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通讯员/宋玺
“病得这么重,还能治好么?会不会哪天就‘光荣’了……人生道路还长,需做的事情很多,更何况自己老婆、房子、车子都还有八成新,就这样走了且不可惜……”这两天,市中心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刊发的一篇短篇小说火了,不少网友纷纷点赞:“参透病患心理,刻画入木三分。”
1月29日,记者采访了这篇小说的创作者——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陈维顺。其实,早在去年3月,他为感谢恩师而创作的千字文言文,也在不少人的朋友圈刷屏了。
这个年近六旬的医生为何频频成为“网红”?让我们一起倾听他的故事。
辞掉铁饭碗,去考研究生
“陈主任,网友都说您是个被医疗事业耽误的作家。”采访开端,记者向这位老熟人打趣道。
“我只是随手一写,没想到引得这么多人关注。”面对记者的采访,陈维顺有些不好意思。
而在熟知他的人眼里,陈维顺才华横溢,“红”是早晚的事。
今年57岁的陈维顺,来自邵阳隆回县,已从医38年。虽出生在偏远山村,他却不是个“安分”的人。19岁时,从邵阳卫校毕业的他,回到家乡当了名医生,在基层一干就是10年。正当亲朋好友羡慕他有个“铁饭碗”时,他却做了个惊人决定:辞职去考研究生。
一个中专生去考研究生?这在当时有些异想天开,执着的陈维顺却将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当时我的英语基础基本为零,题目都看不懂。”陈维顺说,为恶补知识,他参加了英语补习班。经过长达3年的准备,1991年,他顺利考上了湖北医科大学。
他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1994年,研究生毕业后,陈维顺进入株洲市一医院(现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该院消化内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室迅速成长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特别在消化内镜方面开展了很多的前沿技术。
“如今,我们的年门诊量达到3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数突破4000人次,经常一床难求。”提及科室的变化,陈维顺欣喜不已。
坐诊、做手术、学术研究……这些年,陈维顺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
“有时深夜回家了,躺在床上都会想着患者的病情变化。”陈维顺说,医生都有职业病,学不会“闲着”。可“闲不住”的他,却在前段时间病倒了。经检查,他的肾脏有损害,需要住院治疗。
“一开始,我感觉腰背酸痛,但未引起重视,直到后来全身不适,才知道大病来了。”陈维顺说,平日里他总提醒患者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自己却疏忽大意。
记录住院见闻,慰藉其他病友
从医生变成患者,转换的不仅是角色,更是心境。
“躺在病床上,才更理解患者面对疾病的无奈与焦虑。”陈维顺说,也正是这次难得的休养机会,让他萌发了个新想法:将住院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短篇小说,以此勉励正在抱病前行的病友。
“隔床病人张老头,70多岁,患尿毒症,其老伴拖着年迈的身体,整晚守护,小心安慰……”“20床的年轻人,40岁不到,由于抽烟、打牌、熬夜,患上糖尿病、肾病……”住院时,陈维顺总会和那些病友及家属拉拉家常,记下那些温馨的瞬间,而这些都成了他小说中的鲜活素材。
1月下旬,陈维顺出院了。回家后不久,他就开始小说的创作。
“或许是亲身经历,写得格外顺手,只用了两三天我就完成了这篇5000余字的短篇小说。”陈维顺说,为了让故事有看点,他在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此外,他还会在每一段故事的背后加上一段“医案录”,向读者科普关于尿毒症、糖尿病等疾病的知识。
“人人都对疾病心生畏惧。我们要做的应是根据疾病规律增强体质,慢慢改善预后。如疾病不能治愈,也要采取措施与它和平共处。”在文章的最后一段,陈维顺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而这也诠释了他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
2019-01-30
00:00:00:0继感谢恩师创作千字文言文后146455902医生再创作短篇小说慰藉病友/enpproperty-->2019-01-30
00:00:00:0继感谢恩师创作千字文言文后14645590c1464559.html2医生再创作短篇小说慰藉病友/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