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御风逐梦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编者说:

公共自行车运营服务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关乎娱乐飞行体验、生产方式变革的直升机通航,斯迈尔特、长明高科、翔为通航这三家企业,在交通生产服务领域敢为人先,善于“听风”而行,执着坚守,成为行业、领域翘楚。在株洲中小企业的“群侠”江湖,他们“御风追梦”,假以时日,定能成为千里良驹。

长明高科:莲蓬里“炼出”石墨烯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通讯员/汪雅果

新能源汽车要“逆袭”,电池是关键。

这些天,湖南长明高科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明高科”)首席执行官伍啸忙得脚不挨地,公司的石墨烯动力电池即将量产,他和同事正为生产线投运做最后准备。投产后,这将是我省首条石墨烯电池生产线。

神奇的石墨烯电池

当今动力电池领域,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分为两大派:磷酸铁锂派和三元材料派。相较于前者,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续航能力更强。

不过,三元锂电池也非完美。所谓“三元”,即电池中含有镍、钴、锰三种元素。钴的性能不稳定,遇水易燃,影响电池稳定性。

长明高科研制的石墨烯电池,就是在三元锂电池中加入石墨烯,“调和钴的‘暴躁’,让电池的安全性能大幅提升。”伍啸说。更重要的是,石墨烯具备超强的导电性能,可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强其续航能力。

不光如此,石墨烯电池的特殊性质,使其具备快速充电能力,“人们平时看到的手机‘快充’、‘秒充’,就是应用了它的这一特性。”

价格昂贵的石墨烯,又被誉为“黑金”。将其应用于动力电池之中,成本岂不是很高?

“这是我们目前攻坚的另一领域。”伍啸称,经过反复科研试验,长明高科已成功从莲蓬中提炼出石墨烯。

“相比以往从矿物质中提取,这种生物提取方式成本低,品质与前者无差。”

从实验室中嗅到商机

石墨烯被誉为“21世纪的神奇材料”。自2004年英国科学家剥离出首批石墨烯,这一材料便成为众多科研院所争相研究的热点。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如何能研发出如此前沿的技术?

这还得从多年前的一段经历说起。

当初,伍啸的合伙人陈绍华在深圳经营一家显示屏生产企业,结识了材料专家李长明教授,并与之保持长期合作。李长明教授是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于2011年作为“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

李长明教授的研究集中在洁净能源和先进材料,石墨烯电池也是其中之一。实验室里,他通过添加石墨烯至电池负极,对三元锂电池进行改良,电池能量密度突破300Wh/kg。

这是什么概念?“能量密度是动力电池续航能力的核心指标,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为180Wh/kg,即便是国内最好的动力电池,也只有240Wh/kg。按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布局,到2020年,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实现300Wh/kg。”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充一次电一般能开200公里,但搭载能量密度为300Wh/kg的电池,其续航里程可达到400公里左右,“这将极大缓解用户对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

伍啸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他意识到,未来的动力电池领域将是一片蓝海。

经过反复商议,伍、陈二人与李长明教授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组建长明高科,“进军”动力电池领域。

方向谋定,三人开始为创业选址而踌躇。彼时的深圳,正向总部经济转型。不断升高的土地、人力成本,使不少企业将生产基地迁移至内陆。

经过多番考察,他们最终将目光锁定株洲攸县,“株洲产业基础优渥,崛起中的株洲·中国动力谷恰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市场。”伍啸称,攸县坚定的招商态度和决心也让人心动,“县委书记亲自接待,给出的招商政策也十分优惠。我们认定,这里就是‘新家’。”

从莲蓬中提取石墨烯

5月16日上午,位于攸州工业园的长明高科厂房里,工人们将一车车经碳化处理的莲蓬运进仓库。

伍啸从地上捡起一株说,“农民们挖掉莲子,扔掉剩下的莲蓬,我们就把这些不要的莲蓬收回来,加工,处理,从中提炼石墨烯。”

