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73年如白驹过隙,健在的抗日战士已成耄耋老人。
有关方面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健在的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有90人左右。健在的老兵,平均年龄达到93岁。其中,株洲县刘杨佑老人,年龄最大,103岁;天元区三门镇的谭必安,年龄最小,88岁。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部分健在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抗战故事。他们的记忆深处,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征战沙场的岁月依然如昨。
老兵故事
张庆功:
数次擦肩死神,拼刺刀刺死3名日军
写回忆录、上学校给学生讲抗战故事……搬到天元区嵩山路街道大湖塘社区居住3年来,张庆功仍没有闲着。
8月14日,记者见到张庆功时,张庆功正和老伴在客厅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茶几上放着报纸和几份手写的资料。得知记者来意,健谈的张庆功打开了话匣子。
张庆功现年92岁,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人。1985年在市模具厂离休。
1941年冬,春节临近时,日军来到张庆功所居住的村庄扫荡。张庆功的6位亲人被日军杀害。当时,张庆功跟着民兵上山打游击,躲过一劫。
1942年3月,张庆功安置好3个弟弟妹妹后参加了八路军,时年16岁。
参加八路军后,张庆功作战格外勇敢,曾多次伏击鬼子运输队,曾与鬼子面对面拼刺刀,亲手刺死过3个日本兵。
在1944年的一场战斗中,张庆功和8名战士被30多名日军包围。他们边战边退躲进两眼窑洞。日军集中小钢炮、手榴弹向窑洞攻击。正当战士们准备拉响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时,八路军增援部队赶到。张庆功再一次死里逃生。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在山西省同蒲铁路、北晋铁路一带,仍然有日军据点负隅顽抗。1945年8月下旬,张庆功所在的团奉命收复日寇盘踞的霍县老张弯镇。
驻守在老张弯的日伪军大约有250人,营区与碉堡、战壕通连一起,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到了拂晓,营区里冲出来100多名日伪军。
“当时,我们只有25人,采取边打边退的战术,把敌人引诱到土山包下面,利用地形牵制敌人,另一小队战士在日寇老巢放火。”经过2个多小时,来来回回拼杀,近百名伪军缴械投降,其余日寇全部被歼灭。
1959年,张庆功从部队转业来到株洲。
邹和钦:
两次入缅作战,爬过野人山
1942年到1944年,为保卫中国唯一的对外联系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先后两次派出近30万部队进入缅甸与日寇作战,在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后,全歼缅甸日军。
时光飞逝,96岁邹和钦说起过野人山等场景,仍历历在目。
1938年,16岁的邹和钦辍学从军,加入当时中国军队中唯一的机械化部队,成为一名汽车兵,随部队驻扎在衡阳。
他参加的第一场战役,是在广西的昆仑关战役。在传统春节的晚上,战士们在准备吃晚饭时遭到日军偷袭。战士们迅速突围,但不少战友在突围中倒下。
昆仑关战役后,邹和钦随部队转战贵州、云南。1941年底,部队接到出兵缅甸的命令。
1942年初,邹和钦随部队开赴缅甸。邹和钦的工作是给营长开车。
1942年4月,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被围英军7000人及记者、传教士500余人,中国军人赢得了英美军队士兵的钦佩。
但1942年5月,由于英军擅自撤退,中国远征军腹背受敌,被迫撤入野人山。将士们进入野人山后,病的病,死的死,最后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活着走出野人山。
邹和钦回忆,很多战友倒在他身旁,他无能为力,看着蚂蚁、蚂蝗爬上战友的身体。
