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书写了空前的辉煌,这与享誉千年的岳麓书院是密不可分的!
创建于北宋的岳麓书院,曾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曾是湖南的最高学府。在历经南宋的鼎盛,宋末的兴衰,元明的重建恢复到清代以后的再兴与繁荣,岳麓书院能历千年而不衰并有如此成就,与那些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对教育事业无比热爱,有文化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的历任山长们有莫大的关系!
山长是一个尊称,有“山中长老”的之意,大多是品学兼优,德高望重的学者。当年的山长,也称为“馆师”,就是现在所说的院长。宋朝以后,各地书院大多沿用山长之名。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之后,书院改称学校,山长的称呼才最终废止。
历史上,山长作为岳麓书院掌教之人,不仅是一个书院教学行政的主持者,还有权参劾约束岳麓寺庙住持僧众及附近居民,真可谓一山之长!
关于岳麓书院山长们的具体情况,史料记载并不详细。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详细的考证。综合各家对岳麓书院历史演变中山长们情况的梳理,目前历代山长有史可考者共有58人。从人数上看,以湖南本地人居多,来自今天株洲地区的有8人,他们分别是醴陵的吴猎、黎贵臣,攸县的陈论、刘自廷、蔡上宽,茶陵的刘琪、周焘,以及株洲城区的罗典。
吴猎(1142-1213),字德天,号畏斋,醴陵人。登进士第。在求学岳麓书院期间,成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也是湖湘学派的领军人物和集大成者张栻的学生。吴猎不仅有文才,讨伐金兵亦多有战功。《宋史·吴猎传》称其为“一时之英才”。
宋淳熙十五年(1188),吴猎任书院堂长,对协助州教授顾杞兼山长办好岳麓书院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新修岳麓书院志》把他放在《山长列传》中的第二名。
黎贵臣(生卒年月不详),字昭文,拔贡生,醴陵人。南宋绍熙五年(1194),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任湖南安抚使,第二次来到潭州(长沙),专聘黎贵臣为岳麓书院“讲学执事”。朱熹聘黎为岳麓书院掌教,是寄望于他能继承张栻的事业,革除当时书院“讲论废息,士风不振”的流弊。可见黎的才能非一般贡士所能比。黎不负所托,在他掌教期间,成为朱熹重振岳麓书院的鼎盛时期。由于黎实际负山长之责,故《岳麓志》将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陈论(生卒年月不详),字思鲁,攸县人。明正德四年(1509)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是明代最有作为的岳麓书院山长之一。陈论掌教岳麓书院期间,有两大开创性贡献:第一,创辟射圃。“射圃”是学习骑射的场所,相当于有了射击场和军事体育课程。陈论主张学子文可载道,武可安邦。第二,编纂《正德岳麓书院志》,成为后人研究岳麓书院及湖湘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据考证陈论至少担任了6年以上的山长职务,甚至时间还更长一些。
刘自廷(生卒年月不详),
字嵋若,攸县人。以奇才工诗名于时。顺治九年(1652)成为清代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曾纂修康熙《长沙府志》、《攸县志》,其名望之重可见一斑。
刘自廷之后,先后还有蔡上宽(攸县人),康熙初聘为山长。刘琪,字竹偶,茶陵人,曾任浙江钱塘知县,康熙中期任山长。周焘,字迪循,茶陵人,进士,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任山长。他们都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为岳麓书院的文脉延续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朝乾隆到嘉庆之间,影响最大的岳麓书院山长非罗典莫属!罗典(1719-1808),字徽五,号慎斋,进士,株洲人。曾官至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六十三岁开始担负岳麓书院山长职务,一连五任共二十七年,年九十寿终于院长任上,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罗典因学问广博,品行兼优,掌教书院多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改造建设了岳麓书院而倍受清廷的嘉奖,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那湖湘学派的生成,那湖湘文化的璀璨,我们株洲人,没有缺位!
2018-06-29
00:00:00:0143583802岳麓书院的那些
株洲山长们/enpproperty-->2018-06-29
00:00:00:014358380c1435838.html2岳麓书院的那些
株洲山长们/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