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少侠”扬威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任远

通讯员/苗大宝

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非核心分厂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华丽转身?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以机修为主的辅助性企业,成长为规模性高新技术企业;从最初的员工200余人、产值不到1000万元,到如今员工人数突破1000人,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在一次次的革新与创业中,九方装备从旱涝保收的“皇孙贵族”蝶变为勇闯江湖的“翩翩少侠”。

亦侠亦勇

三度创业

和大多数国企下属机构一样,九方装备也曾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踌躇徘徊。

1997年,时值国企解困高峰期,原中车株机下属机械修理车间厂的九方装备从母体分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单位。2005年,应国家八部委改革要求,九方装备启动规范化改制。曾经的“王孙贵族”从此走出旱涝保收的“舒适区”,被推入市场化浪潮之中。

审时度势之后,九方装备伺机而动。按照市场化理念,公司将定位由过去的设备维修转为机械加工,实现了一轮蓬勃发展。

然而,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不断发展,行业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九方装备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甲方出设计,自己做加工”的商业模式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进,唯有求变。

2014年,站在时代风口,九方装备再次提出“由工序加工型向部件集成型和精密制造型转型升级”的战略愿景。

三度创业,势在必行。

创新突破

唯进者前

这一次,创新研发成为企业的首个突破口。

齿轮传动系统之于轨道交通,犹如变速箱之于汽车,是关键核心部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齿轮传动技术一直被国外所垄断。

“如果能拿下这一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大幅提升。”九方装备党委书记资道清回忆,一套低地板车驱动系统,包括轴桥、齿轮箱、弹性车轮等众多部件。为了攻克难关,公司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上千次试验,终于掌握了其中的核心技术。

事实上,在九方装备,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经过多年研发实践和技术积淀,公司掌握了车辆应急安全技术、车辆车身稳定技术、车辆噪声控制技术、车辆车端连接技术、车辆齿轮传动技术、零件精密加工技术等六大专业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0余项。去年,公司自主研发的“抗折弯系统”“永磁屏蔽加工技术”两项成果更是获评“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公司投入1800余万元用于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搭建硬件平台。其中,仅检测试验站新投入试验设备费用支出就达到700万元,精密加工设备投资超过2000万元。

软件方面,公司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与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实现校企合作。今年公司又计划与湖南工业大学共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企业出课题,学校出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主动出击

开放格局

前期的武功修炼,让企业有了底气,也有了“走出去”的实力。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配套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基因,给九方装备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市场订单和强有力的市场依托,但客户的单一也隐藏着风险和挑战。

变“被动”为“主动”,从“等待”到“争取”,从“接受”到“开拓”。2016年,九方装备把目光投向全国。公司相继与中车四方股份、中车南京铺镇、中车唐山、中车戚墅堰等合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

“做国际化的轨道交通部件供应商。”朝着这一目标,公司奋勇向前。

辉锐增材

辉锐增材:3D金属打印闯江湖

株洲日报记者

吴楚

通讯员/刘玲

厂房很安静,机器的阵阵“滋滋”电流声反倒刺耳。众人靠机器聚拢,盯着一个巨型轴承模样的物件。

“校准一下,准备开始。”有人悄声道。

偌大个株洲制造业江湖,世家也好,泰斗也罢,总要有几样趁手的武器傍身。武器破损,或修或买,就得靠眼前这帮人。

这帮人所在“门派”,就是株洲辉锐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书面上称“从事金属3D打印及设备生产。”

用“掌门”程畅栋的话说,“本派骨骼清奇,有独门秘籍,可称武器升级派,是新生代侠客。”

株洲制造业有了新面孔

最近,只要遇上熟人,程畅栋都会被问:怎么又黑又瘦了?

