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四库全书》里的茶陵元素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段立新

挎竹制作工艺(作者供图)

《挎竹舞》表演(资料图)

民俗文化

挎竹声声响山间

刘湘林

《书传会选》明赵府味经堂刻本

《所安遗集》清光绪刻本

刘三吾像

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二月底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四月之间,在乾隆皇帝主持下,清政府组织了一支由360多个编纂人员、3800多个誊录人员组成的机构,编纂成了我国现存最大的综合性丛书《四库全书》。

该丛书按照汉代以来确立并为历代沿用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方法编纂,基本上辑录了从先秦时期到乾隆之前中国历代作者著述的主要著作。此外,还有朝鲜、越南、日本、印度以及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等域外作家、学者、专家的一些书籍。内容则涉及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及三教九流众多流派,涵盖了文化、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术及理、工、农、医等各个学术、学科领域。以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为例,其中收辑了3461种书,细分为79337卷,装订成36304余册,总字数将近7亿,堪称我国历代著述史上的一部皇皇巨著。

自宋代以来,茶陵一直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宋、元、明、清几代茶陵先贤在读书学习之余,热衷于研究学问与文学创作。他们尽一生心血著书立说,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学术、文学著作,这些著作中的一部分也辑录、辑存到了《四库全书》中,与《四库全书》一道流传于世。

八位茶陵籍学人的著作辑录在《四库全书》中

攸县东部山区,含今之鸾山、黄丰桥镇全境及莲塘坳、酒埠江镇部分地域,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山地面积达860平方公里。这里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山脉绵延,森林茂密。

我的老家就在鸾山镇。鸾山四周高山相连如直插天际的城墙,大垅中又踞一山,雄姿挺拔,如鸾起舞,鸾山也因之得名;而靠近江西莲花的漕泊,与鸾山合并一体,更是重峦叠嶂,群峰耸立。山区有山区的特色,家乡有家乡的记忆,于我而言,最难忘的便是山间挎竹的声响了。

自宋迄明,共有八位茶陵籍学人的著作辑录在《四库全书》之中,他们分别是:

今腰潞镇东山村的陈仁子有两部著作辑录在集部:诗文集《牧莱脞语》十三卷二稿八卷辑录在别集类,文选集《文选补遗》十卷辑录在总集类;

今火田镇浦江的陈泰有诗文集《所安遗集》一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

今高陇镇龙集的李祁有诗文集《云阳集》十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

今腰潞镇石坡村的刘三吾的学术著作《书传会选》六卷辑录在经部书类,诗文集《坦斋文集》两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

今高陇镇龙集的李东阳是著作大家,他的诗文集《怀麓堂集》一百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怀麓堂诗话》一卷辑录在集部诗文评类,历史著作《燕对录》一卷、《东祀录》一卷、《新旧唐书杂论》一卷依次辑存、辑录在史部杂史类、史部传纪类、史评类,而他主编的诗集《联句录》五卷则辑录在集部总集类;

今高陇镇龙集人李兆先是李东阳的儿子,他的诗文集《李征伯存稿》十三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

今秩堂镇毘塘村人张治有诗文集《龙湖文集》十五卷辑录在集部别集类,学术著作《明会典》一百八十卷辑录在史部政书类;

今秩堂镇毘塘村人谭希思的学术著作《明大政纂要》六十卷辑存在史部编年类,另一部学术著作《四川土夷考》四卷则辑录在史部地理类。

在上述辑录、辑存在《四库全书》的众多茶陵先贤著作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两部著作,一是陈泰的诗文集《所安遗集》,一是刘三吾的学术著作《书传会选》。

打挎竹起源于驱赶野兽

攸县山区多梯田,粮食产量不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往往不能自给。为了解决肚皮问题,山区人多向山地要旱粮,开荒种地,成片地种植红薯、玉米、黄豆为主的旱粮作物。

小时候,我和一帮农村孩童,平时吃不饱饭,只有到挖红薯吃红薯的时节,一个个才吃得胖乎乎的。许多人家还把红薯切成细丝条晒干,平时就用木甑把薯丝拌在米饭中蒸熟,号称“薯丝饭”,食之别具风味,既可填饱肚子,又可减少大米用量。还有玉米,在漕泊山冲是旱粮中的主力。有俗语“有女莫嫁漕泊,嫁到漕泊吃包粟(玉米)”。其实玉米也是好食物,但吃多了,也就吃厌了。这种情形在黄丰桥及柏市、兰村以至整个东乡山区都相差无几。可见,山地旱粮对攸县东部山区的农民何等重要。

