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小个子也有大能量”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刘毅

通讯员/郭勇

在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登高远眺,满眼金色。稻子、果子渐次成熟,一派丰收景象。

走进该村种粮大户黄湘家中,只见火红的柿子挂满树梢,金黄的柚子垂满枝桠。果树下,散布着十几个蜂箱,一群群黑色的小精灵,在安静的农家小院里载歌载舞。

儿童时期因脊椎变形,黄湘落下残疾。但她身残志坚,靠勤劳致富,还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一起奔小康。

“我是残疾人,更是幸运儿”

上世纪60年代末,黄湘出生在湘阴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七八岁时被诊断为脊柱侧弯。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治疗效果欠佳,她至今身材矮小。勤劳朴实的父母对她关爱有加,黄湘从小就不怨天尤人,懂得自立自强。

“父母以责任田的收成,保障家人衣食,供我们姊妹上学。”黄湘说,她没有饥饿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初,“打工潮”席卷大江南北。高中毕业的黄湘,也加入进城务工的大军。在城里,黄湘还找到了终身伴侣。在恋人面前,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别人能做的事,我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

丈夫体贴,家庭和睦,婚后的黄湘很幸福。尤其是女儿出生,带给她更多快乐。“学校开家长会,女儿指定要我参加,从不认为我和别的妈妈不一样。”黄湘开心地说,“我是残疾人,更是幸运儿。”

荒地变良田,土地能生金

1992年结婚后,黄湘随爱人回到家乡,一家三口其乐融融,但人均八分责任田的收入难以满足日常开销。农闲时,她和爱人去市区打零工补贴家用。

2011年夏天,当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黄湘既兴奋又犯愁。女儿大学四年学费和生活费支出不是一笔小数目。困境中的黄湘发现,不少村民在外务工,顾不上家中的责任田。“不如我们把村民抛荒的十几亩土地耕种起来吧!”黄湘从眼前一亩亩土地中嗅到了商机。

黄湘很快扩大了种植规模。到2014年,耕种面积由原来的十几亩发展到了60多亩,还陆续置办了收割机等农机,地方党委政府更是倾力支持,安排专人帮助黄湘履行土地流转手续,指导申请相应补贴。

“种田卖粮,政府把补贴送上门。区里还安排人力物力,疏通了淤积多年的灌溉渠道。”黄湘备受鼓舞,今年,她种植了70余亩水稻,目前已收割30余亩,入仓超过1.5万公斤优质稻。

成立农机合作社,带领乡邻致富

以前种田没“搞头”,如今土地能生金。

茅太新村的种粮户越来越多,购买的农机随之增加。黄湘又琢磨,要充分发挥农机的利用率,让农户增加收益。在石峰区农村工作局的建议下,2014年6月,黄湘联合村里10家自购农机的农户,注册成立太平寺农机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

“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鲜事’,从来没有开办过企业。”黄湘深感责任重大,购买电脑,学习操作办公软件,建立合作社业务台账,实行规范化管理。目前,该合作社共有21台大型农机,基本上可以承包全村和周边地区耕种、插秧、收割、运输等业务。

农机合作社成立后,茅太新村没有荒田了。作为理事长,黄湘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提高社员收入。在每个农忙季节到来之前,她四处奔波,联系业务。目前,合作社业务范围已扩展到长沙和岳阳。

合作社发展壮大,黄湘想着要让像自己一样的残疾朋友,通过勤劳致富。同村村民袁文义因智力残疾,靠政府救济和低保生活。黄湘在征得其他社员同意后,邀请他加入到农机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新增3户社员,都是残疾人家庭。

卷起裤脚下田种粮,运营合作社带领乡亲致富,大家称赞黄湘“小个子也有大能量”。黄湘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她衣食无忧,进城务工大潮让她遇到相伴一生的爱人,返乡创业则受益土地流转政策,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2018-10-22

00:00:00:0残疾人黄湘成立农机合作社带富众乡亲144926502“小个子也有大能量”/enpproperty-->2018-10-22

00:00:00:0残疾人黄湘成立农机合作社带富众乡亲14492650c1449265.html2“小个子也有大能量”/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