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仙岭又叫彰龙山,在醴陵北乡的黄獭嘴镇境内。几年前因为整理地方文化的原因,知道唐代有个叫司马承桢的道家学者,写了本《天地宫府图》,将天下的名山封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彰仙岭就是其中的第四十八福地。据说,此处原“属臧先生治之”,但后人不识其人,讹音相传,竟称“臧仙”为“彰仙”。如今,名以习为定,彰仙之名已广为传播了。倒是这么一来,本来就罕能识之的“臧先生”,就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
就我这孤陋寡闻,怎么也没查到这位“臧先生”是何方人物,有何异事,因何得道。
时在深秋,秋风萧瑟,秋意清凉,正是登临道家胜地的佳期。道家崇尚清静无为,多以“清”字赋名传幽意,如道家至尊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就被尊为“三清尊神”,而江西上饶境内更有“三清山”胜地,“无上清凉”更是崇道之人喜欢的修身格言。清秋之日登临彰仙岭,正相宜也。
山中湿气甚重,林木深处雾霭流岚,虽本无心却也凉意侵人肌肤。枝叶之间偶有滴水,虽非有意却也引人疑为微雨濛濛天气。行至半道,便有同伴言天将雨,提议返程,幸亏有熟悉山林者,三言两语才释其疑,坦然更向深山行。
寂寂深山,似无他人。我等三五成群,逐渐拉开了距离,一路闲谈倒也畅意,偶发少年狂态,也效法魏晋林中长啸,既引慢行于后者呼应,亦尽抒胸臆,倒也极为快意。只是烟雨锁深山,众目无法远眺,似乎啸声也无振林樾之效,略感遗憾。
如是近一小时,身热汗出,两脚甚累,而山道却渐行渐窄,熟悉者谓彰仙观快到了,闻言精神一振,脚步亦复有力。最末一段,是极为曲折的小道,泥泞崎岖,夹以青石板作阶,小心拾级而上,刚好一百零八级。石阶尽处,地势开阔,视野为之一变,心情亦为之一快,菜圃、道观、林木皆入目;犬吠、山风、欢呼尽相闻。原本寂静的道观,竟被我等喧哗所扰,不想年过六旬的住持道姑不以为意,还出来热情相迎,又是泡茶,又是拿出板栗等土产,让我等打扰清修者深为感动。
彰仙观没有我想像中的好,屋宇甚少且甚陈旧,只有一间正殿,两厢是厨房和卧室。卧室旁边,紧挨着一栋没有粉刷的土坯房。除此,未见其它。老道姑告诉我,彰仙观始建于唐,鼎盛时有一百零八间房屋子。现在,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恢复这一盛况。细听其言,看得出来,困难极大。
我最感兴趣的,是彰仙观的供奉者。只见正中端坐着一位手持拂尘的老者,根本不同于其他道观。一问才知,这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这倒让我更觉好奇了。老道姑告诉我,张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后,自请告退,专心修道养精,到了武当山拜师,出师后到此开辟道场。张良功成而身退,静居行气,欲轻身成仙的事,《史记》中有记载,但他的修行经历,甚至其卒年都是史家不详的。对于道姑的介绍,只能姑且听之了。倒是对“彰仙”,或者说“臧先生”,道姑却也一句也未提及。看来,在她的眼里,“彰仙”原来是“张仙”。
彰仙观的的一副对联也吸引了我。在正殿供桌的右边,两块石刻对联靠墙放着,写的是“福地发龙观二省,仙景名山第一峰”,细看落款处,居然有“弘历书”三字。我记得,弘历是清朝皇帝乾隆的名字。这个弘历是乾隆吗?听道姑介绍是的,还介绍对联后面的故事。
我没有继续听下去,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附会。一来,如果真是乾隆所撰写的对联,绝不会如此落款。二来,即从对联的境界来看,也不是帝王胸襟。
据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攻克广州回师北伐时,途径醴陵时驻军彰仙岭。就在彰仙观以北的3公里处,有千兵排(千金排)、磨刀坑、造甲坡、铁矢尖、歇兵坪等遗迹。我对此事也存疑。因为,从史实来分析,黄巢回师北伐自然是渡湘水、过长江,根本没有必要在这远离河流的深山中转悠,何况当时南方的朝廷守兵之力亦不足以让黄巢避其锋芒。
看来,彰仙观有不少故事,这些故事都被历史的烟雨所笼罩,让人分辨不清。站在彰仙观前,欲极目视之,却苦被秋云遮望眼,远近山川隐其身。近观眼前,唯见雾霭掩林木,寂寂烟雨彰仙岭。
2018-09-21
00:00:00:0徐
峰■原载醴陵《开卷有益》145718902烟雨彰仙观/enpproperty-->2018-09-21
00:00:00:0徐
峰■原载醴陵《开卷有益》14571890c1457189.html2烟雨彰仙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