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文明祭扫清明才能真“清明”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记者

罗欣

风清景明,慎终追远。清明祭祀从古代传承而来,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孝道和感恩的延续。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今年清明节,多地通过各种措施引导民众改变纪念形式、文明过清明,我市殡葬服务单位也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纸钱香烛只允许集中焚烧。

本期“天台话吧”,我们围绕文明清明这一主题,邀请嘉宾结合他们的做法谈谈理解和看法。

形式虽简,心意不减

访谈嘉宾:

天元区事业单位职员

吴晶

清明回乡祭祖扫墓是每年的固定安排。今年,我家也响应号召,不燃放鞭炮、不焚烧纸钱冥币,摆一束鲜花,烧一炷清香,在先辈墓碑前深鞠三躬,就算是表达了对先辈的追思与怀念。与以往相比较,祭扫过程中会感觉有点冷清,没有鞭炮的热闹、也没有焚化纸钱的火热,扫墓变得“静悄悄”。但形式虽简,心意一点也没减。

礼敬祖先、慎终追远。清明祭祖,是流传千年的民风民俗。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与行为规范。既是传承,虽然没有仪式,我们却有了别出心裁的做法。为了让8岁的儿子也参与进来,我们指导他亲手将两株小松柏栽种在了爷爷墓前,以表达对爷爷的深深哀思,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明白,要珍爱生命、珍视幸福。

家里长辈们总是说一句话:“死后百钱不如生时一钱”。就是告诉我们,长辈在世时要多尽孝心,多关心长辈,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话糙理不糙,再好的心意只有生时才能感受到,活时安乐,比走后场面上的大操大办要好得多。所以,清明回乡扫墓祭祖,不论采用怎样的仪式,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这种阴阳相隔的遗憾来体悟到: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

让先辈精神永流传是清明真义

访谈嘉宾:

天元区三门镇退休老人

袁树武

我的父母、祖父母都是土葬在乡下的。以往,每年春节、清明都会到坟头看看,放点鞭炮,点几炷香,烧点纸钱,也算是我这已过半百的晚辈的一点点心意。

我曾经是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如今退休待在农村,不懂现在说的文化传承创新这些时髦的东西,但家里的一些实际做法应该就是一种朴实的传承。清明期间,后辈约好时间一起去“看看”过世的先辈,站在坟前,和他们说说自己过的日子。不管他们离我的年代有多远,我们是他们的后代,继承着他们的血脉,这样的“年度汇报”,也算是有所交代。

还有一些传承。清明扫墓,向自己的晚辈讲讲先辈们的故事,他们曾经的经历,有着怎样的心酸苦辣,又是怎么为了下一代的成长艰辛的劳动……希望子孙后辈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这样,我作为这个家族传承中的一环,没有失职。

现在农村还没有完全禁止燃放鞭炮等,如果说以后有了这样的规定,我也不反对。肯定会有很多不习惯,甚至会担心祖宗父母会不会怪罪。但既然说要文明过清明,我也会尽力遵守。当然,我还是希望有些好的东西应该保存下来,文明、环保很重要,但一个民族的习俗传承也很重要。

漫画/左骏

网言网语

@原水人-亭下: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到清明期间,我们都要祭祖、扫墓,寄托对先人的哀思。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摒弃祭奠的奢华攀比之风,崇尚低碳生活方式,这才有了绿色环保文明的清明节。

@我是罗小力:

文明祭祀,不在于多热闹,而在于心诚意至。扫一方尘埃、献一束鲜花、种一棵绿苗、道一段思语,这样绿色真挚的祭扫方式好得多。

@milk-田:

倡导文明过清明还是有很大的难度,毕竟让老人家去改变一些沿用了很多年的习俗真的很难。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018-04-10

00:00:00:014274500c1427450.html2文明祭扫

清明才能真“清明”/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