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巡察是一种“政治体检”,是对领导干部自身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种例行检查,发现“病灶”及早清除,不至于病入膏肓。这对预防腐败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个别同志却深感“压力山大”而心有戚戚,工作起来也是畏首缩脚。原来干工作的那股冲劲和激情没有了,迎难而上的虎劲不见了,怕挨批评的心态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意思是从未见到有人知道自己过失的时候会主动自我责备、自我反省。儒家倡导君子“见过自讼”,而人的本性是把自己最耀眼的一面呈现人前,更高兴听到对自己的夸赞。“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并明确要求:“对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正视、主动改正;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敢于指出、帮助改进”。
“见过自讼”应当成为共产党人的一种习惯。接受批评、自我批评、自我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利“改过自新”。毛泽东同志说过,对待犯错误的人要“惩前毖后”和“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把人整死。正如尼采所言:“强烈的内疚显示了一个人的生命力,它能使其精神从昏昏欲睡中清醒过来。”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见过自讼”是改进作风的基本要求,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改进作风的法宝,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需要每个党员干部养成“见过自讼”的行动自觉。
“见过自讼”需要直面批评。有的同志对待批评也分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态度也不相同。对待上级的批评,表面看起来虚心接收,表起态来信誓旦旦;对待同僚和下级的批评意见,极尽反驳之能事,更有甚者,对提意见者怀恨在心、打击报复,在本单位本部门营造了一种歌功颂德者获益,敢于直言批评者受冷遇的“闻喜则喜”的政治生态。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真正关心你爱护你的人,才会当面指出你的不足,给你提批评意见的人,看似不给你留面子,实则体现了一份深厚的关爱之情。聪明人、老实人、厚道人和自爱自重的人是乐意他人的善意批评。
“见过自讼”需要敢亮伤疤。《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人;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战胜别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一个主动揭开自己伤疤的人,就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的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再完美的人也有不足。特别是在廉洁从政、廉洁修身方面,如果真正做到了“吾日三省其身”,敢于自我反省、自我剖析、自我革新,自然就能达到自我净化的效果。自揭伤疤是痛苦的,精神上的痛苦胜过肉体之痛。但痛过之后便是新生。罗曼·罗兰说得好:“痛苦这把犁刀一方面划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见过自讼”需要利刃刮骨。有了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就离圣贤不远了。毛泽东同志说过,对待批评,“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改正错误,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过则不惮改”!在改正错误时,不要怕别人的议论,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怕困难。子贡认为:“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特别是在当下,中央提出建立容错机制,包容那些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人主动纠错、及时改错。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接受批评,改正错误,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体现在行动上和工作中。把“见过自讼”当成习惯和自觉,“改过自新”才是一种自我革命的勇气和胆魄。
(作者系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2020-12-18
00:00:00:0152822002把“见过自讼”当成习惯和自觉/enpproperty-->2020-12-18
00:00:00:015282200c1528220.html2把“见过自讼”当成习惯和自觉/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