这是长明高科主攻的另一方向。如果能够规模化生产,不仅能有效降低公司石墨烯电池的生产成本,而且能让公司以原材料供应商的身份立足市场。

“这项看似‘天方夜谭’的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实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将其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生产。”伍啸称,长明高科计划在酒埠江打造1万亩的莲蓬种植基地。“如今1千亩荷塘已经播种。”

本月,长明高科将对莲蓬提取技术进行“中试”,“如果小批量生产成功,下一步将在工业中广泛应用。”

石墨烯动力电池及超级电容器技术,可为“中国动力谷”汽车产业提供关键配套产品动力电池。

受访者提供

机库里的飞机,承载着欧德清的通航梦。

株洲日报记者

谭浩瀚

翔为通航:飞行梦刻“长镜头”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最近,由株洲日报社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飞阅大株洲”大型航拍活动持续火热,一张张壮观的航拍照,记录城市变迁,也让市民重新认识株洲。

拍摄所乘用的直升机,来自湖南翔为通航有限公司(下称翔为通航)。

从本土首家通航商务运营企业,到业务“飞遍全国”,再到协助中科院搞科研,直到去年,才勉强收支平衡。这个“长镜头”,翔为通航用了5年。

“通航关乎百姓幸福感、生产方式变革、国家未来,再难也要做。”翔为通航董事长欧德清自有坚持之道。

人人都有一个飞行梦

去年,一位医生找到欧德清,说,自己93岁的母亲一直想坐一次飞机,但年事已高,普通民航坐不了。欧德清有些犯难,通航仍在普及阶段,无论于公司还是于产业,安全总是首要考虑因素。

最后,欧德清决定跟医生陪老人坐飞机,并再三嘱咐飞行员,及时沟通,老人一旦有不适就立即降落。

好在,很顺利。飞到半空,老人握住欧德清的手,眼中含泪,频频道谢。

“给人们带去幸福感、满足感,特别是一些这辈子都没坐过飞机的老人,我觉得很自豪,也是初心所在。”每每提及这个故事,欧德清就会想起通航带给带给自己种种“初体验”。

2010年,欧德清还是地产商人。某天,他无意中获悉株洲要建航空产业园,顿时来了兴趣。随后2年,他带着人四处考察,把珠海、深圳、北上广等地的高校跟企业跑了个遍。

但,关于通航,不赞同的声音占了多数。“大多数认为,彼时的政策、投资、市场认识等都有局限。”这并没有打消欧德清的念头,恰恰相反,他认定,质疑越大,机会就越大。

2012年8月,欧德清退出房地产,接着,跑到中山学飞机驾驶。培训基地离市中心驾车要1小时,老师带着学员飞,不到10分钟。空中视角让第一次坐直升机的欧德清有些发愣,基地旁普通的小山丘,从空中看,似大象,似马,多种多样。他越发笃定。

2014年,翔为通航正式成立,株洲也有了通航运营企业。

娱乐飞行,飞出存在感与认知度

第一单,来自芦淞区一家楼盘。合作内容是,业主买房,赠送一次空中观光。

活动的第一天,欧德清缺席了。因为他很忐忑,生怕效果不好门庭冷落。终归坐不住,第二天偷偷溜过去打探,看见众人都很开心,就放心了。

接下来,各类航空摄影、个人飞行、广告宣传等合作纷纷找上门来。2015年10月,在河西湘江风光带钢琴广场,翔为通航推出湖南首个低空城市游项目——“空中游株洲”,次年又在教师节邀请教师免费体验空中游。

业务火热,反响热烈,一时间,翔为通航名声大振。

然而,成本太高,赚不到钱。

以“空中游株洲”为例,国庆假期飞4

天,公司收入10万元,而罗宾逊直升机飞行20多个小时,光航空燃油就花了5万多元,再算上不菲的航材折旧、人工成本,到头来仍是倒贴。

“但亏钱也要飞,一是飞存在感和认知度,二是抢布局。”欧德清直言,“哪有初创一年就想着挣钱的行业,何况是市场仍在培育期的通航产业。”

