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通讯员
廖勇
龙建清
唐杜
张锦峰
不放鞭炮“安静”迎新年、移风易俗邻里一家亲、《村规民约》吹起文明新风……今年春节长假前,市文明办就向全体市民发出《树文明新风
过祥和春节》的倡议,倡导市民用先进的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和谐文明新风,过一个欢乐祥和、健康环保、文明节俭的春节,共建更高水准全国文明城市。
连日来,记者走进社区、乡村,感受新春佳节里的株洲新气象、新故事和新感动。
消防:严阵以待防火警
□
株洲日报见习记者
马文章
通讯员
钟少龙
“今年春节要在部队值班,回不来了……”除夕夜前夕,市消防支队特勤中队战士马衡给远在贵州老家的爸妈打电话,报平安。
春节,鞭炮声声,烟花绚烂,但也是火灾隐患高发期。从除夕到元旦,消防部门都要实行全员战备执勤,当人们沉浸在欢乐当中,围着餐桌庆团圆之时,马衡和他们的战友坚守着岗位,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处置突发的各种事故。
大年初一下午14时12分,芦淞区曲尺村福利院附件后面山上突发大火,现场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距离远、道路难行、火场面积大”,身经百战的马衡奔赴现场后发出的第一个感慨就是:这是一场硬仗!
山火随着风势,开始蔓延至附近的民房。此时,空中两架灭火直升机严阵以待,14名特勤中队人员联合森林消防组成灭火救援组,身扛数十公斤的风力灭火专业设备,一次次冲进火场战斗……
晚上22时,山火终于得以控制。返程途中,一家小卖部还亮着灯,“指导员,我饿了。”身后一个年轻小战士疲惫地说,全体指战员才意识到,他们已经连续9个小时都没有进食。
时钟拨到了凌晨,几袋方便面、几根火腿肠,就着车上早已放凉的水,马衡和战友高举着手中的红牛,算是给自己补上了一顿“年饭”。
“初一当天我们都在外面,战斗服从不离身,实在太累了,我们就抓住赶往下一个起火点间隙,围挤在车上迷一会。”马衡告诉记者,当天下午万寿山陵园同样出现险情,刚回到中队,战士们来不及修整,又投入这场战斗当中。
“两起火灾,初步判断起火原因是由市民祭扫燃放鞭炮所致。”马衡说,每年除夕夜和初一是神经最为紧绷的时候,可每当登上消防车驶向火灾现场时,责任感和使命感会“冲走”紧张感。
【新风一】
商户开业“静悄悄”
“今年这个年过得安宁又舒心。”天元区文家冲社区居民刘文告诉记者,这个春节,没被震天响的爆竹声和弥漫的烟雾影响,不仅每晚睡得安稳,走亲访友也精神十足,“烟花鞭炮的噼啪声少了,年味可一点也没减。”
以前过年,家家户户购买鞭炮少则花上百元多则上万元,不仅铺张浪费,还污染环境,也容易引发火灾和安全事故。“今年,春节前夕,社区就发出倡议,引导居民自发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文家冲社区书记刘星说,社区还组织党员、志愿者、物业公司和中小学生60余人,开展大扫除活动,将辖区无人管道路、沟渠和卫生死角彻底清理干净,为社区换新颜,干干净净迎新年。
和文家冲社区一样,全市各社区节前节后多次在居民间开展文明燃放主题宣传,呼吁文明燃放烟花鞭炮。石峰区响石岭街道还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上门宣传“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些街道社区利用春节文艺汇演活动的机会,向党员干部发起不燃放烟花鞭炮的倡议。
春节长假刚过,新年开张的不少商户也自觉采用“安静”的开业形式,在天元建材大市场,记者发现烟花燃放大幅减少,还有部分商户使用电子烟花代替传统烟花。
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市区处理的烟花爆竹垃圾量同比减少七成,空气质量指数明显好转。另外,伴随“禁燃令”的实施,因烟花鞭炮带来的安全隐患也相应降低,春节期间,各大医院燃放烟花爆竹受伤的接诊量也创“新低”。
消防战士奋力扑火
交警:温暖疏导回家路
【新风二】村口小广场举行升旗仪式
“办村晚”“游景区”“邻里宴”……2018春节,新年活动越办越多,居民生活越来越丰富。
2月14日,网岭镇宏大村王家场组张灯结彩,村民们自发组织各种娱乐活动,庆祝新春佳节。一大早,村里36户、150余位村民聚集到门口的小广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后,宏大村王家场组的迎新春联欢会正式开始,拔河比赛、旱地赛龙舟、小提琴独奏、太极拳、篮球比赛等,一个个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的娱乐节目,活跃了气氛,凝聚了乡情。