山区农民种植旱粮作物,除要挖土、栽种、施肥、培管之外,还要防范野猪等野兽的糟蹋。那些野山牛、獐、豺等来庄稼地寻食比较客气,它们只求果腹,并不破坏庄稼。但野猪们可厉害了,它们嘴尖皮厚,长着锐利的牙齿,喜成群出行。每当红薯、玉米结果之时,它们就像日本鬼子一样来地里“扫荡”,啃饱肚子后,还会用尖硬的嘴巴把地拱翻一遍,直至满地狼藉,才会归巢。

山民们对这些昼伏夜出的野猪切齿痛恨,但往往束手无策。有人用猎枪去打,但野猪皮厚如盔甲,且往往夜晚瞄不准要害,如果不能一枪命中,惊动的野猪会发疯似地朝射击方向追赶,猎人如躲避不及会被咬伤甚至危及性命。于是,人们选择了最古老的办法——用打挎竹发出的响声,来吓退驱赶它们。

所谓打挎竹,是指将竹筒一端劈成两半,在晚上甚至白天,不时地用力抖动拍打,使其发出震耳的声音,并配以大声呼喊、吼叫来吓退驱赶野兽。同时,挎竹也是古代山里人行走夜路壮胆的响器。夜晚,山里人在山路上行走,一边舞着火把,一边打着挎竹,时不时发出吆喝声,把隐藏在路边的老虎、野猪、毒蛇之类吓跑。

第一位记载《水浒传》故事的是茶陵人

陈泰,字志同,号所安,世称“陈天马”,谥号忠节,元朝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以《天马赋》中湖广省乡试第十二名;次年,中乙卯科张起岩榜进士,之后由翰林庶吉士改授龙南令。任职期间,因率兵平定农民起义而战死在犁璧山,葬于今江西省龙南县渡江纱帽岭。

在史籍记载中,陈泰是一个“栖迟薄宦,惟以吟咏自适”的人,他长于吟咏而以歌行体诗作闻名于世。他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生活困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陈泰的诗作有三十三首入选《元诗选》,辑入《四库全书》的是万历本《所安遗集》,这个本子先由他的曾孙陈朴汇集成抄写本,到成化年间再由他的后代陈铨刊行于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他的诗作了这样的评价:

“……所作七言歌行居十之八九,大致气格近李白,而造句多类李贺、温庭筠……才气纵横,颇多奇句,亦自有不可湮灭者。”

陈泰有一首题为《江南曲》的诗作,收集在《所安文集补遗》中。这首诗保存得并不完整:有诗歌题目,有诗序而丢失了诗歌。在这首诗的诗序中,陈泰用交代诗歌创作缘由的方式,记载了有关水浒传的故事。据鲁迅考证,这是文人作家关于水浒传故事的最早记载。

那年深山挎竹声

记得那年月,还未恢复高考。我高中毕业后回家乡鸾山务农,成为“回乡知识青年”,与“下乡知识青年”仅一字之差。夏末秋初,正是红薯玉米生长结果关键期,各个山冲在晚上不时响起挎竹声,那震耳的“啪啪啪”声响和悠长的“噢噫”声交织一起,此起彼伏,构成独特的山乡交响曲。

打挎竹一般两人一组合,时间则在晚上天黑至第二天天亮,此时正是野猪和其它野兽出没寻找食物之际。有两人,就可以一人打挎竹,另一人睡觉休息,一般两小时一轮换。那时搞大集体,打挎竹的人员由生产队长安排,选择的人多是嗓门儿好、身体健壮、手脚利索的男子。一晚记半天全劳力工分,第二天也不能耽误出集体工。由于打挎竹并不轻松,所以生产队符合条件的男子都要轮流上阵。

挎竹制作工艺虽然简单,但也有独特要求,要选用生长期三年以上、直径10厘米左右的楠竹进行削剖,取长度约1.5米竹筒,裁为三节——上节是发出响声的部分,约40厘米长,从中劈开成两爿;中节为手柄部分,约60厘米长,去掉竹筒两边各三分之一多,成为两个手柄;下节则是底座部分——使用时握住手柄连贯而有节奏地抖动,使上节发出声响的部位反复挎开、闭合,产生强力的“哐哐哐”声响。

那时生产队出集体工抓得紧,每月几乎出满勤,家里用炭用柴种蔬菜都是早晨去解决。我们去挑煤往返要走十多里山路,天不亮就要起床。行进到深山峡谷,因为害怕鬼怪野兽,往往眉毛都竖立起来。只要听到挎竹声和人的吼声,我们便壮起了胆子。

挎竹声成了那年月我的特殊记忆。

茶陵才子为朱元璋注解《尚书》

刘三吾的《书传会选》是一部以注解《尚书》为主要内容的学术著作。《尚书》是我国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历史文献著作汇编,它记载了远古时期的史事,文句古奥难懂,加之在流传过程中遭到了破坏,它的篇章甚至简片、文字多有散失,后世读者要读懂它,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喜欢阅读《尚书》,尤其尊奉其中的《洪范》,他在阅读《尚书》的时候,也遇到了“读不懂”、“难读懂”之类的问题。

