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横江村,“绣”出小康美景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江先国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水,赋予醴陵官庄水库库区灵性。坐落在这里的横江村,宛如待字闺中的少女,清新脱俗。山里人守着一方青山绿水,世代从土里刨食,山上砍竹,维持生计。然而,大山的阻隔,让这里成为醴陵贫困人口最多的贫困村。

2015年帮扶工作队进驻之前,这里只有一条拖拉机才能开进的简易机耕道,下雨天老百姓要翻山越岭徒步出去;这里信息不畅,手机不通,电视无信号,更谈不上宽带和网络;这里村集体经济为零,全村490户1700余人,贫困户达138户386人,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贫困发生率近30%;这里无医疗室,木杆子搭建的电线经常停电,70%村民住在山上,80%村民住的是土坯房。这里处处呈现的是一个“穷”字,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一位领导干部到村里调研后感叹:“没想到已是全国百强县市的醴陵竟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如今,这里变样了吗?近日,记者前去探访。

拔穷根兴产业: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横江村山林面积3.6万亩、水田720亩、旱土960亩,人均只有半分旱土、不到半分水田,剩下的全是山地。选择什么产业?工作队和村里琢磨许久。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只能是靠山吃山。

发展特色山地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主攻方向。山地鸡、牛羊、蜜蜂等养殖产业,为生态旅游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种植业重点扶持油茶、黄桃、茶叶、楠竹等经济作物,并出台相应的种养殖业奖补政策,调动贫困户发展积极性。

发展思路有了,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怎么办?

工作队请来农技人员为贫困户开展蔬菜、果树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在家门口通过技能脱贫的能力。2017年主办5期技术培训课,新增蘑菇种植面积20余亩、蔬菜30余亩。

以官庄镇农商银行、渌江旅游集团等单位为平台,工作队利用小额信贷新模式,加大金融扶贫宣传,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应贷尽贷”。目前全村已有52户贫困户享受到小额信贷新模式的金融红利。

工作队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方面支持,引导产业稳步发展、走向市场。目前,全村发展黑山羊900余只、鸡鸭8000余只、黄牛70余头、蜜蜂1200余箱,种植黄桃300余亩、茶叶120余亩,油茶等经济林垦复1200余亩,发展规模以上贫困户种养殖大户20余户。

贫困户江召红的父亲患肝癌去世得早,母亲抚养他长大,一度家徒四壁。如今,他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环村旅游专线旁建起新房,饲养了1300只山地鸡和一塘鱼,主要销售给官庄景区农庄和农家乐,2017年纯收入2万余元。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帮扶,现在的横江村处处迸发着“新农村的年轻活力”。横江花海、彰仙祈福、山泉水开发等项目正加快推进实施,不久,横江村将给游人带来更多惊喜。

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片地。帮扶,让这个昔日出了名的穷山沟,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道路上实现脱胎换骨,跨越式迈入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列。2017年,横江村被株洲市推选为全国“双百三同”工程中央媒体记者驻村采访全市唯一驻点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该村扶贫工作进行了系列专题报道。

要致富先修路:

打通耿飚故居至官庄水库“旅游专线”

2015年底,以株洲市政务服务中心为队长单位的市派驻醴陵市官庄镇横江村帮扶工作队正式进驻该村,帮扶首先从摸清底子和建档立卡开始。

“像犁田一样把全村犁了一遍。”帮扶工作队长刘远见说,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贫重点在哪里、难点是什么,优势怎么发挥、短板怎么补齐,这些都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来不得半点虚假。

情况摸清后,帮扶工作队确定“修通道路”、“移民搬迁”、“发展产业”等三大主攻方向,开始了艰难的帮扶工作。两年多来,他们把党的好政策,把各职能部门的帮扶资金、项目资金,把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关注带到了这片土地上。

修一条好路,成为当地几代人的梦想。了解到村民的这个“心病”后,2016年底,工作队多方争取,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筹资近2000万元,建设了一条8.2公里高标准环村柏油公路,拉通山里山外的联系,特别是连通了官庄水库风景区到耿飚故居的旅游线后,横江村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镶嵌在这条旅游专线上的一颗明珠。

以“醴北人家”、“官庄山水”旅游项目为契机,工作队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吸引外面的人前来旅游休闲、山地探险,吃农家菜、干农家活。

