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作者圣修伯里曾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童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不同时代的人,经历过不同的“六一”儿童节。昨日,记者采访到“60后”到“00后”五个年代出生的人,由他们来分享自己回忆中的儿童节,来看看哪些细节、哪些桥段能勾起你最美好的童年回忆。
80后:
两块钱的快乐你想象不到
1985年出生
讲述人:梁菁
跟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及祖辈不同,出生于80年代中期的我,可以说是搭上幸福列车的一代。既不用像爷爷奶奶一样操心“口粮”问题,也不用像父母一样,早早走进社会,而是安心在教室里学习。
我是南方公司的厂子弟,那时候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没有补习班,忙于养家糊口的爸妈给了我们最大的自由。我们住在“筒子楼”里,一层有8户人家,左邻右舍都是在同一个厂子工作的叔叔阿姨,有时爸妈加班忙不赢,我就经常“蹭”饭吃。作业也是自觉完成,很少要大人操心。
每天放学后,就是我们的集体玩乐时间,只要一声呼唤,各个楼层的好朋友们就鱼贯而出,甚至旁边楼栋的孩子也会加入。弹玻璃球、跳格子、跳皮筋、滚铁环……都是我们的拿手好戏。就连一块普通的泥巴地,也能成为我们划分楚河汉界、争夺地盘的游戏场,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最爱玩的游戏是跳皮筋,一次比一次跳得高,能侧手翻的女孩子总是队伍里的“王炸”,记得有一次,我还把鞋给踢飞了,被好朋友嘲笑了好几天。
当时觉得成为少先队员是个无比光荣的事,成功入选后每天都要戴上红领巾,举着“让”字的小牌子排路队回家。那时候流行“大大”牌口香糖,伙伴们比赛谁吹得更大,还有味道怪怪的无花果、用奇小无比的勺子挖着吃的酸梅粉、越搅越稀的麦芽“转转”糖……千奇百怪的零食现在还回味无穷。
六一儿童节那天,父母一般会给我们两到三元钱,我们几个同龄的小孩子一下子就成了小富婆。大家聚一起,每人买一样零食,而后你一口、我一口,互换地把小吃摊上的东西吃个遍。2毛钱的老冰棒、5毛钱的小浣熊干脆面、1毛线的果丹皮,5毛钱的“泡泡胶”……终点绝对是糖画摊,锅子里煮着冒着细碎小泡的红糖,左边摆着转盘,十多种动物各占一格。每当指针转动,我们的心也揪了起来,心里默念“龙、龙、龙”,一旦梦想成真,小伙伴的欢呼声好像要把天都捅个窟窿。
哪怕到了现在,我们都已为人父母,儿时的趣事仍津津乐道。那些孩童时光,真实而美好。
60后:变着法儿自己找乐
1962年出生
讲述人:谭平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儿童节就是参加学校的班级歌颂比赛,或是看一场电影,搞一次劳动。
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们都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奋斗。不过,作为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我吃的苦头要比哥哥姐姐们少得多。
童年时期,在南方的小村庄里,我时常和小伙伴们奔跑在广阔的田野里,放鸭子,放牛,抓田鸡,在小河里捞鱼……这些是我们那一代孩子都会的技能,也为我们的童年增添了不少乐趣。
那时候,家庭条件都不算好,吃肉更是奢侈的事。我和小伙伴将抓来的田鸡或河鱼拿回家,还能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在我的印象里,童年虽然清贫,但依然有着简单的幸福,人特别容易满足。
想要一件“的确良”衬衫是当时最奢侈的愿望。生活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崭新“的确良”衬衫,即使算不上时髦新潮,但起码是一个“洋气”的象征。那时到了夏天,男孩们都热衷白色的“的确良”衬衫,下摆扎在裤腰里。女孩们都是用“的确良”面料做的小碎花裙子,带里衬的白裙子走起路来裙角飞扬。
如今的孩子,物质条件丰富了,但未必有我们那个年代的小孩快乐。童年已经远去,但我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爱运动爱书法,时常信手拈来诗词佳作。童年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生活再苦,也要快乐。”
我们这代人,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父母只要我们平平安安遵纪守法,他们就满足了。儿童节也没什么特别的,“一支笔算是很贵重的礼物了。”
70后:童年没有手机
1975年出生
讲述人:李娟儿
圆圆的脸蛋、甜甜的笑容、悦耳的嗓音,舞台上的李娟儿熟练地念着报幕词。当演出正式开始,台下的同学、老师和家长们热烈地回应,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童年时候的舞台十分朴素,但参与演出的孩子们都很热情,一个个顶着红脸蛋,吸溜着嘴,生怕把口红擦掉了。我当时是在茶陵县氮肥厂子弟幼儿园读书,记忆里,每逢“六一”,都会举办文艺汇演,到了那天,大家会描眉画眼上台演出,蛮有仪式感的。
