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都是有些情怀的,对家住天元区的王继雄来说,他的爱好是藏书,在藏书中享受乐趣。
作为株洲本土人的王继雄,藏书方向也侧重本土文史书籍。十余年来,他已收藏与株洲相关的书刊3000余册,约占整个藏书的五分之一。他说,“只要是株洲人写的、写株洲人与事的书,一旦看到,我都要收藏。”
翻阅王继雄关于株洲的藏书,株洲在时光里的千姿百态也跃然纸上。
藏书的“代言人”,株洲的“讲解员”
首次采访王继雄是在一个上午,采访开始于9点半左右。
王继雄质朴谦和,可一打开话匣子,他总能形成强大的气场,让笔者不禁只顾着聆听,屡屡忘了提问。
与株洲相关的藏书,他大致分为三类:株洲名人档案、株洲名人著作及株洲地方史料。
这三类还能层层细分,细细罗列。比如株洲名人档案,可再分为:路过或旅居株洲的历代名人,株洲本土孕育的名人。本土名人又可分为:文人学者、将军武士、贤人孝子、能工巧匠等等。换种分类方式,按藏书涉及的人物距今由远及近,他藏有历代炎帝陵祭文集及研究著作50余种;老莱子及孝文化研究的书籍46本;四次途经湘江株洲段、留诗9首的杜甫的各种版本的诗集40余本;然后是宋元明清时期,记录历代与株洲有关的名人其人其事的书籍。
在株洲近现代名人这一块,王继雄的藏书涉及领域颇广。
有些领域人们相对比较熟悉,比如谭延闿、程潜的诗集;聂鑫森、叶之蓁、万宁的小说;田章夫、秦华的新诗集;马焱明、蒋海堤、李干葱的格律诗集;陈利明、张雄文的名人传记;曹敬庄、鲁新民的文史随笔;彭雪开、彭水明的地名专著;贾恒旦、胡煌辉的技能专著;周伟钊、吴楚龙等画家的画册。有些比较生僻,当王继雄提到留学德国的冶金学博士、攸县籍的教育家、冶金学家胡庶华,醴陵地理学家傅角今等人的著作及成就,知晓的人或许就不多了。
至于株洲地方史料,王继雄的收藏也挺庞杂。株洲及五县市的史志、作为工业城市崛起的株洲发展变迁、株洲各厂矿的厂志年鉴等,都是他的收藏范围。
如数家珍般聊起藏书的王继雄,俨然便是藏书的“代言人”与株洲的“讲解员”。他自己也说,每当因为工作原因承办一些大型会议,或去外地出差,他都会结合翻阅藏书的心得,“向外地的朋友介绍并宣传株洲。”
采访接近结束时,笔者特意瞄了一眼时间:已是下午1点多。也就是说,王继雄不歇气地说了3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
看来一次采访不够,笔者和王继雄约好再做一次采访。
“遇见罕见的版本需要缘分”
第二次采访是在王继雄家中。
笔者先看到了王继雄爱书惜书的一面。客厅的茶几上有旧书两三本,卷角、卷边等处得到了大致修整;书房的桌上,一本《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被两层木板及一块青石压得平平整整;进到卧室,王继雄最常翻阅的众多株洲文史书刊,被按类分放在书柜里、飘窗上。
王继雄有自己的藏书方法。对于收藏的书刊,他会利用闲暇时光分类整理,书籍装入书柜,报刊装入资料袋,且都分好专题。在书柜或资料袋,笔者看到了“炎帝陵专题”“茶陵书院专题”“醴陵瓷业专题”“株洲桥梁专题”“株洲诗词专题”等分类。王继雄说,目前他已分出21个关于株洲的文化专题,按专题收集的报刊杂志也积累了100多个资料袋。分好专题后,新的书籍、报刊登载的研究论文资料他也及时归档,使收藏更齐全、更丰富。
王继雄的藏书,小部分来自出差时拜访当地政协文史部门的赠送留念,绝大部分则是他逛株洲或外地旧书摊淘来的。“遇见罕见的版本需要缘分,”他说,在外地书市遇到“珍本”的惊喜,近乎“他乡遇故知”。
比如那次去北京出差,王继雄抽空去了趟琉璃厂,在中国书店,他从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发现了《秋瑾集》。秋瑾与株洲渊源颇深,岂有不藏之理?拿起细看,更让人喜不自禁:这是1960年的版本,由当时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相当罕见。听老板说价格是100元,王继雄立即买下。
可说到最得意的收藏,王继雄首推《株萍旅行指南》。这是2002年国庆节时,他在北京大观园门前的地摊上淘到的。从外表看,是一本没有封面的旧书,内容却极为难得,讲的是上世纪20年代株萍铁路沿线各城市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还配有很多珍贵的老照片。王继雄说,“翻开它,你能看到上个世纪20年代株洲的风貌与天际轮廓线。”