走出野人山后,邹和钦所在部队转移到了印度的兰姆伽进行整训。
1943年,邹和钦所在部队反攻缅甸。邹和钦负责给部队将领开车。有一次,邹和钦驾驶美式吉普车载着指挥官和参谋上前线查看地形时,遭遇炮弹袭击。邹和钦迅速调转车头,避免了翻车。事后,邹和钦得到嘉奖。
1945年3月,邹和钦随部队回到国内,驻扎广西,直到抗战胜利。
退伍后,邹和钦在株洲当上了一名汽车司机。
谭春林、周维凡:
战场失散,战友再相见竟是69年后
人生总是充满惊喜,在一群陌生志愿者的造访下,两位抗战老兵得知当年已经“牺牲”的战友居然还活着。只是岁月不饶人,当年的年轻小伙已是耄耋老人。
谭春林今年89岁,家住攸县新市镇新虎塘村。
周维凡今年93岁,家住攸县桃水镇竹泉村。
两人同时入伍,同在一个部队服役,但在战场失散后却经历跨度达69年的重逢。
谭春林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14岁时被抓壮丁,与周维凡一起编入了同一支部队。
1943年初,谭春林、周维凡所在的部队在福建白沙、泉州一带抗日。同年6月,两人参加了攻打福州的战斗,击退日军,收复福州。部队后返回漳州、泉州一带抗日。
1944年,在一次战斗中,谭春林所在队伍被日军打散,和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与周维凡也失去了联系。
谭春林在溃退途中,与其他部队相遇,继续参加抗日。
抗战胜利后,谭春林回到攸县老家务农。
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协会株洲分会(以下简称老兵之家)攸县站负责人黄湘娟介绍,2013年,志愿者在走访抗战老兵时,谭春林和周维凡互相提起过对方,但都认为对方在抗战时已经牺牲。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7年8月3日,谭春林和周维凡重逢。这是时隔69年后,两位战友首次见面。
黄湘娟称,目前志愿者们经常开展活动,让谭春林、周维凡有了更多相聚的机会。
龚俊德:
在日军占领区造手榴弹
“你要大点声,请不要说快了。”8月14日,记者在芦淞区董家塅街道中心社区见到龚俊德时,龚俊德微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耳朵。
龚俊德今年93岁,江苏南通海门人,1950年来到株洲的兵工厂。
1943年,日伪军在南通疯狂推行“清乡”运动,时年18岁的龚俊德参加新四军,成为一名抗日战士,进入新四军的兵工厂为部队造手榴弹。
“在上海时当学徒,学铸造。”龚俊德回忆,他父亲在上海做过小买卖,当过人力车夫。1942年冬,父子俩从上海回到海门老家。龚俊德的7位亲人当时在新四军兵工厂工作,于是介绍龚俊德加入新四军。
兵工厂有时设在居民家的大院内,有时设在寺庙,有时搬到大海边,有时距离日军据点只有上十公里。
“我们刚转移,紧接着就有日本兵前来搜查。”龚俊德回忆,当时海门被日军占领,经常进行扫荡,当地老百姓常给新四军报信。兵工厂生产设备简陋,能用独轮车直接推走。
龚俊德所在的兵工厂分为两个小组,一组负责造手榴弹弹壳,一组负责装填弹药。两个小组不在一起生产,龚俊德负责造弹壳,所在小组有七八个人。
“燃料和材料都来之不易。”龚俊德称,生产弹壳需要生铁,老百姓就把废铜烂铁,甚至把好端端的铁锅砸坏送给兵工厂。把生铁化成铁水,需要使用焦炭,而焦炭紧缺,有地下组织冒着危险从日军据点找来焦炭,供兵工厂使用。
“人手不够,很多老百姓自发帮忙拉风箱。”龚俊德在回忆时多次提到当时冒着危险帮助新四军的老百姓。在造手榴弹弹壳的过程中,有道“凿芯”的工序,“凿芯”所需的砂子匮乏,战士们就去湖里挖湖砂,掺和着使用,但是湖砂含土量高,要掺些面粉。老乡们知道后,竟宁愿挨饿,也要将粮食送到兵工厂。
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造手榴弹,龚俊德和战友一直坚持到了抗战胜利。
关爱老兵
文伟平为黎模达制作的雕塑。
文伟平
供图
退休记者为远征军出书
文伟平,株洲日报社退休记者,现为老兵之家名誉会长。
文伟平的曾祖父文俊鹏曾是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无线电台的电报员,曾随孙立人将军左右,入缅作战,征战沙场。
解放战争时期,文俊鹏随部队起义投诚。
1992年,当时年过七旬的文俊鹏来到株洲,将一份5万字的手稿交给文伟平,对其讲述了有关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并表达自己的心愿:“要让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了解中国驻印军和孙立人将军。”
