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关于李白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书。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富商之子李白对自己是谪落凡间的一颗流星从未有过怀疑,懵懂的少年整天在街上游走,无忧无虑,肆意徜徉。直到有一天,年少的李白在街市玩闹将人打伤,接连惹上官司、遭遇讹诈、又巧遇巴蜀“神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李白想去县衙杀了那个讹诈他的县尉,再逃去山中学习神仙道。
就在他去县衙的那天,他碰到了一个在今后令他长久回忆的人——另一位县尉,姚远。姚远给他讲了这个“壶中天地”的故事,毋自走开。一切故事便开始了。
那本书看完很久后,直到我第一次同友人讲起,我都误以为县尉姚远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膈应李白,暗示他费此周折,去山中跟“神仙”赵蕤学那劳什子神仙道,如同费长房“复使食粪”一般,自找没趣。
可那天,当我口述完这个故事的那刻,突然一下想明白了“壶中天地”真正含义。竟是和之前想的完全相反:那个挂着宝壶的卖药翁,有如此神术,却终日在街头巷尾杂耍,卖药度日,夜里也无家可归,钻进酒壶里睡一觉,第二天又重复之前的日子。似乎还不如费长房喝点小酒过得逍遥。那么费长房为什么要学习缩地术呢?
老翁给费长房最后一关的试炼,并不是膈应费长房,而是让他知晓,学神仙道不是为了长生求仙、更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它甚至不应起到任何实际作用,这“缩千里地脉”的本领只是为了让道人能用短暂的一生跨越人世间更广阔的时空,以游遍尘世、尝尽冷暖。这似乎正是县尉要告诉少年李白的道理,学习神仙道不是为了逃避俗世,更不是为了羽化登仙,反而是更好的在市井中,参透世间种种。
我想起穆旦的长篇诗歌《五月》中最后写道,“他们梦见铁拐李,丑陋乞丐是仙人,游遍天下厌尘世,一飞飞上九层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各显神通的仙人,在尘世往往却是落魄形象。因为尘世才是“道”的本源,如果能在人间世品尝一切、忍受一切、看透一切,那么在何处不是悟道升仙呢?
我当时很喜欢《大唐李白》这本书,看得入迷。倒不是因为李白,也不为神仙道,却是因书中“勤谨无过,愉悦旷达”的县尉姚远。
李白初遇姚远是在昌明县衙。昌明是一个六等紧县,按照官制在县令之下配有两名主管诉讼的县尉。李白因持刀伤人,被县尉崔冉借端向原被告双方索诈,气得李白想捅死这县尉逃亡。到了笔录阶段他却遇到了另一名县尉姚远,姚远发现原被告双方挤眉弄眼没啥深仇大怨后,便做了个和事佬,息事宁人。可是李白被打发回家后,又不断遭到县尉崔冉的讹诈传唤,不胜其烦,于是他又想着一刀结果了崔县尉,却在河边再次遇到了姚远……每年终吏部对姚远的考核评价总是:勤谨无过,愉悦旷达。在我看来,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八个字。
我觉得不论是给李白讲费长房的故事,还是在诉讼中当和事佬的姚远,都是真正践行着儒道教义的信徒。孔子曰:“听讼,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这是古代刑侦水平低下的无奈之选。既然无法以技术手段判定事实,那么就让有罪之人忏悔,使隐瞒实情的人无法在公堂上花言巧语。
书中姚远年少中举入仕,后来再无升迁。他每天上午处理公堂之事,午后便在河边散步,独自思索至日落归。数年后,当年索诈李白的县尉早已升迁。李白随刺史一行从山中出来当天,正好碰到平调别处的姚远。李白回首过往,突然意识到,姚远才是他心中真正的五色神仙尉。
那天晚上为何跟朋友讲起壶中天地的故事,缘由我已经忘了。因为当我发现这个故事的真实含义后,我突然觉得一切迷惑似乎都已解开了。
2020-09-08
00:00:00:0151840402壶中天地
——读《大唐李白·少年游》有感
丁思琦/enpproperty-->2020-09-08
00:00:00:015184040c1518404.html2壶中天地
——读《大唐李白·少年游》有感
丁思琦/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