来短信解释:“我其实是骗你的。”

民警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同时继续拨打该报警电话核实。最终,民警确定报警人是一名十几岁的少年,在和多名伙伴玩网络游戏。

少年称,自己并未受到任何威胁,短信中的情况是网络游戏中的一幕,报警行为纯属“开玩笑”。民警对少年进行了批评教育。

一个“网瘾”大学生的自新之路

“每一门课都过了,再不用重修!”

烈日炎炎,天上的太阳像要把人烤熟一样,湖南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曾劲(化名)心里却乐开了花,他成功地摆脱了“网瘾”,这次期末考试再没有出现挂科现象。

两年前,他接触了一个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就此沉沦。每天早上一睁眼,连脸都来不及洗,就拿起手机玩游戏,逃课也成了家常便饭。

“我这条命是游戏给的!”除了睡觉、吃饭,他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打游戏。熟能生巧,他在游戏中大杀四方,段位越来越高,成了同级学生中的“大神”级人物。于是,他经常挂齐装备与别人单挑,或组织几个队友杀敌。

眼痛手更累,他却非常享受虚拟世界中的成就。只要放下手机,他就觉得人生无趣,对学习更是提不起一点精神。老师的教诲、班干部的提醒、同学的劝阻,对他来说都是浮云。

现实比游戏残酷,大二的期末考试让他醍醐灌顶。所学的12门课,竟有7门没及格,挂科高达半数以上。因学习不到位,补考也没过关,只能选择重修。

“别人一天只需上2堂课,我却必须上4堂,其中2堂是重修的。”时间根本不够用,曾劲由游戏“大神”变成学习“狂魔”,想跟上同学的脚步却发现总是慢很多。

这个时候,同住一个宿舍的班长伸出援手,帮助他制订了一个“脱瘾计划”。每周星期一的早上,曾劲将手机交给班长保管,直至星期五下午。上课时,曾劲身边多了班长这个陪读,想借别人手机玩游戏也不行。

刚开始,曾劲要回手机就如饥似渴地补玩游戏。过了3个月,曾劲也觉得游戏没有那么重要了,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放下手机的曾劲,发觉大学生活还有更多的乐趣,渐渐变成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课外活动的积极分子。少了游戏,他与同学之间少了隔阂,多了亲近。

“游戏只是一个点缀,它不是学习生活的全部。”一年多来,曾劲的精气神回来了,他也打算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其他人,沉迷游戏是浪费青春、耽误自己。

破局

C

医生汤信海:对网瘾少年需综合治疗

今年14岁的小明(化名)正在读初二,性格有些内向。由于父母离异多年,他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半年前,成绩还算不错的小明突然迷上了一款名叫“王者荣耀”的手游。很快,他的成绩出现了严重的下滑。

得知这一情况,小明的父亲曾多次劝说,可收效甚微。更让家人震惊的是,前段时间,小明竟然提出了退学的想法。无奈之下,父亲赶紧带着小明来到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就诊。

“去年,我们科室就接诊了百余位网瘾少年,这一数据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市中心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汤信海介绍,前来就诊的网瘾患者以初中生为主,高中生次之,90%以上为男孩。

“很多人分不清精神病和精神疾病,所以大家都很排斥。但网瘾确实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汤信海说,前来就诊的网瘾少年中,一半以上有各种精神心理行为问题,如焦虑和抑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人格异化、社交恐怖症等。

青少年为何会出现网络成瘾?在汤信海看来,真正原发性、单一网络成瘾很少,多是有一定心理疾病,合并精神、情绪和行为的问题而继发的网络成瘾。例如父母虐待、父母离异、在学校里面受到老师的批评等原因,均可形成对学校的排斥,产生心理问题而继发网络成瘾。

汤信海建议,对网瘾青少年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要为孩子设置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除对孩子的心理治疗、行为训练和药物治疗外,还包括对其父母的培训和教育,有针对性地把孩子、老师请到医院,和家长、医生一起讨论。

社工蒋芳: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沟通

“大家可以在纸上,用自己的方式画一幅全家福。”7月7日,株洲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组织的青少年夏令营正式开始,24名留守儿童将过一个别样的暑假。

在夏令营活动中,大同社工蒋芳发现有不少孩子都随身携带手机。从事社会服务工作2年时间,蒋芳遇到过不少“网瘾少年”,但他们都只是爱玩游戏,还没有到“成瘾”的地步。

“其实,要让网瘾少年回归正常,不仅要疏导孩子的心理,也要对其父母进行培训和教育。”蒋芳认为孩子网瘾的形成,很大程度是父母所作所为造成的。

最近,有一名家长找到蒋芳,希望社工们能帮助上初二的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少玩游戏。“我们与孩子接触后,发现除了孩子是青春叛逆期外,父母对他的高要求、学习压力等问题,也是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蒋芳和社工们针对孩子的特点,与他沟通、交流,并找来心理学专家对其父母进行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教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处。

对于爱玩手机、有网瘾的青年而言,通过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是一剂良方。“很多小朋友玩游戏、刷视频,只是为了增加与其他小朋友的代入感,让自己在朋友圈得到别人重视。”蒋芳和社工们经常组织小朋友开展互动活动,来增加孩子之间的交流和融入感。

心理咨询师王辉平:

对待孩子的网瘾问题不能“一刀切”

近年来,游戏产业和移动智能手机迅猛发展,游戏也从个人电脑转移至手机方寸屏幕上。虽然游戏网瘾正式被定义为精神疾病,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株洲星星点灯儿童发展中心负责人王辉平认为,对待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更应该注意“网瘾”背后的成因。

她认为,很多游戏成瘾或者网络过度使用的青少年,本身家庭关系就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自身存在身体或精神上的问题,打游戏只是一种外在的心理发泄方式。

专业领域对于游戏障碍“入病”依旧充斥着争议与困惑,远谈不上共识。

“宅男宅女网购,看小说,玩快手刷抖音,结局可能和打游戏一样。”对于怎么界定‘上瘾’,王辉平称,如果青少年存在打游戏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以至无法摆脱。且一旦不让玩游戏,就会出现如身体不舒服、心慌气短、寝食难安、饮食不好等症状,就要到医院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诊断,并辅助药物治疗。

王辉平建议,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用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孩子和引导孩子。学校方面,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心理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医院进行治疗。

2018-07-11

00:00:00:0143725602游戏成瘾也是病?争议背后响警钟/enpproperty-->2018-07-11

00:00:00:014372560c1437256.html2游戏成瘾也是病?争议背后响警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