为实现老人心愿,文伟平根据老人回忆和参考相关资料,于1992年下半年,开始编写《丛林之狐——中国驻印军作战纪实》一书。
2000年,《丛林之狐——中国驻印军作战纪实》一书出版发行。但令文伟平感到遗憾的是,文俊鹏已于1998年去世。
2008年,文伟平想寻找新38师副师长齐学启的后人,于是在湖南老兵之家、北京互助抗日老兵等网络论坛上发帖求助。通过这些民间组织,文伟平了解到,志愿者在株洲发现了几位抗战老兵。
于是,文伟平决定在株洲创立一个“老兵之家”,给这些老兵一些迟到的关爱。在无人赞助的情况下,文伟平曾自掏腰包,购买礼物看望抗战老兵,并呼吁社会捐款。
目前,文伟平通过3D打印技术为抗战老兵黎模达制作了一尊塑像。文伟平表示,想为健在的每位抗战老兵制作一座3D打印雕像,送给他们,并为抗战老兵们制作一尊雕塑群。
志愿者将老兵送上天安门前检阅车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以下简称纪念大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在抗战老兵乘坐的检阅车上,有一名来自株洲的抗战老兵。他叫张茂宜,当年86岁,是全省参加纪念大会的13名抗战老兵之一。
老兵之家会长易伟仁介绍,湖湘文化志愿者协会和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于2005年开始在株洲寻找抗战老兵。通过多方核实,将老兵信息反馈给株洲民革。
“老兵们岁数都比较大,怕身体扛不住,张老是老兵中年纪偏小的一位。”2015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前夕,老兵之家将志愿者于2013年在云龙示范区云田镇找到的张茂宜推荐到北京参加纪念大会。
“寻找老兵的行动一直没有停止。”易伟仁介绍,被找到的抗战老兵中不乏女兵。根据香客提供的线索,志愿者于2014年在芦淞区白关镇金轮寺找到了怀辉师太陈益辉。经查证,陈益辉曾参加衡阳保卫战,是一名女军医。2017年5月,陈益辉逝世,享年101岁。
目前,老兵之家寻找老兵活动已经开展13年,累计找到抗战老兵110余人。最近的一位抗战老兵,是于2017年12月份被找到,名叫李章浦,家住株洲县龙船镇,现年93岁。
易伟仁表示,志愿者们正在与时间赛跑,寻找抗战老兵的行动仍在继续,同时希望广大市民能提供老兵线索。
相关链接
侵华日军在株洲的暴行
1937年10月,日机首次空袭株洲
●1937年10月8日,日机6架,首次空袭株洲。群众见飞机临空,不知是敌机,纷纷外出观望。当时,田心机车修理工厂正在建厂,敌机在该处投弹5枚,死伤平民及普工18人。在董家塅上空投弹3枚,死兵士2人。
1938年—1942年,日机轰炸株洲近千次
●1938年8月31日,日机18架,在南北站投炸弹及燃烧弹100余枚,死30余人,伤40余人,毁民房100余栋,民船8只。据工商界座谈会回忆,当时正有一列军车运新兵停在车北站,炸弹击中军车,死壮丁200余人。
●1938年10月16日,日机四批38架,轮回轰炸10次。10月19日,106架,轮番轰炸6次。
●1939年2月5日,日机6架炸姚家坝,投弹8枚,死6人。车站长及其妻女俱亡。伤10余人。
●1940年11月29日,日机6架,空袭株洲,投弹毁房数栋,死伤10余人。
●1941年10月10日,日机9架轰炸株洲。
●1942年11月27日,日机8架炸株洲,死伤10余人。
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初,日军从湘东由北向南进犯,一路进攻长沙,另一路直袭株洲,烧杀抢掠。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6月,株洲沦陷。
株洲日报记者
刘平
▼抗战老兵张茂宜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
易伟仁
供图
▶原远征军战士邹和钦。
易伟仁
供图
▶原新四军战士龚俊德。
刘平
摄
▶原八路军战士张庆功。
刘平
摄
◀攸县抗战老兵谭春林(左)、蔡雄奇(中)、周维凡(右)。
黄湘娟
供图
2018-08-15
00:00:00:0144147102不忘峥嵘岁月
致敬抗战老兵/enpproperty-->2018-08-15
00:00:00:014414710c1441471.html2不忘峥嵘岁月
致敬抗战老兵/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