此后,翔为通航分别在浏阳大围山森林公园、岳阳汨罗、芦淞区华亿庄园、炎陵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株洲云龙假日欢乐广场建立了空游观光起降点,并申请开通了直达衡阳机场和炎陵神农谷、炎陵、岳麓山、郴州等空中航线,同时筹建自己的航空俱乐部。

飞遍全国的农林作业、科研勘探

在欧德清看来,娱乐飞行,只是先让市场认识通航,而通航产业的发展,最终也是最重要的落脚点,是各领域的深入应用。

2015年,河南信阳,翔为通航第一次航空喷洒作业,1小时可完成2000亩。当地媒体争相报道。欧德清说不出的畅快。“我是农家子弟,传统人工作业,无论播种、施肥还是撒药,2000亩要花多长时间,要出多少人力啊。”他感叹,“现在,简简单单。”

今年大年初一,湘江六桥附近突发一场山火,翔为通航的直升机10多分钟内飞到现场,湘江取水,旋即扑灭山火。

这只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翔为通航农林作业面积已经超过700万亩,足迹遍布全国20个省。

不过,迄今为止,最让欧德清自豪的是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物理勘测航空实验的经历。

当年,中科院的电磁感应设备要做试验,设备需挂在直升机下,干扰因素多,试验难度大,一旦失败,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就报废了。国内几乎没人敢接这一单。欧德清得知后,立马接下。

第一次试验,失败了。

中科院只带了两台试验设备,还飞第二次吗?欧德清跟中科院专家反复沟通,飞行团队、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在紧张异常的气氛中,第二次试飞圆满成功。

经次一役,翔为通航的口碑有了。随后,成功拿下中科院价值400多万元的国土物理勘测订单。翔为通航的小松鼠直升机从内蒙飞到吉林,从吉林飞到甘肃,2017年,成功在甘肃探测到一个大型金矿。

事关产业的事,都是大事

在经过3年的亏损后,2017年,翔为通航终于收支平衡,换言之,真正站稳脚跟了。

“通航是基础支撑技术,推进通航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必须打通两者之间的融合壁垒。”欧德清说,涉足通航配套产品研发,布局全产业链,成为翔为通航的自然之选。

于是,引进研发技术团队,与南方航空高级技校合作进行生产、加工,成功研制出航空护虫药箱、直升机灭火吊桶等众多通航配套设备。

与传统行业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牵手国防科工集团开展军民融合产品试验,和法国公司合作进军电力设备安装领域,与深圳万图接触研制高清摄影头航拍录音自动跟踪技术。

“产业再小,都是大事。”在欧德清看来,通航,于普通百姓而言,象征着幸福感与安全感,在各领域的应用,则是提高生产效率,解放生产力。在国防领域,通航也能为其培养各类航空人才。

“株洲要发展通航产业,政府需要先带动市场,让氛围热起来,这毕竟是新鲜行当。”欧德清说。

斯迈尔特:“听风者”乘风而行

株洲日报记者

易蓉

电影《听风者》里曾描写了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有超乎众人的听觉,能于千万杂音中快速辨识出关键目标。他有过人的分析能力,能由点及面地推算出事物全貌,进而锁定最有价值的信息目标。

虽不及电影主角般的“超能力”,但湖南斯迈尔特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迈尔特)的董事长吴宪军也凭着善于“捕捉风口”的能力,将这个株洲留学生创业园里的小企业做成了全国行业龙头。

把握了从“公共自行车”到“共享单车”,再到“互联网+”的一个个“风口”,短短几年时间,这家公共自行车全套软硬件专利的生产商和运营服务商,从籍籍无名成长为全国公共自行车服务商前三。

斯迈尔特就像一个“听风者”,找准一个切入点,修炼好强大的技术实力,随时准备“乘风”而行。

第一个“风口”:提早进入公共自行车市场

在株洲骑上公共自行车之前,株洲就有一家制造公共自行车的企业——斯迈尔特。

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次引进公共自行车,为市民和游客服务,但当时因各方面原因使用率低,在国内并不普及。

就在那一年,吴宪军从美国回到株洲。

“绿色出行一直是趋势,而北京奥运会的尝试,让这个趋势变成现实。”2009年,吴宪军创立了斯迈尔特,这是当时国内唯一拥有公共自行车全套软硬件专利的生产商和运营服务商。

