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喜张
从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到来到城市做生意、做投资,70后老文从不断的失败中,完成了投资理财的启蒙。90后文勤的理财知识则来自学习,不断接触信用卡、余额宝等新理财产品,理财方式多种多样。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理财方式逐步更新。单纯把钱存银行、靠储蓄的投资理财方式已经过时,新的理财方式不断涌现,成为家庭财富保值增值的新选择。
“70后”:没能走远的“万元户”
“70”后老文是村里的第一批“万元户”。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初中毕业的老文没能继续升学。不甘心一辈子伺候农田的他,在扛了几个月木材后,借钱承包了镇上的园艺场,开始搞起了种植。
园艺场里种植了大片的桔子,刚接手时,老文一头雾水,啥都不懂。但年轻的他肯下力气,也肯学习,经常跑到村里的桔农家去问经验。辛苦了大半年,老文的努力获得了丰收,看着鼓起来的荷包,信心十足的他又承包了奈李园。
起早贪黑,老文把行李都搬到了园艺场,一门心思投入到种植事业中。心思活泛的他,还在桔树、奈李树中间的空地上种上了玉米、西瓜。凭借不懈的汗水和努力,第二年,老文成了村里令人艳羡的“万元户”。“很多有闺女的家庭,都托人上门说亲,络绎不绝。”老文回忆起这些时,脸上还流露出得意。
对投资理财一知半解的他,看着信用社里一天天多起来的存款,觉得特别的踏实。
没过多久,老文就娶了亲,成了家,还修了宽敞、亮堂的红砖房。有一天,一个在外跑生意的朋友找到老文,邀约一同去株洲做买卖,“那里刚起步,到处搞建设,搞什么都赚钱。”但老文跟着跑了一趟,没几天就回来了。“那个项目风险太大,不好赚钱。”老文感觉不靠谱,还是决定回来继续搞种植,“赚稳当钱”。
不过,这也成了老文最为后悔的决定。回到家乡的他继续扩大种植规模,不过此后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硬扛了几年后,老文决定转行到养殖行业。养鱼,养鸭,养猪,老文不断尝试,但都没能成功。反复折腾的他发现,自己的存款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
老文进城与理财启蒙
2005年,没有了存款的老文第二次来到株洲,一切都重新开始。
刚到株洲的他,先是跟着老乡在芦淞服装市场做事,后来在市场附近开了一家便利店,生意还不错。有了一点积蓄后,老文有了新的想法。“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把钱全放在银行里,必须多种方式投资理财。”在和很多朋友交流沟通后,进一步坚定了这样的想法。之后,他拿出一半储蓄,投资到一个朋友的企业。股份不多但好在经营健康,每年都有不错的分红收入。
吃到甜头的他,之后又有过多笔小额的投资。“总体收益还可以,比放在银行强多了。”老文感慨不已。不过,最让他看重的理财方式还是买保险,“购买了好几家公司的保险产品,有理财型,也有健康险。”老文说,看重的不是收益,主要是保障,对家庭的责任,让人感觉安心很多。
对此,儿子文勤也非常认同。“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生病和意外的压力都很大,而保险主要是转嫁风险的。”文勤认为,保障未来生活不因为生病、意外而受到太大影响,这才是一般家庭最好的理财。
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的“90后”
老文越来越认识到,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时,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文勤,也在尝试多种多样的理财方式。
大学毕业后就在珠三角打拼的他,很早就接触到了信用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对于刚毕业的文勤和他的同龄人来说,这样未尝不可。身上根本存不住钱的他们,很快就会步入婚姻,面临买房买车这些大额消费,怎么办?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按揭消费。文勤也自己按揭了一套婚房。
除了经常使用信用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外,文勤还从互联网上学到了不少理财理念。他将不多的收入分作了几份,一份做生活支出,一份用作储蓄,用于应急。另外,还分别用于理财产品投资和保险支出。因此,除了用于生活开支及储蓄外,他还尝试在余额宝、中国银行等平台投资理财。“每次投个几万,虽然收益不多,但相比存在银行还是要高一些。”文勤说。