2005年12月,株萍铁路通车100周年,王继雄还曾特地沿着株萍铁路,即如今浙赣线株洲至醴陵段进行了实地考察,抚今追昔,他对株洲的飞跃发展分外感慨。
“了解株洲,热爱株洲”
王继雄最开始并没有藏书的想法,买书纯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阅读的爱好。
读书爱好是年少时培养起来的。王继雄生于株洲县王十万古镇,该地处于湘江之滨,古为集市、元代曾设驿站,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
在王继雄的记忆中,镇上店铺众多,还有庙宇、祠堂、戏台,每月六场赶集,人们熙来攘往。王继雄的爷爷经商,父母都在供销社上班,他和弟弟妹妹的生活过得还算宽裕。每逢集市,去看看皮影戏,去旧书摊翻翻连环画或古典小说,是王继雄年少时的娱乐。
汲取《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里的养分,对字句加以借鉴,王继雄的作文得到了语文老师的赞赏,屡屡被当作范文来念。这样一来,王继雄就更加有了阅读的动力。
即便被“文革”耽误,1978年恢复高考时,王继雄还是顺利考上了当时的湖南化工学校。三年中专毕业,王继雄在株洲市烧碱厂、湘中化工厂等企业做过工艺技术员。由于长期的阅读积累与学以致用,他把厂里的《青年园地》编辑得有声有色,多次向《株洲日报》投稿也被采用。后来,他被调到了市劳动局。
起初,王继雄买的书多是文学类,或与职业相关的专业参考书。可多年在工厂工作,又爱读文史,让他逐渐对了解株洲工业发展脉络产生浓厚兴趣。他发现,对近代株洲而言,铁路的作用犹如脐带,众多企业工厂犹如血液,催发了株洲工业的辉煌。就这样,王继雄建立了企业厂志专题,株洲铁路史专题等15项工业专题,形成了株洲工业发展史的民间收藏档案。
越了解,王继雄越对身为株洲人感到自豪,也越将目光放长远,不断拓展领域收藏书刊。“了解株洲,热爱株洲。”王继雄说,这八个字概括了他藏书的最大动力。
对话:“我不是藏书家,是文史阅读者”
记者:您藏书的初衷是什么?
王继雄:我从一开始买书到后来的收藏,其实都是为了给自己读的。年轻的时候,喜欢浪漫,偏理想化,那时喜欢读文学类作品,中国的古典小说和国外的名著看了挺多。中年以后变得务实,读书的领域也转向文史。我对自身的定位是,我不是藏书家,而是一个文史阅读者。
记者:收藏地方文献,为城市发展留下记录一般是图书馆的职责,您为什么会有收藏的想法?
王继雄:株洲是我出生、学习、工作的地方,是我的家乡,我想了解株洲这片土地的历史,了解株洲这座城市的发展,就买了相关的书来读。读了以后还想了解更多,于是又买了更多的书。因为这个原因,我买书有了方向,最后变成了有意识地、成系统地藏书。
记者:那些根据藏书对株洲做的专题研究,您有想过发表吗?
王继雄:以前忙于工作,并没有细细研究,随着今后时间多起来,我会拟好计划写点东西。虽然藏书太多,读不完也研究不完,但能读多少是多少,能研究多少是多少。这是一件需要用心去做的事,也是引人入胜、令我着迷的事业。
征稿启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家有书香自流芳。
阅读是一个人丰富精神世界的方式,一个家庭传承家风的基因,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明水准的刻度之一。
为展现株洲城市底蕴,以及株洲读书人家的风采,特此进行“株洲书香之家”的征集。只要您家中有数千册藏书,有读书故事可讲,有阅读家风传承,即可将藏书等相关情况做一简介,发送至本版投稿邮箱。
收到邮件后,编者将认真审阅邮件并予以回复,符合栏目定位的投稿,编者将联系进行采访报道。
投稿邮箱:
1094668634@qq.com。
2018-09-28
00:00:00:0李军145747102王继雄:翻阅时光里的株洲模样/enpproperty-->2018-09-28
00:00:00:0李军14574710c1457471.html2王继雄:翻阅时光里的株洲模样/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