据了解,斯迈尔特的公共自行车,采用轴传动设计,不怕“掉链子”,获得了1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采用超宽、防爆、带反光带、高弹性真空胎,不需要打气,也不需要补胎;骑行方便,男女老幼都可根据自身需要,调节最佳骑行状态。

花香人自来。2013年,斯迈尔特与厦门市签下1万辆公共自行车供应合同,合同总金额逾1亿元,在厦门建立了数百个租赁服务点。

随后,广东梅州、贵州遵义、湖南桂东、河南信阳等地陆续签约,至今,全国10个省份23个城市“骑”的都是株洲这家企业的自行车。2015年,斯迈尔特的公共自行车还“骑”出国门,到了匈牙利。

也就是那几年,国内的一二线城市里,公共自行车成了出行“标配”,斯迈尔特因为总能及时切入市场,从籍籍无名的小企业成为行业里的“小巨人”。

第二个风口:从共享单车的泡沫发现珍珠

2015年开始,“共享单车”火了。作为公共自行车制造商和运营服务商,处于“共享单车”产业链的上游,斯迈尔特也分了一杯羹。那两年,公司的年销售收入登上了一个顶峰,达到8000万元。

但城市管理秩序是底线,一旦扰乱了,这种服务存在周期也就不会太长。而当时很多共享单车的技术达不到。

正是这些预判,吴宪军按捺住了直接做“共享单车”的想法。当泡沫破灭,斯迈尔特虽销售收入回落,但未伤元气。

吴宪军始终潜心研究老本行,只是这一次,他将共享单车的优势融进了自己的公共自行车上。

取其精华。共享单车的随借随还,无需办卡,无需设站点,可停放于虚拟围栏区域,这些都是传统公共自行车服务没有的优点。斯迈尔特也在公共自行车的锁上加了二维码,无需用实体卡片,扫一扫也能借还。

这一技术还让厦门市原本岛内、岛外各区无法互联互通的公共自行车,可以随地借还。如今,斯迈尔特共在厦门市投放18000辆公共自行车,服务店已高达2100多个。

为了去除共享单车的无序摆放的槽点,斯迈尔特的公共自行车里植入了新功能——虽然不用到站点还车,但自行车的头尾摆放方位、倾斜角度都有设定,否则就会响起警报。

泡沫里有珍珠。一轮的大浪淘沙后,斯迈尔特不仅活了下来,还与永安、金通等行业巨头,共列前三。

“预计两三年,公共自行车还会有一个小高峰。”吴宪军认为,城市需要绿色出行,它们只是因共享单车风暴而暂停观望。

这一次是“互联网+”风口:他准备切入“自驾游”市场

销售收入降低了,但该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比依旧高达12%,去年一年,斯迈尔特申报了60项发明专利。从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交通一卡通应用,核心技术一直是斯迈尔特的根本,一直以来都在不断优化、创新。

这一次,吴宪军打算进入“互联网+”的“风口”。

“‘互联网+’,这个风口不是早就来了吗?现在才来这个风口,起飞,是不是有些为时晚矣?”面对旁人的疑惑,吴宪军表示,“互联网+”是个“大风口”,企业要做的,就是基于自己的优势寻找一个最准确、有力的小切入点,在这个“大风口”中,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风口”。

去年,斯迈尔特开发的《绿色交通汽车智能管理与服务系统》及终端设备,可替换汽车厂家的中控台,目前己在国内推广应用。这就是为进军“互联网+自驾游”领域,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吴宪军新成立“中颐天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斯迈尔特将成为旗下子公司。

“也许不久以后,就可以看到新腾飞的事业。”吴宪军信心满满。

厦门市民正在用新开发的“交通一卡通”借取公共自行车。

受访者/供图

2018-05-21

00:00:00:0——株洲中小企业“群侠”录之五143220102御风逐梦/enpproperty-->2018-05-21

00:00:00:0——株洲中小企业“群侠”录之五14322010c1432201.html2御风逐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