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踘屡过飞鸟上”。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诗作《寒食城东即事》里的句子。脚踢皮球,屡次将球踢到超过飞鸟的高度,虽说有文学化的夸张,但也可以看出这力道与球技不弱。
唐代段成式在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前集卷五“诡习”条说:有个叫张芬的人,曾跟随韦皋(中唐时期的名将)行军打仗,技艺超群,力气很大,可举起高七尺的石碑,可用手定住转动的双轮水力石碾。他常于福感寺(位于成都)跟人玩蹴鞠,能把球踢得“高及半塔”。这也佐证了王维笔下的“蹴踘屡过飞鸟上”并非凭空想象。
唐文宗时的弘文馆学士仲无颇,则在《气球赋》里描述了古代蹴鞠赛事的实况:“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飞凌空以月圆。”球场喧嚣,选手跳跃奔跑,足球时而在地上滚动,时而被踢入高空。
按《战国策》、《史记》等文献典籍记载,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就流行蹴鞠。只不过,汉代以前的蹴鞠除了是一项专业化的体育项目,还应用于军事训练。《汉书·卫青霍去病传》里说:“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类。”这说明汉代及以前的蹴鞠赛比的是“长途带球奔袭”能力,即力量型选手是主角,如此既可训练将士奔袭杀敌本领,也能提振官兵士气。
到了唐朝,机械化部队(骑兵)成为最重要的兵种,于是骑术与砍杀术完美结合的马球应运而生,对攻性的蹴鞠虽失去国家战略地位,但相应增加了群众性,比赛规则也随之改革,球门从汉代一方六个变成了双方共用一个,低球门也改为高球门,比赛双方直接对抗变成了间接对抗。也就是说,从唐代开始,蹴鞠选手们更在意停球、射门等技巧。由此,蹴鞠的技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大幅提高。
古今皆然,有比赛就有球星和球迷。
中国古代足球的发展,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等超级“球迷”的推动功不可没。至于球星,唐代虽没宋代的那么耀眼,但史料也记录了几位,除前面提到的张芬,《旧唐书·卷三十六》中还介绍了唐中宗李显第三子李重俊身边的两个著名“球星”——秘书监杨璬、太常卿武崇训(两人均为唐中宗女婿),这两人“无学术”,“唯以蹴鞠猥戏,取狎于重俊”。杨、武两人为讨好时为太子的李重俊,拼命踢足球,球技都非常了得。
当然,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牌“球星”非高俅莫属。
南宋学者王明清在史料笔记《挥麈后录》卷七说,高俅本是大文豪苏东坡身边的小秘书,“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曾布),被曾布婉拒后,苏东坡才把高俅推荐给好友驸马都尉王诜(字晋卿)。元符末(1100年),王驸马做枢密都承旨就与时为端王的宋徽宗关系较好。一日,高俅被王诜派遣去往端王府送东西。正值端王在园中蹴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曰:‘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由此,高俅就被宋徽宗留在身边。正、野史里并没交代高俅的球技到底如何,倒是《水浒传》第二回说,“这气毬一似鰾胶粘在(高俅)身上的。”可以想象,高俅的控球能力非凡。
其实,高俅的前辈,曾任宋真宗的宰相并以奸邪留名的丁谓也是一位足球“天才”。司马光《司马温公诗话》赞他球技:“鹰鹘胜双眼,龙蛇绕四肢,蹑来行数步,跷后立多时。”其中,“蹑来行数步”是夸他带球的功夫。史书上记载的宋代著名球星还有柳三复、李邦彦等。他们的球技相较唐代人的“屡过飞鸟上”,可谓精进了一大步。这说明,中国古代足球从力量型选手到技术型球星,从来都是不缺位的。
2018-06-22
00:00:00:0柒
斤143532402从诗书典籍看
古代的足球与“球星”/enpproperty-->2018-06-22
00:00:00:0柒
斤14353240c1435324.html2从诗书典籍看
古代的足球与“球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