而同时,他还是忠实的A股股民。自2015年步入股市后,小散户文勤一直都有资金留在股市中,“投的钱不多,也没赚过钱,但我坚信会有收获。”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一座城市的性格,和居住在此的人的脾性紧密相连。
生活在这座幸福指数颇高的宜居小城,株洲人已经习惯了缓慢闲适的生活。工业基因的浸润,也锻造了株洲人乐观闲适的好脾性。
时间回到2007年,在株洲工作近十年的老谭,以2000元的“高价”在河西庐山恋购买了一套三居室。“楼市已经‘疯’了。”当时有人评价。
那时,大多数株洲人都没有想到,就在几年后,人们会为了买一套每平方米近万元的房子而挤破了头。
从此,楼市成为街头巷尾人们说不尽的话题。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1998年,楼市进入新纪元。是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明确提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之下,株洲延续了数十年的福利分房制度日益式微,住房商品化走进人们的视野。中房、湘银、华晨等一批本土开发商也开始了自己的巨鳄征程。
也是在这时,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老张,在河西滨江一村贷款买下一套150平方米的商品房。
彼时的河西,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湘江二桥尚未开通,人们进出两岸,只有株洲大桥一条通道。老张看准河西未来发展规划,当单位组织职工在河西“团购”住房时,他果断出手。
当时大多数人还习惯“看菜吃饭”,“背债买房”的理念尚未被大多数人接受。在银行工作的老张,比一般人更早接触“按揭贷款购房”的理念。在每月工资只有千余元的年代,他从银行借款10万元,每月还款1000元,成为株洲最早的一批“房奴”。
之后发生的一切证明,老张当初的决定非常明智。
有人说:“房价应该到顶了吧”
这一把楼市热,一直烧到了2007年。一批中小房企瞄准机遇,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在城中,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看着逼近2000元/平方米的房价,不断有人预测:“房价已经到顶了,马上就要跌了。”
怀化人周志远就是其中之一。1998年,大学毕业的周志远来到株洲,在一所学校任职。6年后,他跳槽进入媒体圈,并向相爱多年的女友求婚。买房事宜随之提上议程。
彼时的房价尚在千元徘徊,一套房子总价不过10余万元。在现在看来“白菜价”的房子,在当时的周志远心中却是“天价”。
“买还是不买?”这个问题萦绕周志远心头。看着存折上微薄的数字,最终他选择了观望:“房价现在这么高,还是再等等吧。”
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据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全市商品住宅均价达1598元/平方米,同比增长31.31%。等周志远回过神来,他之前看中的楼盘,房价已从1300元/平方米涨至1800元/平方米。
“不能再等了。”
那年春节刚过,周志远就揣着从亲朋好友处借来的5万元,走进了河西一营销中心。
争相成为“房奴”的人们
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博弈下,株洲楼市在跌跌撞撞中一路成长。
2015年,国家“去库存”“货币宽松”以及“棚改货币化补偿”等系列思路,旨在消化商品房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一度冷清的楼市被重新开启一扇大门。去年在株洲置业的罗甜甜,便是这一轮热潮的亲历者。“开发商将就开盘地点定在一个酒店的大厅,当时我和老公一起去的,300套房源,有500人排队,现场黑压压全是人。”
轮到罗甜甜的排号时,她被人群挤进选房区。站在一旁的置业顾问一直催,“赶紧选,3分钟内没选好就算放弃了。”
“其实我当时想要的户型已经选完了,其他户型又没仔细研究。但是等了这么久,不买又不甘心。”慌乱之中,罗甜甜随意选了个楼层房间,将号码牌交到置业顾问手中。
“总算完成一件大事。”走出酒店,罗甜甜脚步轻松,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发文,“正式成为房奴一枚,以后工作要更努力了。”
角逐全民买房时代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40年,也是居民资产飞速增加的40年。这40年中,居民理财观念和方式从无到有,深深地影响到每一个家庭。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储蓄为王”时代,到2000年后的“地产时代”,再到股票、信托、基金、银行理财、保险等轮番登场,居民财富配置日趋多元化、全球化。而那些曾经闪现在居民脑海中关于投资理财的碎片记忆,也斑驳记载着家庭财富变动的历史。
