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人如何取暖?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现在的我们,冬天有空调、暖气,古代人有哪些取暖方式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在古代,冬天并没有现代“集中供暖”的说法,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暖气”。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它与现代的“空调房”倒颇相似。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温调房又称“温室”,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三辅黄图》中则称为“温室殿”。

西汉皇宫是在秦朝残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刘彻(汉武帝)当皇帝后,在未央宫内建设温调殿。温调殿又称“暖殿”,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从“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可知,当时未央宫的正大厅(朝堂)是用来接见东来朝见诸侯、使臣的;温调殿则是用于接待北来宾客。

据考,温调房还是汉代皇室藏书之所。也许那时人们就知道,恒温不仅能给读者带来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阅读效率,还能延长图书寿命,利于长期保存。温调殿内部设施如何,使用何种防寒保温材料,现已无从知晓。但从野史杂记上可以发现一些奥秘。《汉宫仪》上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由此可知当时已将花椒视为一种特殊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亦为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都提到了当时富贵人家的墙壁用“椒泥”做房间加保暖层的现象。

古代这些可升温的“温调殿”是利用什么原理提高房间温度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主要是通过火源传递热量,加热空气。早期是“地上升温”模式,后来是“火地取暖”模式。“地上升温”模式是置火源于房间,直接加热空气,比较高级的是设置壁炉。1974年在秦都城“咸阳一号建筑”遗址上就曾发现了这种取暖设施。“咸阳一号建筑”为秦王宫室,此遗址上共发现三处壁炉:底层南侧的第8号室、上层西侧第5号室和南侧第3号室各有一座。其中第8室及第5室被推测为浴室。以第8室为例,其壁炉设计相当科学,宽1.2米,高1.02米,进深1.10米,炉膛剖面呈覆盎形,方便炉烟的迅速排出去。炉上部烟道已毁,炉左有一贮木炭之槽坑,炉身用土坯砌造。南面的炉门前有一处灰坑,内部表面镶砌立砖。

第8室附近的9-12室朝向良好,空间适度,内有壁画,且邻近盥洗室,推测为卧室。8室出土的陶纺轮似乎是宫中妇女闲居消遣之物,进而可以推测这个卧室是女性用房,这些女性应该是秦王的宫妃。由此说来,第8室便是这些宫妃的专用浴室。浴室都带着壁炉,这些女性的拥有者秦王也住在附近。在遗址上发现的第3室,推测是秦王或后妃的居室。这个房间更高级,单设一只壁炉,用于冬季取暖。

在“地上升温”模式基础上,明清时期开始流行“火地取暖”模式:在室内地面下面事先用砖石砌好循环烟道,炭火的热烟流沿着主烟道、支烟道分流到各个烟室、地面,提高整个建筑各个房间的温度。火地取暖能使地面受热均匀、温和,温度升高也快。由于火坑、排烟道均在室外,既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

“火地取暖”并不是明清人的发明,早在魏晋时代已出现。在当时的东北地区已有“火炕取暖”的记录,火地取暖原理便取自火炕取暖。从北京故宫到沈阳故宫,明清皇家都在使用这种方式取暖。这两处故宫,当年建的烧火坑、烟囱等现在都还能看到。

(本报综合)

2018-01-27

00:00:00:0文史知识14210730c1421073.html2古人如何取暖?/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