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铎先生生前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书法创作院院长。对株洲乡亲而言,感受更多的是这位从醴陵走出的书法大家的点点滴滴的桑梓情怀。他先后给醴陵一中、新阳乡敬老院等进行捐助,株洲晚报、株洲火车站、株洲政协文史馆、醴陵市博物馆等等很多地方留下了他的墨宝……
本刊编辑择选了一些回忆李铎先生的文章,以此纪念这位远去的乡贤。
我认识的书法大师李铎先生
周文杰
“李铎先生千古”的消息震惊了书法界、文艺界、社会各界!李铎先生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和我国当代书法大师李铎先生相识相交二十个年头了,作为一个晚辈,能有先生这样一位书艺精深、德高望重的师长,真乃此生一大幸事。由于工作关系,我曾多次陪伴先生夫妇省亲、游览、创作和参加各种活动,感受到书法大师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今天把其中的点滴写出来,以表达对先生的怀念、纪念。
“你挑张好的”
2002年2月,我从娄底来到株洲市文联工作,担任党组书记、主席。在熟悉情况时,书画界朋友争相向我介绍李铎先生。说他是中国书坛的大师,是株洲的骄傲。之后,我便开始收集先生资料。得知他1930年4月生于株洲醴陵新阳乡,现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顾问等职。
先生自幼习书,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非凡,雅俗共赏。他书写的《孙子兵法》,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其碑拓在军博展出时,气势雄浑,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很高评价,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先生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成绩卓然,《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李铎论书断语》等字帖和专著成为当今书法界经典。2005年10月12日,李铎先生的书法作品随着“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也“好得上了天”!这是我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批“飞天”的书法作品。
我到株洲市文联工作后,拟创办文联的机关刊物《炎帝广场》,为此,冒昧地给李铎先生打过电话,请他题写刊名。当时,因单位经费紧张,我想去北京面见先生的差旅费都令人发愁,当然还有另一个担心,怕先生不写,空手而回。没想到,半个月后,我便收到先生寄来的三张“炎帝广场”题字。先生信中说:“写了三张,你挑张好的!”
有求必应李先生
2002年10月15日,我在株洲第一次见到了回醴陵探亲的李铎先生。先生一身戎装,时年虽已过古稀,却意气风发,气宇轩昂。见面后,他亲切地对我说:“文联工作很重要,过去与家乡的文联没有联系,现在你一来,就联系上了……”尽管这次会面是短暂的,但先生的身影、先生的叮咛深深刻在我的心头。
后来,类似这种请求还发生过多次,市文联创办“炎帝书画院”,先生先后两次题写院名,创办“湘东剧场”,先生又题写剧场名,经办湖南名人书法碑廊、炎帝书法碑廊、株洲文艺家大辞典等,先生都乐于题名。
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5·12”
汶川大地震后,我一气呵成写就诗歌《我们和你在一起》(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后,总觉得还做得不够,5月14日便与市工商联、《株洲晚报》商定,准备搞一场义卖活动。15日清晨,我拔通了李铎先生的电话,他说:“我一定参加”。他这一句话就坚定了我的信心,由于时间来不及,我和先生商定,拿出我手里珍藏的一幅“紫气东来”四尺对裁的作品先拍卖,之后先生再补我一幅。5月20日,我花5天征集来的70幅作品,全部拍卖成功,共拍出660万巨款捐给灾区,其中先生的一幅便拍出了50万。
2010年4月,我调市社科联工作后不久,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创办《株洲社会科学》双月刊,本想去北京当面恳请先生题写刊名的,因我刚到新单位,工作千头万绪,脱不开身,只能去书信于先生。先生亦如九年前一样,写好,寄来。我捧着先生那俊美雄劲的“株洲社会科学”六个大字,心中那份兴奋、激动,无以言表。
不仅工作上的事,先生肯竭力帮忙,对我个人也是关爱至极,他曾主动提出并为我书写传世传家作品,还为我题写“山风阁”的书斋名等等。
陪李铎先生过节
和李铎先生一起过的节日,有两次印象深刻。一次是2003年9月11日,中秋节,团圆之节;一次是2005年8月1日建军节,先生非常看重的节日。