后者次次只有摇头苦笑。

众人皆知,程掌门可是江湖世家出身,原先在中车株机门下做海外投资规划。顶好的活,见多识广,广交天下贤良,总之比现在轻松。

“男人要做番事业。”程畅栋平日里待人接客有礼有节,像个儒生,此言一出,倒露出几分侠客风范。

一年前,机缘巧合,辉锐集团找到程畅栋,双方谈妥后展开合作,前者在株洲成立一家华中地区的核心子公司,程出任副总经理。

辉锐集团在江湖上也是泰山北斗,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齐欢博士一手创办,该公司基于齐欢博士团队掌握的金属3D打印技术,以制造和应用金属快速成型设备为核心。主要业务范围包括:快速修复、表面强化、直接成型、专用设备制定和混合制造。

去年8月,程畅栋带着项目入驻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刚一入驻,园区不仅给予了扶持资金,还提供了近800平方米的办公和生产场所,并减免3年的使用租金。

这让程畅栋大感快慰。

“株洲有产业基础,更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流。”坐在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的办公室里,程畅栋笑道,“这里是长株潭融城的核心位置,交通运输、资源环境等都十分理想,相较于其他工业园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核心技术是独门秘籍,程畅栋的各种资源是“底子”,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去年8月,株洲制造业江湖冒出个新面孔。

独门秘术获得各种青睐

众人围着的这架机器,是工业级3D打印机。机器人是德国进口,系统集成来自辉锐自主研发。

机器上架着的巨型轴承,是湘潭一家钢铁厂的减速机主轴,设备磨损严重,需要修复。修复过程类似“打印”:对照数据模型,将磨损部分“补上去”——“增材”就是这个意思。

这一单包括整个钢铁厂的减速机,主轴只是一个部分。不出意外,20来天后,磨损严重的整套设备,将会恢复如初。于客户而言,省下一笔巨大的设备更新开支。

厂房门口,一台还未拆封的机器惹人注意。经提醒才知道,这台小书桌大小的设备,竟然是花了150万人民币从德国进口的激光清洗机。

设备购置频繁,从侧面反映,变废为宝,可持续使用,株洲辉锐在江湖上开始闯出名气。

“飞机发动机的机匣,十几万的东西,原来用完就当废铁卖,现在都用3D打印修复,也只有3D打印能精准修复。”程畅栋说,目前有包括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中车株机等不少大客户。

除了修复,还有轨道交通、航空企业的某些关键零部件制造。这也体现增材制造行业的“柔性生产”能力,即针对不同行业,进行针对性的研发制造。

不过,程畅栋坦言,目前金属3D打印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某些用传统工艺制造的零部件仍然具有价格优势。

“‘3D打印’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制造业,但是它可以改善传统制造业的某些工艺流程和水平,提升某些环节的生产加工效率。”程畅栋介绍,3D打印最突出的优点是无需模具,甚至有时也不需要机械加工,就能直接从设计好的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可直接使用的物体,相比传统制造业,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工艺成本。

“株洲市场至少10个亿。”程畅栋直言,“把本土市场做好,可以说足不出户,衣食无忧。”

名片产业:心中更广阔的江湖

市场自然需要耕耘,急不得、求不得。但在程畅栋这位“新生代侠客”心中,有个更广阔的江湖。

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市场壁垒逐步消除,企业在株洲做出模板,再辐射长沙跟湘潭,株洲辉锐的战略清晰有力,目前也正在逐步布局。

但放眼全国,长株潭也不过只是一隅。

“西北最近搞了个增材制造产业园,安徽、浙江、江苏也都在抢占资源。”程畅栋眼神笃定,“仅华中地区仍是空白。”

而株洲恰好在材料与设备及技术等各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金属3D打印需要球型粉末,而株洲恰有双菱科技等一批国内顶尖的球型粉末生产设备制造商;其次,全球顶级3D打印设备生产商华曙科技就在长沙,设备引进不成问题,降低了产业“本土化”的成本。

“3D打印产业能否破局发展,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推动力、引领地方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占取主动权的关键因素。”程畅栋说,“我们的机遇不止长株潭,株洲的产业机遇,更不止华中地区。”

