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茬红薯尖长势喜人,一群群鳗鱼游来游去,一对对鸽子咕咕直叫,一个个身影忙忙碌碌……5月底,记者走进株洲县朱亭镇龙凤村,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处处都是产业扶贫的惊喜。
一个重点贫困村,为何迸发如此强劲动力?
村民说,因为来了一支给力的帮扶队,摸清了底子、筹来了票子、选对了路子、结成了对子,所以村里变了样、村民脱了贫。
2015年以来,以市审计局、市教投集团、市信用联社等为后盾单位的帮扶工作队,怎样让龙凤村“龙飞凤舞”?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没有拉不长的短板
龙凤村为什么是贫困村?
“缺水呗,种啥啥不肥,农民还不是靠土地活命?”72岁的刘运尧,深有感触地说。
龙凤村位于株洲县、攸县、衡东县三县交界处,是朱亭镇最边缘的山区村。过去,村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公共设施配套不到位,守着土地谋生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198人。
山里的农田种水稻,地势低洼处还能指望山塘,而靠山地势高处只能看老天脸色,年久失修的渠道原本是连着凤凰水库,一路“跑冒滴漏”,水流到村里已所剩无几,根本解不了农田之渴。在更为缺水的冬季,村民连饮水都困难。
“必须破了水利的命门。”工作队进驻龙凤村后,首先把目光投向拉长基础设施短板,筹集资金修缮水利设施。
跑项目、争资金,三年多时间,龙凤村先后投入资金210余万元,高标准修缮硬化山塘23口,改造水坝6座,硬化水渠4200米,肥水流到了田间;新建集中供水池、污水处理池,村民饮水的难题也解决了,清洁水源流到家家户户。
水多了好种地,刘运尧今年种了6亩水稻。老伴去世后,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叮嘱他多休息,可刘运尧闲不下来,干农活不怕日晒雨淋。
“有水,种什么都不愁!”刘运尧踩着深深的泥脚,浸润的农田里挖出很长一道沟,田埂边的水渠砌着水泥,从凤凰水库流经的水特别清澈。这两年,他种水稻除留下的口粮,每年能卖三四千块钱。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大伙理得顺。龙凤村的主干道,从京珠高速下来,可以直通攸县,但到了赶集日,村道被小摊小贩挤得水泄不通。
工作队又在村主道旁新建辅道,一头连着村部,一头绕过龙凤中学,实行人车分流,方便周边小组的村民出行。
修路受到村民拥护,村里这几年村里新修道路4.9公里,硬化拓宽道路9.4公里,道路边还安装了450盏路灯,灯光让龙凤村增添了几分亮色。
改造供电线路、新建移动网络信号塔、建设村级文化站……更多的基础设施短板,一个个被拉长。
“我们的农家书屋藏书就有3000册,还组建了腰鼓队、军鼓队、广场舞协会。”村支书何伏桂说,条件改善,村民受益,这让龙凤村有了发展的底气。
没有做不大的产业
龙凤村什么最惊喜?
“合作社多,活干不完,肯劳动就有收入。”61岁的何冬莲摘好一把菜,在绿油油的红薯尖基地直起腰,拿着草帽扇风,脸上堆满笑。
采一把菜,6毛钱收入,何冬莲一上午能赚六十多块钱。300亩红薯尖基地,菜苗一茬接一茬的长,可从4月采摘到11月,吸引周边百余名贫困劳力前来务工。
产业造血,是脱贫的必经之路。龙凤村缺资源、缺资金,产业选择是关键。“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发展什么?”驻村工作队队长沈大毛给出答案。
在帮扶工作队进村前,颜新国种红薯,做红薯粉丝,第一年生产5000公斤,市场照单全收,第二年生产1.5万公斤,颜新国血本无归。后来,工作队指导颜新国种红薯尖。
“一把红薯尖,卖到七八块。”考察市场,学习技术,颜新国吃下定心丸,发动村里7位农民成立株洲县新益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红薯尖。
高温高湿的环境,红薯尖长得快,每天可采近5000公斤,经采摘、切割、称重、冷藏、运输等环节,送往长沙批发市场。一个产销流水线,每天需要上百名劳动力完成,基地去年创收280万元,给贫困劳力发放的工资就达13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5000余元。
建档立卡贫困户谭根深,通过小额贷款5万元成为合作社股东之一。妻子黄文娣采摘的红薯尖,要拿给他称重,在这里股东和普通劳力一样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夫妻俩现在一年收入超过4万元,还能照顾患病的父亲。
村里的养殖业也闯出了特色。颜清明喂养乳鸽,规模达到2万羽,还在长沙开餐饮店,安排周边村民就业。
“一颗小小的鸽子蛋,能卖五块钱。”颜清明摸着别在腰间的钥匙,打开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鸽子棚。笼子里,一对对小白鸽咕咕直叫,布套垫上偶尔能寻到拇指大小的鸽子蛋。
如果单纯卖蛋,鸽棚内一个月能卖十几万,但颜清明主要用蛋孵幼鸽,卖出去的价钱自然要翻番,基地就是从最初的300对鸽子养起来的。
事实上,颜清明曾因技术和市场行情遭遇困境,帮扶工作队请来专家指导,又主动帮助基地开辟销路。得了便宜的颜清明,想发动更多贫困户养鸽,包技术和销路,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村里相继成立了8个合作社,形成种养殖产业链。”何伏桂说,8名村干部每人联系指导一家合作社,谁带动贫困户多,谁就得到更大的支持。
在龙凤村村部不远处,还有一片试验田,面积二十余亩,种了洋姜、菱角、芦笋、黄豆等三十多个品种的瓜果。将来,村里还将优中选优,挖掘最具带动性的产业。
没有走不进的人心
龙凤村破题之路难不难?