2003年9月9日,先生携夫人李长华专程从北京回家乡,准备在他出生的乡村和醴陵一中分别设立奖学助学基金。在株洲休整的两天里,先生夫妇参观了炎帝书画院,见了几位朋友。11日,我们陪着先生夫妇回醴陵新阳乡(现合并为左权镇)。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中秋节。
我们一行一到先生老家,礼炮齐鸣,全家上下几十口人都高兴地围拢过来。阵阵寒暄之后,饭菜也就上桌了。厅堂、房内共摆了七八桌。吃着家乡的酸菜扣肉,品着家乡的自制月饼,先生一直笑意满满。是啊,对一个阔别故乡多年的游子来说,这浓浓的乡情是多么令人陶醉。这一天,更有那醉人的故乡明月相伴。手捧先生发给我们的月饼,我们也跟着醉了。
2005年8月1日,我到北京向李铎先生汇报有关“炎帝书法碑廊”的工作。在先生那散发着墨香的办公室,整整一下午,先生放下了手头所有的工作,与我长谈。不知不觉,时间便过了6点,先生夫妇请我到外面吃饭。席间,先生深情地抚摸着军帽说:“你是第一个陪我过建军节的家乡人,很高兴,很有意义。”
浓浓故乡情
李铎先生1930年出生在新阳乡易家渡村。5岁进私塾,从画圆圈开始爱上书法。1948年,18岁的先生考上县城湘东中学。1949年,中国军政大学湖南分校开始招生,要求是高中生,可先生初中还没毕业。报名时,先生寻思如果说初中毕业,肯定一下就完了。于是先生用毛笔默不作声地写。这一写,把主考官震到了:乡下还有这样的书法人才?就这样,先生被破格录取了,也从此离开了家乡。1953年李铎先生到河南信阳步兵学校继续深造,1959年调入军博至今。
2003年,先生向家乡的新阳中学、新泥小学捐资30万元后,又于2005年9月向醴陵一中捐款50万元,向新泥小学和村里捐资、图书共计20万元;2006年4月,先生夫妇又给醴陵一中捐资50万元,设立“李铎奖学助学基金”,后来,先生夫妇又多次回醴陵一中,捐款、捐书,还和学生们在食堂一起就餐,以此鼓励莘莘学子;2015年4月,先生强撑病体第11次回到家乡,参加母校醴陵一中110周年校庆,并为基金注资350万元。
作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李铎艺术馆的建立也成了一件备受各方关注的大事。为此,山东、广西等多个省市都争相登门表示愿帮先生建立李铎艺术馆,但先生坚持要把艺术馆建在家乡。因种种原因,非常遗憾,先生的这一夙愿最终没有实现。
对家乡的眷恋深情,还可以从先生的《忆潇湘》词中深切感知:日梦潇湘风,夜梦潇湘雨。更梦潇湘一片云,载我潇湘去。俯首看潇湘,美景清如许。帝子乘风下翠岚,我亦随风与。
小事见风范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李铎先生夫妇最好写照。先生夫人李长华原是总政话剧团医生。先生逢人便笑呵呵地夸老伴是“八大员”:炊事员、通信员、资料员、理发员、助理员、卫生保健员、家政管理员、税务员,并且是“员员干得很圆满”。到先生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先生吃着夫人从家中用保温饭盒带去的午饭。先生说,这送饭的历史从1982年开始,几十年了,先生一直坚持在办公室简单对付中餐。
先生夫妇非常节俭。记得第一次到北京拜见先生时,他坚持要请我吃饭。虽然只有先生夫妇和我三人,但好客的先生点了好几个菜,看我是年轻人,又多点了一小碗米饭,共四小碗米饭。菜肯定吃不完,白米饭也剩了一小碗。结完账后,先生夫人吩咐服务员拿来几个饭盒,将所有没吃完的菜都打包,并将那一碗没吃的白米饭和先生没吃完的米饭也都打包。今天看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号召,再忆起先生夫人将白米饭一粒不剩地打包的情节,我不由心生崇敬,感触更深更浓!
认真,是我从李铎先生夫妇身上学到的又一笔精神财富。每次到先生办公室,总有络绎不绝求字的人们和响个不停的电话,先生总是耐心地询问、解释。向家乡捐书时,先生夫妇逐门类、逐目录反复清点,生怕漏掉一本。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2003年9月在常德参加首届诗人节的一件事。9月17日那天,在诗人节开幕式上,有先生的一个致辞,组委会按常规已准备了一个讲稿。按理,先生第二天只要照念就行,但先生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在参加完一整天的各种活动后,先生“挑灯夜写”,可宾馆房间的灯光弱,先生看不清。最后发现厕所的灯光强一些,于是,先生便坐在马桶上写完讲稿。第二天,先生夫人告诉我这事时,我连连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先生,问先生为什么不喊我或服务员换个灯泡呢?先生说,不给你们添麻烦了。听后,我眼睛一下子便湿润了。
呜呼,其物其事如故,其人却不存,泣涕连连……
2020-09-22
00:00:00:0编者按泼墨人生
德艺双馨151982902李铎,远去的乡贤
策划:万宁
佘意明
郭亮/enpproperty-->2020-09-22
00:00:00:0编者按泼墨人生
德艺双馨15198290c1519829.html2李铎,远去的乡贤
策划:万宁
佘意明
郭亮/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