春节是团聚的日子。2月17日,大年初二晚,在攸县酒仙湖景区的一个农家山庄里,酒埠江镇柘桑村许多长年在外打拼的村民,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欢度春节,喝着啤酒聊着天,唱歌跳舞,让四方邻里在和谐“家宴”上欢度新春。
□
株洲日报记者
刘芳
通讯员
彭晚华
春节期间,针对各景点、主干道车流量大的特点,交警部门发动3000余名“两站两员”参与交通管理执勤,维护道路秩序。
春节前期,各交警大队主动收集掌握婚丧嫁娶、民俗活动信息,重点防范摩托车、农用车、拖拉机、货车违法载人等行为发生,发动“两站两员”参与交通管理执勤3000余人次,确保了城乡群众节日的顺利出行。
同时,各大队还将主要警力部署在县城、农村集市以及株洲市城区的芦淞区建设南路、中心广场,石峰区响石广场,天元区的沃尔玛超市等交通流量大、人车矛盾集中的路段、结点的交通维护。启动28个临时执勤岗与14个春运执法服务站,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严查、严管的同时,还组织民警、志愿者因地制宜设置“爱心驿站”,尽可能地为驾乘人员提供交通咨询、热水、急救药品等便民服务。
【新风三】
喜宴只要随礼10元
【新风四】
“文化味”的活动越来越多
志愿者:节日关爱不断档
□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通讯员
严丹
大年初三,春风拂面,在中心广场王府井前的24小时自助图书室里,闫鑫正带着6岁的女儿,整理图书室里的书籍,打扫里面的卫生。
闫鑫老家在东北,2009年随老公到株洲生活,爱看书的她经常到市图书馆里阅读。2016年,她成为了一名志愿者,负责文书统计、志愿者资料管理的同时,还经常趁着中午休息时间,到单位附近的24小时自助图书室整理书籍、打扫卫生。
大年初三就从东北回到株洲的闫鑫,带着6岁的女儿,到24小时自助图书室里做志愿服务活动。她希望通过志愿活动,让女儿过一个特殊的新年,不仅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也希望她以后也能加入到文化志愿活动中来。
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2月17日大年初二起,市图书馆就有一群文化志愿者,放弃了假日休息时间,风雨无阻地来到市图书馆和各个分馆以及遍布全市的24小时自助图书室,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市民查阅、借阅、整理书籍,为来到市图书馆的市民提供引导,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
据了解,春节期间,株洲广大志愿者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为重点,为他们提供生活保洁、年货置办、温馨陪护等服务。针对春运客流量大等问题,志愿者在株洲各车站热情服务,温暖归途,让回家的旅客感受到株洲这座文明城市的“爱心”。
猜灯谜、送剪纸、看演出……今年春节期间,不论城市还是乡村,“文化味”的活动越来越多,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营造了祥和的节日气氛。
2月11日,文化园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2018株洲晚报“送春联、猜灯谜、送剪纸”大型公益活动在这里举行。行书、草书、隶书……一副副风格各异的大红原创春联,从知名书法家笔下流淌而出,墨香浓郁,驻足观看的市民欣喜不已。当天,共组织了50位书法家,现场挥毫泼墨完成1000副大红春联,免费送给市民。
同样,株洲县桃水镇小集村的春节也热闹非凡,送春联、写福字、猜灯谜、剪窗花等活动,让村民们目不暇接。村民谭石成家春节期间要办喜事,他拿到新鲜“出炉”的窗花后,笑逐颜开。
据了解,春节期间,市文联、市文艺家知行讲习会携手举办了文化进万家活动,组建100多支文艺小分队,到攸县、小集村、炎陵县霞阳镇等村镇,开展了200多场文艺惠民活动。
春节期间,茶陵县一场10元礼钱的喜宴,获得不少人的点赞。
据了解,在茶陵县马家庄村,这个习俗已延续多年。当地村民说,过年办喜事的多,如果动辄几百的礼钱,肯定不堪重负。而在平时,每逢婚丧嫁娶,邻居们不计报酬互相帮忙做些杂事,让这里的民风更加淳朴。
今年春节,文明乡风也“吹”到了天元区雷打石镇,各村都修订了《村规民约》。