自汉代以来就有人注解《尚书》,并因此著述了相应的著作。明代初年,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部注解《尚书》的著作是宋代蔡沈的《书集传》。这是一部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有不少明显错误的著作,宋末元初以来一直有人指出并厘正其中的注解错误。朱元璋下令由朝廷大臣来注解《尚书》,在这样的情景下,刘三吾受命编撰了《书传会选》。对此,《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作了如下记载: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翰林学士刘三吾等奉敕撰以刊定蔡传(即蔡沈的《书集传》)之误,所正凡六十六条皆为允,惬于字义字体,考证尤详,顾炎武《日知录》极称之。”

文化快评

从《挎竹舞》到《赶山》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李慧

家乡人贯来粗犷豪放、能歌善舞,在打挎竹的时候也不例外。过去那些爱唱山歌的人边打着挎竹边隔山对唱,把枯燥的打挎竹也变得兴趣盎然。

且听:

哥打挎竹响四方,

何惧妖怪和豺狼!

哐、哐、哐!

弟也是个男子汉,

拿起气魄大起嗓!

哐、哐、哐!

调子一起,山歌便对了起来:

天上灵芝什么人栽?

地上黄河什么人开?

什么人独把三关口?

什么人出家没回来?

天上灵芝王母娘娘栽,

地上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独把三关口,

杨五郎出家一去没回来。

万里长城什么人垒?

北京城是什么人修?

什么人喝酒把酒造?

什么人喝醉没回来?

万里长城秦始皇垒,

北京城是刘伯温修,

杜康喝酒把酒造,

刘伶喝醉一去没回来。

往往打挎竹的人一唱,周围的人也应声附和,把个山村搞得热闹非凡。

改革开放后,攸县东部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区不再封闭沉寂,道路四通八达,森林砍伐,矿产开发,野兽也似乎销声匿迹,人们已无需再打挎竹来驱赶野兽,但还是怀念那舞着火把打着挎竹和那回旋山谷“哐哐哐”的响声、山歌声。

1987年,在攸县文化馆的发掘整理下,脱胎于乡民打挎竹身姿的《挎竹舞》被列入株洲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9年,《挎竹舞》改名为《赶山》,代表株洲地区参加湖南省群众文化系统舞蹈大赛,并获金奖;同年,该节目参加湖南省中学生舞蹈大赛又获金奖。

我多次观看过《挎竹舞》,一次次被表演的氛围所陶醉。挎竹是表演的主要道具,广博、深邃、神秘的大森林为舞台背景,男女演员扮相粗犷、妖冶,又带着几分山乡野性,表演时对“挎竹驱兽”的动作进行模仿并适当夸张,结合一些现代舞蹈动作,配上优美豪放的音乐,博得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最近,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用“甲骨文表情包”解读甲骨文,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记忆“复制”到现代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传统与现代的对接总是意蕴深长。今年两会期间,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元代画家王冕的《墨梅》……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令人耳目一新。

不仅仅囿于古文字、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收获200万次点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那些平时身居深宫埋头修复文物的故宫工匠们,一时间成了“90后”“00后”心中的新“男神”,精美绝伦的文物在一双双神奇的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比纪录片更火的,则是故宫紧跟时尚推出的“萌”系列文创产品。在故宫掌门人单霁翔看来,故宫文创之所以火,是因为博物馆不再“高冷”,故宫的秘诀是“萌”,让皇家文化更接地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山如此,感受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时下,越来越多的国人陶醉于古典诗词的芳华流韵、国家宝藏的博大精深,并以此涵养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生活。

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文化精华,它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度。然而,由于时代和环境差异,这些传统文化往往被束之高阁,无论是摆放在博物馆还是故纸堆里,这些文化总是向外界展示着略显保守和僵硬的“面孔”。将其文化记忆和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才能成为更为现代的文化转化方式。

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少传统,而是缺少把传统带入现代生活的创意。

在新媒体与创新创意时代,这两个“新”字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更要以一种更加润物细无声而又令人惊喜的方式走近我们。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时,一种全新的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正在用创意把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还俗于民间。面对传统文化,年轻人的思维、年轻人的活力、年轻人掌握的现代信息和技术,会打开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创新,可以让传统无处不在。

今天的我们,在盘点和整理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更要树立紧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识,通过文化创新,让传统文化的面孔不再是呆板的、抽象的,而是鲜活的、水灵的,才能让公众更好地接纳,才能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正所谓,国宝不能只躺在“宝库”里,用时尚化的方式来解读古老文化,让传统文化好懂、好听、好读,成为不可或缺的最爱,传统文化就能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上,越走越宽。

2018-03-30

00:00:00:0株洲文脉14266070c1426607.html2《四库全书》里的茶陵元素/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