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梅
通讯员/王玉彤
“清明是一杯绿茶。不是银针,是毛尖类,浅尝便一股子清气,再深啜一口,有韵了,缓而长,人慢慢走着一般,走得久了就大了,老了,死了。所以,清明最能阅见人世,到这一日来看,都是清淡的,有些余韵,或有回甘,或茶叶搁多了略显涩些。要不干脆茶质糙些,无论何种水都经得住,倒更走得长久。”
这是株洲作家王亚散文“清明”中的开篇。
巧的是,王亚的这篇散文,几天前出现在苏州一所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统考试卷上,题型为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最终的标准答案太难,有学生考后通过微博直接联系上了王亚,并请她作答,而率性的王亚也很快作了回应。
“没想到标准答案出来后,20分的题目,我也仅仅能拿6分。”王亚事后很是尴尬。
她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意,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一石激起千层浪,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腾讯网、澎湃新闻等众多媒体纷纷跟进。截至昨日发稿时,该条新闻升至微博热搜第二名,阅读达2.6亿。“这个事情很有意思,想知道原作者的答案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市二中负责人认为,学校还对此进行了一次语文教研活动。
1月21日,记者采访事件始末和市二中师生,并对话作家王亚。
【对话】
作家王亚:写文章和做题规则不一样
记者:得知苏州的学生给你的作答打了6分后,你的瞬间真实感受是什么?
王亚:觉得很正常,我当过语文老师,写文章和做题不一样。
记者:能够说得更具体点吗?
王亚:从出题者角度来说,阅读理解主要是考查学生依据文本进行理解与归纳的能力,而并不拘泥于哪一篇文章。从最终的标准答案来看,苏州出题的老师几乎把她文章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写出来了,标准答案甚至比她本人在写文章时的考虑更周到。
记者:怎样看待20分的现代文阅读题,你只拿了6分?
王亚:这个很正常,主要还是在答题技巧上没有掌握好,规则不一样。考试有考试的语言系统,作家不一定掌握了这套语言系统,所以不一定能拿高分。作家写出文章,读者在文本基础上完成再创造,方能使之成为作品。读者众多,对文本的解读,不一定也不可能与作家完全吻合,出题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出题跟作者本人意图有差别是很正常的事情。
记者:你如何看待苏州这所高中出的现代文阅读题目?
王亚:苏州这道阅读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没有进行生硬的曲解,而是按语文阅读的答题体系进行比较周到的分析。考试就需要有考试的语言体系,有统一评分标准,这恐怕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去苛责出题人。
记者:此刻你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王亚:最想表达的是:我当过10余年老师,知道老师不容易,希望社会多给予老师和教育一些理解与支持。
【缘起】
苏州高中生:考试遇到困惑,微博联系原作者
株洲作家王亚在国内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出版有古典诗词品读随笔集《此岸流水彼岸花》《一些闲时》《今生最爱李清照》,散文集《声色记——最美汉字的情意与温度》等,编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
1月16日,在家休息的王亚听到微博提示音,她习惯地拿起手机查看。
联系她的人自称是苏州的高二学生,通过私信将当天他所在高中二年级语文统考的阅读理解题目发给了她。苏州的这名学生表示:“20分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自己是在考试时遇到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很好奇想知道原作者做考试题时是什么感受。”
王亚说,和学生联系的那个夜晚,苏州那名高中生所在学校还没公布标准答案:“我也是觉得好玩,将这个现代文阅读的题目自己作答后发了过去。”
记者通过聊天记录看到,该名学生特意将20分的阅读理解题目拍照并发给了王亚。而率性的王亚也发了个哈哈一笑的表情,并随后将自己的答题发给对方。
王亚发过去的答案是:“第二段应该算全文情感情绪的引子,也是我心中清明这个节日,以及在清明怀人时,该有的情感——清浅又浓郁,不渲染浓愁,却隽永。
祖父给我的人生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历尽人间苦难,却仍旧豁达、乐观,他性格清淡又内敛,但对我的爱从来不悭吝。他性情温和,又坚韧,为人淡泊,他教我做人正直,还为我启蒙,我后来的文学道路与那时打下的诗词基础休戚相关。又是一年桐花盛开,又是一年清明风至,身在异乡,以茶遥祭祖父,仿佛犹能看见祖父的身影,不慌不忙淡然一笑。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嘱愿,人生就这么不慌不忙走下去吧。‘清明’在此并非只有清明节一层含义,也是对‘清明’的祖父的怀想,祖父的‘清明’是他骨子里的淡泊与坚韧,从而我也由祖父的性情里悟到了这样一种清明的人生态度。”