这份涵盖道德风尚、移风易俗、志愿者服务、未成年人教育、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七个方面的新《村规民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予以张贴,从而为全体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提供了遵循。
“这个做法好,不仅帮我们放下虚荣心,避免盲目攀比,还能减轻家庭负担。”雷打石镇凤凰山村村民说,办酒送礼算不得人情,互帮互助才能增进人情。
村民“共享”新年话前程
六旬老人传承古老民俗
□
株洲日报记者
温琳
2月16日,大年初一,株洲县龙门镇桐莘村热闹非凡,穿着龙袍的傩神,打着皇宫标志的灯笼,在此地出游赐福,当地家家户户敞开大门隆重迎接。
这是谭泽年最忙碌的时候,他是株洲县龙门镇泉形山古庙的管理人,过年期间的出傩祭都是他组织的,这个习俗在当地传承了500多年,目前由他传承、坚守。
出傩祭是株洲县新年期间的传统民俗,这在当地还有传说:古时候,皇帝问他的厨师什么最有味,厨师回答盐最有味。皇帝认为厨师欺骗了他,先后将5个厨师都杀了。新厨师故意不在菜里面放盐,皇帝吃了没有一点味道的菜,才明白最有味的东西还真是盐,5个厨师杀错了,于是皇帝追封5个错杀的厨师为神仙,并让出自己的5天,让5个受封的神仙统管天下。
每年年初的头5天,泉形山古庙会举行大规模的出神活动,平时在古庙里供人祭拜的傩神,在这5天会游走人间赐福。谭泽年介绍,大年初一的零时,古庙会准时开始祭祀仪式,祭祀之后才能将傩神请出古庙。傩神在人间的出行过程中则十分热闹,傩神不仅穿龙袍,还要打着皇宫标志的灯笼,途中有人要表演各种舞蹈动作,锣鼓唢呐等乐器要一齐敲敲打打,铳炮喧天,鞭炮此起彼伏,沿途家家户户都要敞开大门隆重迎接傩神,让傩神在新的一年降福消灾,保佑平安。
“出傩神在当地至少可追溯到明朝成化年间。”今年65岁的谭泽年负责傩神祭有十多年了,近年来的傩神祭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傩神祭的行列中来。他说,以后他和当地村民会坚守下去:“坚守的不仅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株洲日报记者
周卓灵童
“共享文化”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从一个新鲜的事物,逐渐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这一缕“共享风”也不知觉地刮进了茶陵县东北角的偏僻山村。
2月16日,大年初一,茶陵县火田镇贝水村高枧组公堂内一派喜庆。
当天早上,该组180多名村民齐聚一堂举办拜年会,叙情谊,话前程,“共享”新年。
上午8时,家家户户端着自己的年货摆在宴席上;新购买的音响里,传出优美的歌声,村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议论着家乡的变化;孩子们在一旁的沙堆上玩耍……
9时许,一挂大鞭炮应景响起,村民小组长周回元也拿起话筒喊道:“乡亲们,这个新年开心吗?”话音刚落,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邻里间纷纷举杯。
大家边吃边聊,一场加快发展的“诸葛亮会”开得火热。
“咱们村里应该建一个农家乐。”“后山那块地开发下,可以做大养殖业”……很多在城里或在外地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也放下了手机,打开了话匣子。“高枧的野果到处都有,城里的人却吃不到,可以在朋友圈推销下。”在温州从商的肖建华提出了自己的致富经,好学的村民也拿出手机加起了微信,讨教一番。
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畅所欲言,气氛热烈。
“既环保又热闹,多好。”一旁的村干部周云边张罗边向记者介绍,组里以前都是走家串户放鞭炮拜年,声势大但很浪费,现在在公堂“共享”新年,一挂鞭炮解决,这“共享”年过得又“潮”又“燃”。看到村民“买账”,周回元也非常感慨:“这些都是组里自发的,村民不花一分钱,让整个村更和谐更团结,成为村里移风易俗的开端。大家少了一些人情往来,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组里也利用这次‘共享’新年的机会,收集民情民意,共商发展大计。”
热闹的出傩祭场景
2018-02-28
00:00:00:0他们的坚守
换来全城平安14231770c1423177.html2移风易俗
劲吹文明新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