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7点30分,天元区庐山路华晨国际小区公共书屋里总会传出朗朗书声,散步经过的街坊们虽早已熟悉这场景,但仍会特意拐入小石子路到书屋门口看看。3年了,赵奶奶还在领学,丫丫、珍珍已从小不点变成准小学生了。
新晋奶奶的思与行
这个书屋位于小区一栋架空层,2017年年底对外开放。那时,小区居民赵政升级当奶奶不久,看着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孙女丫丫,她有许多思量盘算。这些考量,源于她对于儿子幼教欠缺的意难平。
赵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自动化专业的工科女,之后分配到我市一家国企。实业报国,实干兴邦,青年时期的赵政几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事业当中。儿子一岁多就被送入了企业幼儿园托管,她出差十天半个月,儿子便寄养在亲属家中。
“当时国企双职工家庭基本都这样。”赵政说,后来孩子并未考入理想的大学,沮丧之后,她开始反思,自己给孩子的陪伴与引导确实太少了。
2015年升级当奶奶之后,不同于大多数长辈“做好后勤服务”的角色定位,赵政密切关注着幼教,当然也有家庭实际情况的因素,儿子老出差,儿媳工作地点远,周末才能回家。
赵政关注了多个幼教类、读书类的微信公众号,还花钱报读相关线上线下课程。她用心设计丫丫的学习内容,并不刻意对标小学教材,抢学知识点,而是希望激发孩子对国学的兴趣,引领她感受经典之美。为此,赵政重新学拼音,一字一句地纠正讲了几十年的湖南塑普——不读“zǒu(祖)国”读“zǔ国”,不读“快luª(乐)”读“快l®”。
数个家庭的小确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赵政对丫丫的幼教从唐诗开始,原本祖孙俩只是在家中的互动。2017年底,小区书屋开放,赵政带着丫丫去看绘本、念诗歌,竟意外收获了一群小听众,珍珍、悦悦、杉杉、杨杨、鸿宇。
从那以后,赵政便每晚7点半准时带着丫丫来到书屋,与小伙伴们不见不散。参与活动并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也没有打卡签到,孩子们一起读唐诗宋词、讲成语典故,还写字画画。书籍教材或取材于书屋,或来自小区业委会赠送,有些甚至是拷贝打印版。
在共学共读中,几个家庭之间也密切起来。春夏,大家一起寻觅“竹外桃花三两枝”“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冬,又一同感受“空山新雨后”,围坐“红泥小火炉”;去年六一儿童节,小区12个家庭在书屋共聚,12名小朋友先后登台,诵读《岳阳楼记》《春江花月夜》《木兰诗》,分享收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感受。
初遇时,小家伙们都只有三四岁,赵政便把学习内容设计到游戏里,准备好糖果、贴纸,十八般武艺用遍,孩子们能坚持15分钟就算胜利。如今,小不点都成了准小学生,他们把与伙伴们一起学习的场景画成美丽的图画。
“3年了,我们天天都去。”珍珍奶奶介绍,孩子原本性格内向,读书专注力也不够,在这个小集体里,结交了朋友,爱上了读书,真好。
“相比于幼小衔接班,我更喜欢这种模式。”杉杉的妈妈认为,单纯抢学知识点过于功利,学习是一场马拉松,刚起步就加速,最终不见得能取得好名次,“共学共读”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内生动力最是难得。
如今,第二个孙儿嘟嘟已经一岁半了,他能像姐姐一样幸运,收获一群小伙伴共同成长么?赵政最近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2021-04-19
00:00:00:0154232102赵奶奶和她的
小区读书会
李卉/enpproperty-->2021-04-19
00:00:00:015423210c1542321.html2赵奶奶和她的
小区读书会
李卉/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