……
有意思的是,标准答案公布后,这名苏州学生竟然一项项给她的作答打分,最终成绩是6分。
事后几天,她的微博点击量一下增加了两千,几乎都是关于此次考试的吐槽。有学生调侃自己“一道阅读题做成人格分裂”,也有学生表示“文章太感人了,考场看完时差点哭了,但没有做题的心情”,更有学生称“第一次这么喜欢一篇考试阅读”。
“现在微博粉丝一下增加了200多,几乎都是苏州的学生。”王亚说。
▶市一中课堂,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资料图片)。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作家、市教育局工作人员王亚。
株洲日报记者
成建梅
供图
记者手记
让阅读成为一场美妙的旅行
一次株洲作家与苏州高中学生的微博互动,一次相关“阅读理解”的考题,引发网络热潮。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开拓眼界,还能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逻辑思维、思考能力,并构建一个人知识品位与审美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因为阅读,才让我们收获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此次网络热潮,激发点在“如何去读”,包括阅读一篇文章,一本书。
不可否认,教学中的阅读,和平常的阅读一定会有不同,它侧重学生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解析文字,归纳主题,它涉及文章的各个角度和方面,老师们凭着教学经验制定的参考阅读理解的参考答案,从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角度去看,也更加周全。
自己的文字,自己做阅读理解,20分只拿到6分,作家本人解释,是学生对照学校标准答案打出的分数,不是老师打出的分数,老师打出的分数肯定比这个高。她提醒这个事件“可以当个玩笑”去看,不必当真。
善意的“玩笑”引发的这场网络热潮,也传达启示:阅读是一场美妙的旅行,当要领略阅读之旅的真正妙处,一定需要学习如何去欣赏,比如有人旅行仅限于下车拍照,有人却可以在山川中感受灵魂的震撼。
这场关于阅读理解的学习,需要老师不断思索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也需要学生通过文字探索如何“登峰”。
一场关于高中学生阅读理解引发的热点,让人深深感受社会对教育的关注,这种关注,需要平静以待,需要在改进中前行。
【热议】
株洲学生“接龙”:意在表现清新明净的节日内涵
面对网上如潮评议,市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严朝晖表示:“语文考试与文学鉴赏并不冲突,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标准答案也是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而按照这样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媒体人张明认为,现代文阅读不应该以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应该倡导学生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发散思维。一篇文章用标准答案给学生打分,即使文章作者也难拿高分事件应该引发语文教学方面的思考:真正的语文,是应该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让学生由此爱上写作。
市二中学生也不甘落后,纷纷写出自己的“标准答案”:清明即清明节,作者在清明节作文怀念祖父,故名为清明;清明亦指清明时节的味道,天清地明,一切都是淡然而美好的,作者意在表现清新明净的节日内涵;清明是祖父最鲜明的特征,“清明”一词一语双关,是清明亦是祖父淡然无争的性格,表现了祖父的高尚人格与作者对他的真切怀念。
网友文洁说,标准答案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学生要在考试时快速整理写出,难度是不小。
网友李晓芳说,初中阅读理解也是如此,孩子每次至少扣一半分。
网友磊子坦言,确实有些过度解读了。
2019-01-22
00:00:00:0苏州高中试卷引用株洲作家散文,“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只得6分146380602现代文阅读,该不该以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enpproperty-->2019-01-22
00:00:00:0苏州高中试卷引用株洲作家散文,“阅读理解”原作者20分只得6分14638060c1463806.html2现代文阅读,该不该以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