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苏东坡仕途,可谓一生都在“屡遭贬谪”与“内调回朝”之间徘徊。然而,无论被贬谪到荒蛮的海南儋州,还是被流放到比较富庶的杭州、湖州及黄州等,也不管炙热、凉薄、羞辱,他总能天然地保存文人的尊严和温婉。苏东坡非凡的文学艺术成就、淡泊旷达的心境、为民造福的情怀固然与天赋和家庭教养有关,更与他会读书并从书中汲取巨大能量密不可分。
对于文本阅读,苏东坡的读法另辟蹊径,高人一等。他在《寓简》卷八那篇写给女婿王痒的《又答王痒书》里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甚非速化之术。”意思是说,书多如海,读书尤其是读经典,人们可从不同的需要或不同的角度反复研读,以解决不同的问题,这样层层推进,方能将整本书的丰富内涵化为己用。此法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点赞,还被其总结为“苏轼八面受敌精读法”,堪称传授世人的“读书妙招”。
南宋陈鹄在《耆旧续闻》开篇所说的“苏东坡日课”,则宛若是给这种特殊“精读书”做的注释。该书上说,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与司农朱载上是好友。某日,朱司农去拜访苏东坡,但苏东坡迟迟没出来会客。良久,苏东坡才出来道歉说,刚才在完成每日的功课,所以才出来晚了。朱司农问,先生的日课是什么?苏东坡回答,抄《汉书》。朱司农哈哈一笑,说,凭你的天赋,看一遍几乎就能不忘,何需手抄?苏东坡说,并非如此,我读《汉书》到现在已三次手抄了,而且抄的次数越多,记得也越牢固。之后还进行了“测试”,朱司农翻开《汉书》随意报出一个字,苏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朱司农挑了好几个字,结果一样。朱司农心悦诚服了,大赞苏东坡“真谪仙才也!”后来,朱载上就拿苏东坡勤读、善读故事教育儿子朱新仲,朱新仲又用这个故事教育儿子朱辂。东坡的“读书妙法”成了朱司农家传家宝。
苏东坡为什么这样读书?他在谈读《汉书》的体会时,揭开了谜底:“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意思是说,他将《汉书》分成治道、人物、地理等几方面,每读一遍就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直至他把全书读懂弄通。其实,苏东坡的“八面受敌”精读法,是对某一著作集中精力和心力,做到“一意孤行”,各个击破。这样读书,每读一遍都有新鲜感和获得感,印象也越发深刻。
关于苏东坡的会读书,我们也总能在宋人笔记史料中找到佐证。宋代王辟之就在《渑水燕谈录》卷四里说,苏东坡“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故其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真迹者,重于珠玉。(东坡)虽才行高世而遇人温厚,有片善可取者,辄与之倾尽城府。”而叶梦得在《避暑录话》卷上说,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晨起来,“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
看来,“千古一人”苏东坡不仅善于精读文本,还非常注重“读”社会和人这类“无字天书”,其眼界与气魄令人敬佩啊。
2018-05-11
00:00:00:0赵柒斤14311040http://zzrb.zhuzhouwang.com/content/201805/11/c1431104.html2苏东坡的读书法/enpproperty-->2018-05-11
00:00:00:0赵柒斤14311040c1431104.html2苏东坡的读书法/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