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株洲,上述场景早已变为现实:10多座藏书数千册的智能书屋静候街头,24小时“不打烊”地在提供免费借阅服务。不仅如此,以前要交100元押金才能办的借书证,如今换成几秒即可免费注册的身份证;以前借书非得出门,如今在网络书店下单就能享受送书上门……
这些变化让株洲人与书籍越靠越近,也展示了株洲的阅读新风貌,而这一切,都悄然发生于最近五年。
亲近:
书籍就流通于街市
整洁敞亮的玻璃屋子,天晴之时,阳光能照进去抚摸书架上的一排排书脊。这就是株洲人非常熟悉的24小时智能书屋。
这种书屋的首次亮相,是在2014年11月21日。那天,我市首家24小时智能书屋在神农公园大门左侧投入使用。家住神农公园内的七旬老人张超回忆,当天上午,他在书屋前的自助读者卡办理机器上,办了第一张电子读者卡,现场体验了一把自助借阅的服务。
书架上整齐排列着近3000册图书,涵盖文史、社科、养生科普等多类图书,能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而市民凭读者卡可实现自助借还,无论借还,10秒内皆可完成操作。
目前,这样的24小时智能书屋在我市约有14家,触角深入城区的很多街头。
市图书馆馆长黄小平介绍,该书屋由市图书馆与深圳海恒公司联合研发,共同享有独立知识产权。这意味着,在设置24小时智能书屋方面,株洲或许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而当你百度搜索“24小时智能书屋”时,你会发现,排在最前面的结果、此类书屋出现时间最早的城市,都是株洲。
便捷:
刷身份证即能借还图书
喜爱读书的株洲人或许也不会忘记这一天:2015年5月1日。从那天开始,株洲人凭身份证就能借书,并且再不用交纳100元的保证金。
如今看来已是习以为常,可在当时,这一举措开全省先河。
黄小平介绍,2015年是我市图书馆对外开放的第51个年头,此前,市民办理读者证时都被要求交纳一定的保证金,而取消保证金、直接刷身份证实现借阅是前所未有的。“这是降低株洲市民借阅门槛的历史性举措。”黄小平说道。
虽说我市这项举措借鉴了杭州、广州等地的经验,但这种刷身份证实现图书借还的服务,目前在全国的城市依然并不多见。
此后株洲的阅读风貌为之一新。在市图书馆注册的读者,从3.8万余名迅速增长到了10万余名,同时,市民走在街头刷身份证进入24小时智能书屋借书或还书,已经成为一道日常的风景。
新颖:
“互联网+”让想看的书“自己送上门”
“互联网+”的概念近年来很火,在株洲,老百姓即便不理解它的含义,也已经先于全国其他城市的居民享受到了“互联网+”的图书借阅服务。
2015年11月起,我市推出“E线送书”网上购书,市图书馆买单服务方式。读者在当当网发现了想看的书籍,然后将链接发给图书馆审核,由图书馆买单并进行简单的加工后,就能在家等着书被邮寄上门。
而近年来,我市将“E线送书”的范围从以前单一的当当网,扩展到了亚马逊网、京东网,给市民选书提供了更开阔的空间,更多样的选择。
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均每个月,有上百位市民选择用这种方式借阅图书,从80岁的老人到10多岁的中学生都有,他们借的书籍也涵盖历史、社科等各种类别。据她观察,用这种方式借书的人群选书的针对性与趣味都更明显,“阅读素养与品位也相应较高。”
丰富:
全市图书资源整合,市民“坐享”200万册图书
一个株洲市民能在这座城市免费享受多少图书资源?200万册。
这庞大的数字,来自于我市近年来对图书资源的全方位整合。2016年6月底,我市首次实现公共图书馆和6所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它既可以理解为馆际合作,也可以理解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和虚拟图书馆;纸型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共存。
在此基础上,株洲图书馆联盟成立,它由市图书馆、6所高校及五县市区图书馆等35家图书馆构成,涵盖总分馆、公益讲座、数字资源共建、阅读推广、展览等5个联盟分支。这意味着,我市首次实现全市不同系统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更重要的是,我市整合全市资源之后,还建设了图书通借通还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了“全民阅读”的开展。
2014年,我市首座24小时智能书屋在神农公园门口投入使用(资料图)
2018-03-30
00:00:00:0李军14266160c1426616.html2株洲人,让阅读触手可及/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