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同年11月,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今年9月1日起,《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赋予教师惩戒权。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市教育行业和学生、家长群体中引起热议。你赞同教师拥有惩戒权吗?它该怎么用?量和度又如何把握?记者进行了走访。
学生:惩戒不能侮辱人格
小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因为性格过于活泼,总在课堂上调皮捣蛋,没少受到老师的惩罚。他表示,每次犯错老师就让他抄课文,一抄就是20遍,有时候得抄到晚上11点。
小王刚进初二年级,他表示进校起,班主任老师就制定了班规和惩罚细则。他认为,只要一视同仁,不因成绩好坏而“看人下菜”,犯了错批评一样,惩罚一样,“我们心服口服接受惩罚。”
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高二学生小东(化名)则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在初中时,自己也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他使用了含有侮辱性的词语。他认为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甚至出现过厌学的情况。
记者随机走访了20余名学生,所有学生均表示,不能接受老师带有侮辱人格性质的惩戒行为。超过半数学生不希望接受抄作业、罚站等惩戒行为。
家长:超半数认可合理惩罚
赋予教师惩戒权,家长怎么看?
“无规矩不成方圆,哪有那么金贵。”家住天元区的唐先生属于“心大”型。他表示自己读书时也常被老师打手板、罚站、跑操场。他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受挫能力太弱,唯我独尊,只能听好话,对于长久的人格培养不见得是好事。
芦淞区的徐女士则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担心过度惩戒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她说,每当看到网络上传播的“老师扇耳光”等惩罚视频,心里都揪成一团。
采访中,超过半数的家长赞同“小惩大诫”的非体罚惩戒形式。他们希望老师能充分发挥智慧,用义务劳动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天元区孙女士表示,自己孩子班上的小捣蛋,犯错就被安排每日带早读,久而久之,小伙子不仅上课认真了,成绩也进步了。“所以关键还在于老师的方法,像这样的惩戒我觉得大多数家长都能接受。”孙女士说。
校方:关键在戒而不在惩,老师不能越界
“打不得,骂不得,挨不得。”采访中,曾老师透露,自己曾因没收学生手机被学生破口大骂,事后家长竟然还认为老师有错,跑到学校闹了一场。
“惩戒权不是‘尚方宝剑’。”北师大株洲附校理事长余年初认为,惩戒权的出台,是传递一种信号,于现实法律中,学校正常管理也将有法可依,类似“校闹”等行为将受到制约。他表示,惩戒的关键在戒,目的绝不在惩,老师不能越过边界,否则将成为教育的“暴力者”。
“赏识表扬是爱,批评教育也是爱。”天元区建宁实验小学副校长李慧玲认为,作为教育者,要以关爱、矫正为宗旨。教育惩戒不等于放开体罚,打扫校园卫生、参加公益服务活动等,都是可以借鉴的惩戒形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亚平认为,教育除了温情,还需要必要的合理的“硬”手段和方法。教师惩戒权赋予教师权利的同时,也会促使教师们关注如何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去做相应的“惩戒”。
教育部门:老师不能有体罚、打骂、辱骂等侮辱行为
“按照我国教育法、教师法的有关规定,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市教育局教师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明确教师惩戒权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当前部分教师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二是解决不善管、不当管的问题。以前,全国各地也出现过一些教育不当、过度惩戒的现象,此次明确教师惩戒权,可以让老师、家长都有把“尺子”去衡量、判断,缓冲家校矛盾等问题。
该负责人表示,教育惩戒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为制止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惩戒的措施要与学生年龄和身心健康相适应,禁止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打骂、辱骂以及其他侮辱人格尊严行为。
2020-09-01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孙晓静
通讯员/郑奕教育部欲明确教师惩戒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9月1日起实施——151768902教师惩戒权要来了
你赞同吗?/enpproperty-->2020-09-01
00:00:00:0株洲日报记者
孙晓静
通讯员/郑奕教育部欲明确教师惩戒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9月1日起实施——15176890c1517689.html2教师惩戒权要来了
你赞同吗?/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