“难!人心捋不顺,啥都推不动。”沈大毛走出鳗鱼基地,汗水湿透衣裳。这个基地,工作队可没少花心思。
龙凤村生态环境好,水质无污染,具备养殖鳗鱼的条件。福建人林民飞被市审计局邀请过来考察,决定在龙凤村投资建基地。
热情的帮扶干部,还协调村里用地、协助办理审批手续,让林民飞劲头十足。2017年5月,基地鱼池开始动工建设,请的是当地村民。
池子建好后,从福建赶来的林民飞皱起了眉头:“墙体直来直去,还不被流水冲垮?”林民飞发了一顿脾气,请来福建的师傅重新建设。
这事就此结下了梁子。2018年4月,基地正式投产,首批放养2700万元的鱼苗。村民不干了:“养鳗鱼搞坏村里水体,不交押金不准动!”
不能寒了投资人的心,也要打消村民的顾虑,让好不容易引进的产业顺利推动下去。工作队把林民飞和村民代表召集到村部,又请来畜牧专家分析养殖利弊,最终达成用厂房等固定资产做抵押的协议,平息了矛盾。
林民飞还安排贫困户到基地就业,等到鳗鱼生长到一定规格后,带动村民共同养殖,统一对外销售。“目前国际市场鳗鱼一顿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我们的成本在五六万,前景肯定是好的。”林民飞如今在村里守着鳗鱼生长,池子内通过加温设备长年保持30到31摄氏度,一派特腾腾的场景。
“拉近距离,打动人心,才是精准帮扶的要义所在。”沈大毛说,工作队把解决实际困难摆在第一位,尤其是村里的贫困户。
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秋生,就是工作队重点帮扶的对象之一。他的左手幼年时不慎烧伤,落下残疾,妻子因为患甲亢,引起视力残疾,儿子因眼角肌肉无力,眼皮也抬不起来,一直没钱医治,全家人住在山腰上的危旧土坯房。
工作队帮助刘秋生争取到危房改造政策,在村道附近新建三层楼的房屋,开起小卖部,全家人还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小孩也有教育助学补助。上个月,工作队还联系畜牧部门,支持刘秋生建设猪栏发展规模养殖,他还承包了6亩鱼塘养鱼。
“去年纯收入有三万多元,成功脱了贫。”刘秋生笑着说。他买了一台三轮车,平时到村里的基地运送蔬菜,也有一份收入。
据了解,3年多来村里有18户贫困户通过政策改善了住房,116名贫困户享受到医疗救助政策,73名贫困户学生拿到“两免一补”教育助学补助,培训贫困户就业技能200余人次,累计脱贫43户、157人。
如今的龙凤村,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村民精气神焕然一新,村级产业生机勃勃,顺利实现贫困村退出,呈现龙飞凤舞的美丽画卷。
村民在红薯尖基地忙碌。
笼中鸽子咕咕叫。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摄
2018-06-05
00:00:00:0——株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报道十三【核心阅读】143375402龙凤村,
产业脱贫“龙飞凤舞”/enpproperty-->2018-06-05
00:00:00:0——株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报道十三【核心阅读】14337540c1433754.html2龙凤村,
产业脱贫“龙飞凤舞”/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