株洲日报记者
赵云超
千股跌停!国庆黄金周后两天,A股再遇“黑色星期四”,沪指跌逾5%,报收2583.46点,较今年最高点3587.03下跌逾千点,跌幅近28%。
盘中绿海茫茫,股民忧伤迷茫。
老洪却是波澜不惊。这倒不是因为已“知天命”,世事洞明,而是3年前的那场股市“熔断”,让他彻底断了念想,此后便作壁上观,股海波涛起伏,便如天上云卷云舒。
老洪股龄逾20载。工作按部就班,生活衣食无忧。经年累月,有了几个闲钱。银行利息,跑不过通胀;炒房投资,实杯水车薪。眼见得身边狐朋狗友,先后投身“入股”,
“身价”上涨,
“身家”脱胎,遂以为自己也是“浪里白头”,一个猛子扎了下去,管他水深水浅,缘有缘无。
那是2007年5月。老洪记得,当时心急火燎地跑了两趟,在神农公园门口的国泰君安证券营业部办好了开户手续,还没弄清A股B股、市净率市盈率的概念,便迫不及待地成了安阳钢铁的股东。牛刀小试,只买两手。两天后,“钢铁”老不见淬红,“股东”心内焦灼,请教摩托抽象奥拓的高手,付了点手续费休兵,换了战场。
老洪的生活节奏就此打乱。上班第一件事,是关门与同事悄悄交换“内部消息”,眉飞色舞推荐“金股”;打开电脑,偷偷浏览上市公司信息,沙里淘金。以前雷打不动的午休,变成了伏案盯盘,心情随着指数起起落落。
10多天过去,老洪成为十多个上市公司的股东,也曾欢呼雀跃,更有捶胸顿足。倦怠了精神,零碎了睡眠,熬花了双眼,但个人账户,大都“绿肥红瘦”。但老洪仍乐此不疲,以为天道酬勤,个人财富自由会翩然而至。
这一年,A股攀升至6124点的历史高位。央行进入紧缩周期,破天荒加息6次、上调准备金10次,但大部分像老洪这样的散户,并未看到正飞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530”股灾不期而至,指数水银泻地,其中上证指数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里最大跌幅达到21.49%。
账户财富缩水三成。老洪挨了当头一棒,愁云惨雾,但“心还在,梦还在”,在接下来六七年的惨淡熊市,老洪一路追涨杀跌,几番进进出出,贡献了印花税,扩大了亏损额。
这期间,老洪也有咸鱼翻身的机会。听闻佛塑股份将要重组,老洪便以5块多的股价,买入两万股。但该股总是涨一天,跌两天,后来大市萧条,更是阴跌不已。跌破4元时,他受不了这份煎熬,一刀割了,只留下一手“作为纪念”。但待这股票跌到3元以下时,他决定金盆洗手,清空了账户。不料后来该股重组成功,并更名佛塑科技,至2010年11月,攀高至19元多。
老洪没有见到彩虹,虽然惋惜,却也换来了几年的安稳觉。想起一个开超市的朋友,每日因炒股无心生意,被几十只股票折腾得终日神情恹恹,还贡献了六十多万元,并闹得夫妻矛盾重重,倒还有几分庆幸。
这些年,老洪也总算相信股市的“二八定律”。只有对投资心存敬畏之心,充分了解股票是高风险投资,清晰定义自己的收益风险偏好,才更有胜算穿越周期获得稳健的收益。
2015年股市的疯涨让一众股民疯狂,通过配资、两融等融资手法以杠杆资金入市。老洪听说一个个股市致富神话后,没有耐住寂寞,打开尘封的账号,筹资10万,不加杠杆,一度也曾账面浮盈40%。7月股灾,几个跌停下来,将他扭亏为盈的梦想化为泡影。他找个机会,溜之大吉。账户显示,他尚有盈利7000余元。
老洪至此真的心灰意冷。他卸下了电脑和手机中的炒股软件,删掉了所有与股票有关的收藏的网站,跟股市来一次彻底的告别。
股票不在手上,股市却还在心里。老洪注意到10月14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投资者座谈会的看法。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A股从2015年的5178点,到10月19日的2500多点,随着监管严惩坐庄和内幕交易、打击黑嘴、规范上市公司信披、严卡忽悠式重组等一系列整顿资本市场举措的密集出台,A股市场的投机属性也在逐步淡化。也许,“春天已经不远了”。
老洪说,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相关链接
牛熊轮回
1984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像上市,1990年至1991年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如果以后者为起始点,A股至今已经走过近三十年。期间历经十一轮牛熊转换,上证A股从96点攀升至现在的2600点左右。第一次牛市从1990年底的96.05点上涨至1992年5月份的1429点,在随后半年的熊市中,跌回386点。在1992年至1997年间,在几百点的熊市和上千点的牛市之间反复震荡。
1999年,A股迎来波澜壮阔