六一儿童节带给我的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鲜和期盼。尤其是从”六一“以后就算夏天,就可以穿裙子了,想起这些,仍然觉得很美好。
在学校的操场上,女孩们一边跳皮筋,一边随着节奏唱:“猴皮筋,橡胶林,马兰开花二十一……”两根漂亮的麻花辫跳跃飞舞。
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儿童节,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本子,上边写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没有来由地记得特别清楚。
在我的记忆里,“70后”的童年没有游乐场、手机、电视,却是精神富足的一代。童年虽已遥远,记忆依然鲜活,那些单纯无忧的片段仿佛就在昨日。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童年都是最纯粹、最美好、最令人怀念的时光。
90后:从未忘记孩童时的稚嫩
1992年出生
讲述人:莫多
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步入了三十而立之年,而“90后”更像是一群“成年人似的儿童”。我们承担着成年人的责任,同样也没有忘记孩童时的稚嫩。
灌篮高手、龙珠、哆啦A梦都走进了“90后”的童年,这些动画片就是“90后”小时候最喜欢追的剧。回忆起小时候的“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的春游让我印象深刻。背上装满零食的小书包,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公园疯一天,在我看来那就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2001年,我读小学三年级。每到“六一”将近的日子,我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掐着指头数着日子盼着儿童节的到来。
小时候一到儿童节,学校还会给我们发零食礼包,每人一大袋。有冰袋、虾条、梅子棒棒糖……学校还会组织游园活动,会举行文艺晚会,每个班级都要上台表演节目。那时,我经常在班级表演手风琴,腮帮子上总是被涂得红红的,额头再点上一点红,那是我12岁以前最骄傲的事儿。很遗憾,后来的特长课都被奥数、文化课所占据。
记忆最深的是去市中心吃肯德基,那时候觉得真是人间美味,还能收集不同的儿童套餐玩具。我们这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幸运地见识了很多新鲜事物,或许那份亲身体验新事物的满足感才是家长们送给孩子最大的礼物。
小时候喜欢的玩具,长大以后还是会有意无意的去收集。我后来买了很多盲盒、乐高、手办来收藏。虽然早已挥别了童年,但看到这些盲盒、手办,就仿佛还能看见孩童时那个小小的自己。
00后:培训班连轴转
2009年出生
讲述人:马小跳
我是00后的“尾巴”,现在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你要问我的童年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那就是各种培训班。
从幼儿园开始,妈妈就带我穿梭在各种培训场所里。小提琴、钢琴、架子鼓,全部试了个遍,美其名曰让我找找“音乐的细胞”;画画、书法的试课我也没少去,她的理由是培养我的文艺气质;可是我最喜欢的机器人课,妈妈却在我升入四年级的时候,换成了作文辅导班,只因为好几次考试,作文扣分多了点。
哪怕到了现在,我还是保持着三个课外培训班。周六上午英语,下午舞蹈,周日上午还有作文培训,可以说是无缝对接。每个双休日,我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基本上就耗在培训班里了。
以往的儿童节,妈妈都会给我准备礼物,或者带我出去玩一玩,放松放松。每当那时,都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因为那天学校一般不会布置作业,妈妈也会协调好培训班的时间。放假那半天,我可以痛快地在游乐场里疯跑,在图书馆里看漫画书,甚至还可以玩一会电脑游戏。那一天,妈妈总是对我特别温柔,即不会让我多刷几套习题,也不会催促我早点休息。
我挺羡慕我的同学,他家有一个弟弟,天天都能一起玩。每当我做完作业时,天色已经黑了。正当我想歇口气,妈妈的声音又传来了,“儿子,有空再练练钢琴吧。”
妈妈说,下个学期我就是初中生了,要稳重、要收心。但是爸爸却偷偷告诉我,小孩子嘛,该玩还得玩。这个儿童节,爸爸答应带我去看电影,吃大餐,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儿童节礼物,我非常期待。
2021-06-01
00:00:00:0策划/罗佳
执行/谭筱
孙晓静155003602不同年代的“六一”
策划/罗佳
执行/谭筱
孙晓静/enpproperty-->2021-06-01
00:00:00:0策划/罗佳
执行/谭筱
孙晓静15500360c1550036.html2不同年代的“六一”
策划/罗佳
执行/谭筱
孙晓静/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