2017年,醴陵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在横江村旅游专线上举行。100余名中外山地马拉松爱好者的参赛,使默默无闻的横江村一下子蜚声海内外,外地慕名而来的乡村旅游者更是络绎不绝。仅农家乐餐饮,全村一下子就增加了3家,村民们亲切地把环村柏油路称为“扶贫专线”和“旅游专线”。

2017年,帮扶工作队筹资300余万元拉通了连接原大、小横江的水泥路,方便百姓出行。

2017年11月16日,横江村民迎来历史性时刻,破天荒头一次在家门口坐上客车去城里逛街。通村公路和连接线修好后,醴陵市至横江村的客运班线也随之开通,方便了产品交换和老百姓出行。正宗的湘东黑山羊、山地土鸡、高山野生蜂蜜、野生茶油和竹制品源源不断运往城里,外面的现代生活物资也运进村里来,同时全面激活了当地潜在旅游市场。

易地搬迁安置点

横江村有44户贫困户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穿村而过的扶贫旅游专线建成通车后,沿线新建起三处整齐漂亮的集中安置点,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贫困户耿龙威的家原在横江村山冲里,2016年他家被列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工作队按每个家庭成员3万、25平方米的标准给他家建了一套新房。按照村里的标准,集中安置点的房屋共提供50、75、100、125平方米等四种户型。

在易地扶贫搬迁户陈建文的家里,电视、洗衣机、电冰箱、饮水机、油烟机一应俱全,和普通城里人家并没有什么区别。冯甲香是村里集中安置的贫困户,他如今在建筑工地打工,一个月赚两三千元,他妻子在工地附近做点小生意,卖点香烟槟榔,收入也还不错。

告别低矮破旧、条件恶劣的居住环境,易地搬迁贫困户住上安全、整洁、明亮的新居,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横江村土坯房改造任务占醴陵全市七分之一多,村内集中安置了44户,村外在乡镇企业众多、务工方便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醴陵白兔潭镇、浦口镇集中安置了33户。如今,全村77户集中安置户、17户分散安置户全部迁入新居,10户危房改造户已全部重建或加固修缮。

光伏发电、美丽乡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都需要筹资。工作队与相关行业部门协调沟通,积极争取上级对贫困村的项目政策支持。

目前,全村投入项目建设资金600余万元,安全饮水工程、村民活动中心、村卫生室、村便民服务中心等已建成竣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余元,光纤宽带、有线电视、手机信号实现全覆盖,村主干道安装节能路灯200余盏,“村村响”广播喇叭架起。

“一到吃饭时间,村里广播就响了,全村飘着歌声,人气也旺了!”贫困户江海军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在旅游专线路边开起“农家乐”,游客渐渐多了,生意越来越好,他整天都乐呵呵的。

横江村易地扶贫搬迁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宗旨开展工作。首先,确保每户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其次,保证搬迁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确保搬迁户基本的医疗保障,享受医疗待遇。第三,紧紧抓住产业项目这个牛鼻子,让老百姓既搬得出又稳得住,逐步过上好日子。

横江村旅游环线

想挪穷先挪窝:

多措并举实施移民搬迁

羊肠小道变水泥大道

株洲日报记者

王军

通讯员

邓立平

龙忆琳

株洲日报讯

1月25日,在醴陵市茶山镇石均塘村石嘴湾组,雨淅淅沥沥地下,一条200米长的新修水泥路上,驻村帮扶干部和村民挥舞锄头、推动铲车,在路边安装护栏,配套绿化工程。

要脱贫,先要完善基础设施。石均塘村是省级贫困村,因地处偏僻,交通基础设施滞后,2017年5月,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出资30万元,启动一条长200米、宽4.5米的道路修建,经过7个多月的奋战,目前道路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原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水泥大道。

“这是驻村帮扶的上年度重点民生工程,修好后,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难题,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失足掉下水沟了。”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政介绍,为抢在农历春节前顺利完成绿化等工程,连日来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冒雨赶工,不少贫困户纷纷自发加入到路面泥土清运的工作。

2018-01-30

00:00:00:0——株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系列报道之四14212980c1421298.html2横江村,“绣”出小康美景/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