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梅
通讯员/武志伟
谭望
A
推进“扶贫济困、对口救助”
解决弱势群体上学的问题
【场景】一个也不能少
家住醴陵市浦口镇茅坪村8岁的小威,是个特殊的孩子。
因先天性智力原因,8岁的小威不善交流,学习差距明显。但班主任朱云说,“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只不过有点特殊罢了。”老师“一对一”帮扶,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课后辅导,帮助他融入集体,现在小威已能基本自理和独立完成简单作业。
针对贫困家庭子女、“三类”儿童特殊群体,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株洲市建立了“全覆盖、不留盲区”的公平教育机制。全面落实国家政策性资助政策,构筑贫困学生全覆盖资助政策体系,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学生全面纳入资助范围。
【数据】
·近三年,全市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6.9万人,发放资助金2.31亿元。
·自2014年以来,坚持开展金秋助学活动,累计筹集助学善款7000余万元,共帮助3.6万名困难学子圆梦大学。
·开展教育“阳光雨露”行动,主要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未成年子女开展结对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失学,上好学。教育系统的18支志愿队与贫困村,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2017年“滋蕙、励耕、润雨”3个教育资助项目,对955名学生、193名教师、50位幼师提供资助,共434万元。
·实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小学、初中无差别政策,城区中小学校共接收64503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
·开展送教上门,进一步提高了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率先在全省建设了14个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投资1.35亿元的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已投入使用。
B
推行“城乡一体、强弱联盟”
解决城乡整体办学水平不均衡的问题
【课堂】城乡教育沟通零距离
“孩子们,《爱的教育》这本书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故事?……”这是泰山小学刘妍老师执教的读书交流课,而此时此刻远在偏僻乡村的结盟学校的老师们也都在本校电脑前静静观摩同步直播,学校结盟发展,城乡差距缩小了。
城乡结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单向帮扶,结盟的学校都力求保持各校原有优势,并通过城乡合力、互补互助打造出各校特色,提升学校品位。比如天台小学以其书香特色和科技创新成果在全市首屈一指,三门中心小学师资老龄化但积淀深厚,教学质量在全市农村学校名列前茅……两校结盟后,迅速实现了资源互补,又发展了各自的原有优势,合力打造了多学科优势,共同提升了教学质量。
【举措】建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保证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的核心,结对帮扶、集团办学、特色发展让城乡教育质量比翼齐飞。
结对帮扶长效化。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整体提升办学水平,我市开展“百校结对帮扶”,推动结盟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活动、教研活动、队伍调配、教师培训”五大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全市有6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参与进来,形成了233对结盟学校,各县市区形成了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集团办学制度化。201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各区县与学校深化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城乡一体化办学、学区制管理、教育联盟、校际联盟等改革试点工作,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建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2017年出台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细则,开展了初高中集团办学,形成了7对初高中盟校,捆绑考核。
学校发展特色化。形成“一校一品”,
“提供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始终是株洲教育追求的目标。株洲市教育局出台了《株洲市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举办一年一度的特色发展论坛。设立特色学校发展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校特色创建的硬件装备建设、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奖励等;坚持分类评价,分为教学质量类、管理类、学科类、活动类等等,目前全市有30多所特色学校,切实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学校的特色发展。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涉及千家万户。
根据统计,目前城市五区(含云龙示范区)有幼儿园367所,小学93所,初中33所,高中阶段学校15所。
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择校热、幼儿园学位紧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等,其背后与教育资源的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因素有关。现代化的城市教育一方面要在入学机会、资源配置、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到教育公平,高质量、高水平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教育条件、教育信息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评价方面不断创新,予以保障。
近年来,市教育局着力扶贫济困、对口救助;城乡一体、强弱联盟;课程改革、质量评价;消除大班额;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入学新规等系列举措,大力发展教育,终极目标直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C
【创新】
探索中小学校“绿色评价”模式
自201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检测协同创新中心、株洲市教育局、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联合成立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株洲市实验基地,依托基地开展株洲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共同探索株洲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模式。
“绿色”测评内容涵盖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诸多方面,至今已经对株洲市小学四年级、初中八年级累计开展了两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积累了一大批能够刻画株洲市整体教育质量状况、反映株洲市义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对现实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指导意义的测评数据。
据悉,株洲将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制度,以扭转单纯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
【实施】
加强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区域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义务教育课程基地,完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深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整合,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现课程在内容、功能、课时方面的融合互通。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研讨活动。建成150个课改基地校、55个省市课改样板校、5个市级课改推广中心;成立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合作联盟,成员学校实行轮值主席制,定期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经验交流。
区域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施《中小学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全过程。开展全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研发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具,组织专家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维度进行测评。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发现和诊断教育教学问题的方法、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和制定教育政策制度的依据。建立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反馈制度,各县市区设立专门的数据测试管理员,及时掌握和登记各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信息。全面推广“体艺2﹢1”项目,确保每个学生参与2项体育活动,具备1项艺术特长。
消除大班额立下“军令状”:今年消除超大班额,2020年消除大班额
D
【场景】我市召开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推进会
6月21日,我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推进会在市政府召开,提出总体目标:2018
年全部消除超大班额,2020年全部消除大班额。
截至2017
年底,我市有义务教育班级9257个,大班额(56人以上)学校180所,大班额1451个,大班额率为15.67%;超大班额(66人以上)学校41所,超大班额308个,超大班额率为3.33%。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县城区。
为做好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我市出台了《株洲市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并提出总体目标。
【目标】2020年:全市全部消除大班额
2018年:全市消除超大班额;对各县市区,大班额比例在5%以内的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在5%~10%的降低至4%以内,大班额比例在10%-20%的降低至8%以内,大班额比例在20%以上的降低至15%以内。
2019年:对各县市区,大班额比例在4%以内的全部消除,大班额比例在4%~8%的降低至2%以内,大班额比例在
8%~15%的降低至4%以内。
2020年:全市全部消除大班额。
2020年以后,巩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成果,逐步实现标准班额,即小学45人/班,初中50人/班。
相关新闻
引进高端人才子女入学有新规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通讯员/武志伟
谭望
株洲日报讯
今年3月,市教育局出台《株洲市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读实施办法(试行)》。
根据新规,经认定的A、B、C类高层次人才,其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幼儿园,根据人才意愿安排就读。经认定的紧缺急需、贡献突出的D、E类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人才意愿和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免试”的原则,统筹安排,由所在县市
区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落实。
报考普通高中的,经认定的A、B、C类人才子女根据家长意愿,优先安排入读。认定的D、E类人才子女纳入招生优惠对象,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普通高中转学,按照学籍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据悉,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一些高层次人才错过去年认定的,可以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按照要求申请认定,出具关于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的证明。被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按照以上办法实施。
2018-06-29
00:00:00:0推动“课程改革、质量评价”,解决城乡教育内涵发展的问题143583402致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推全市发展环境优化/enpproperty-->2018-06-29
00:00:00:0推动“课程改革、质量评价”,解决城乡教育内涵发展的问题14358340c1435834.html2致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促推全市发展环境优化/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