理财?去株洲日报社读者服务中心

株洲日报社读者服务中心围绕文化服务,着力搭建更加专业、精准、安全的信息服务平台,专注于为广大的读者朋友提供金融、家政等方面的信息与咨询服务。

中车特装生产的激光切割机。受访企业供图

株洲日报记者

廖明

谈到株洲的产业,最先让人想起来的,无疑是轨道交通装备。

从机车、地铁、城轨再到高速动车组,世界各地的轨道交通上,随处可见株洲元素。

如果说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机、时代电气等企业,是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大道直行的话,那么株洲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特装)就是剑走偏锋——他们生产的小火车不在广袤的大地上风驰电掣,只在大型游乐场、风景区里优哉游哉。

4月8日,记者走进中车特装,看他们如何用一列列游览用的小火车,拉动年销售额逾2亿元的大产业。

中车特装:

“小火车”拉动大产业

用造高铁的技术造游览车

在中车特装的生产车间后面,一辆与地铁相似的游览车,正在检测运行线上进行最后的检测与调试,几天之后,它将被送往贵州省的六盘水市,为该市野玉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游客提供服务。

与地铁列车不同,这列游览车只有“一条腿”,整列车辆跨坐在一条由高架撑起的轨道上,车身大部分为透明玻璃结构,坐在车厢内,就能遍览周边风光。

正是这种独特的设计,让该公司的单轨旅游观光车在国内独占鳌头。

“旅游风景区里,寸土寸金、地形复杂,这种高架单轨设计,不仅占地面积小,还能灵活调整坡度,乘客的乘坐体验更加舒适。”中车特装副总经理李伟介绍,该公司除了生产提供观光用的小火车,整个旅游观光线路的勘察、选线、设计和建设,都由他们负责。

除了即将发往六盘水市野玉海风景区的游览车,该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还有形似鲨鱼的单轨游览车、复古设计的双轨游览小火车……

“实际上,我们是在用造高铁的技术造游览设施。”李伟称,该公司依托中车株机的轨道交通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机电一体化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形成了丰富、卓越、创新的产品体系,掌握了系统集成、轨道系统、供电系统、电气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等多方面核心技术,已开发出适用于景区旅客输送、游览观光、生活小区小流量交通运营的高架单轨游乐设施系统和小火车类(双轨)游乐设施系统产品达10余种。

目前,中车特装生产的游览车,广泛应用于深圳东部华侨城、深圳欢乐谷、上海欢乐谷、江苏无锡动物园、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重庆金佛山、广西桂林、海南五指山、山东广饶孙子文化园、江西三爪仑等20多个大型游乐场及风景区。

“从第一台单轨电动游览车诞生至今,我们的产品以零事故率,实现近2000万公里的安全运行。”李伟说。

发力智能装备制造

除了游乐装备,中车特装的生产车间里,几台大型的激光切割机和数控机床也格外吸引眼球。

这些亮眼的“大家伙”,并不是生产游览观光车的设备,而是中车特装最新研发出来的新产品。

李伟介绍,在生产游乐装备的同时,中车特装另外的一大业务板块就是工艺装备的制造。

“以前生产的那些工艺制造装备技术含量大多不是很高,随着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整体升级,柔性化生产需要更多的智能化的装备。”李伟称,近几年,中车特装专门组建新的业务版块,发力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

高端技术团队的组建、不吝成本的研发投入,换来的是产品的惊艳亮相。进入市场第一年,该公司生产的激光切割机就凭借优越的性能及精确的切割精度,创造了逾2000万元的销售收入。

“大块头”有大智慧,“小东西”也有其独有的机敏。

激光切割机的旁边,几台长不足1米,高不过30厘米的装备一点都不显眼,但李伟却说,“这是未来无人化工厂里的搬运工。”

“这是我们研发生产的搬运机器人,只需在车间里铺设其特有的感应轨道,在计算机里输入指令之后,就能准确完成物料的搬运工作。”李伟介绍,目前,这些搬运机器人正在我市一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运行测试。

李伟称,未来几年,该公司将通过技术合作、并购等方式,做大智能装备生产板块。

中车特装生产的单轨游览车。

受访企业供图

2018-04-09

00:00:00:0——株洲中小企业“群侠”录之三九方装备:3年攻下60余项知识产权14273350c1427335.html2“少侠”

扬威/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