“5·19”行情。这也是A股历史上的第一次所有个股普涨的牛市行情。而随后A股的两次普涨大牛行情分别在2007年和2015年出现,几乎每隔八年才有一个为期不到一年的牛市。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有一句话这样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近年来,股票、信托、基金、保险、P2P等投资理财方式逐渐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有人通过这些理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财富的保值增值,也无意间踩到了大大小小曝出风险的“坑”。
如何在投资理财中寻找适合自己风险偏好的产品,如何躲“坑”避风险,市民还要注意前车之鉴。
无知跟风,逐“金”被套
2014年以前,时年38岁的李江生活惬意:在一家科技型企业任中层主管,月薪近万元,老家拆迁获得的丰厚拆迁补偿款,让他的三口之家有足够的资本安稳度日。
不甘心把钱放在银行吃低息,工作之余的他,常常向身边的同事、朋友取经,找寻合适的理财产品。
就在这一年的8月,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接触到了泛亚公司一款名为“日金宝”的活期理财产品:超过13%的年化收益率,保本保息且资金随进随出,还有地方政府背书所带来的安全性保证,让他觉得“不投可能吃亏”。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江跟风投了5万元,确定每天都有相应利息,且资金可以随进随出后,他将投资额追加到了40万元。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稀有金属交易所,很快陷入了兑付危机。
“2015年4月份,听到了有投资者资金无法取回的风声,但我和朋友的账户一切正常。”李江说:“有一些担心,但看到那么高的收益,没舍得退出来。”
3个月后,李江和他的朋友们,想退也退不出了——他们存放在账户内的资金遭到了“冻结”。
随之而来的,是泛亚的经营模式被曝出庞氏骗局、不规范经营、挪用资金等系列问题。
这个时候,李江才明白自己“掉进坑里”了。
2015年12月下旬,泛亚公司因为在经营活动中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据调查,“泛亚事件”累计涉案金额430亿元,包括李江在内的22万投资者,至今对这些资金追讨无门。
“你贪别人的利息,但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李江说:“无知、跟风和贪婪,结局有可能就是血本无归。”
险中求财,“钱宝”捅穿“钱袋子”
与李江的无知跟风“掉坑”不同,在市内某媒体单位工作的陈枫,被P2P网贷平台钱宝网捅穿“钱袋子”,完全是因为自己险中求财的赌徒心理。
2014年底,陈枫因朋友介绍,了解到了高额理财平台钱宝网。出于职业敏感,他对于该平台上“签到”“做任务”“发广告”即能获得超过20%年化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持有高度怀疑和戒备。
“我甚至跟我朋友说过,那就是传销。”但看到朋友赚钱,平台又一直没出事,一番挣扎后他选择了“搏一把”。
从5000元到压上全部存款30万元,陈枫只用了不到1年半的时间,事后回想,他直言“不可思议”。
“每天只要刷刷手机,高额利息就能进账,时不时还能参加钱宝组织的活动,感觉不能再好了。”陈枫介绍,通过“钱宝”组织的活动,他不仅见到了创始人张小雷本人,还得到了很多“钱宝”所运作项目的“内部信息”。
“感觉他们运作的都是优质资产和项目,之前的怀疑和戒备就都消除了,还成了一名‘雷粉’,很可笑。”陈枫介绍,直到2017年12月27日,钱宝网因张小雷投案自首被关停后,他还曾一度相信“雷哥不会有事,平台过段时间又能恢复”的谎言。
贪婪、侥幸,这是陈枫总结自己“踩坑”原因的关键词。
那么,市民理财时如何防“踩坑”,避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说过的一番话可供参考: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收益率超过6%的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还有一句话这样说:不要为了金子而靠近悬崖。
理财这些年,踩过哪些坑
散户百味
制图/王玺
2018-10-22
00:00:00:0从“70后”到“90后”
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144928202居民投资
理财记忆/enpproperty-->2018-10-22
00:00:00:0从“70后”到“90后”
一个家庭的理财启蒙14492820c1449282.html2居民投资
理财记忆/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