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那些岁月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为写这篇小文,我专程采访了攸县皇图岭镇高枧村抗美援朝老兵丁光宗。老人喜欢怀旧,一听我的来意,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虽然70年过去了,但一切都记忆犹新。下面是丁光宗老人抗美援朝的口述历史。

我是1951年入伍的,那年18岁,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39师417团3营3排7班的一名战士。11月底一个深夜,大部队悄悄地渡过鸭绿江,为躲避敌机轰炸,昼伏夜行,经过二十多个晚上的急行军,来到朝鲜临津江畔,在一座险陡的大山上挖战壕、地道。大雪封山,滴水成冰,土块被冻得比石头还硬。握着钢钎、铁锤、十字镐,日夜苦干。手、脚的皮肤被冻裂,开着娃娃嘴样的皲口子,渗着星星点点的血。由于敌机封锁,部队的给养供不上,其间一个多月无菜下饭,扒拉一口米饭,吮一粒盐,渴了就抓把雪。因缺乏营养,大部分官兵视力下降。后来补充营养,只十几天,就完全恢复。

三个多月后,美军扑过来了,进入了激烈的战斗。部队命令打近战,两个班轮流上火线,每人配发手榴弹10枚、步枪子弹50发、冲锋枪弹140发、机枪弹35发。还在战壕前沿30米处,用木棍、或石块做下标记。敌人大炮、飞机一阵狂轰滥炸后,即分多路队形,嗷嗷地叫喊着发起冲锋。我们开始以步枪射击,不慌不忙地打出稀稀疏疏的枪弹,麻痹、诱惑敌人;待敌人冲入标记处,冲锋枪、机枪、手榴弹一齐上,尽量做到弹无虚发。阵地前,一排排敌人倒下去,尸体上垒着尸体。弹药用尽后,我们马上换上另一班战士,扛着枪支弹药,进入阵地。

一个多月的临津江保卫战,双方伤亡严重。我417团1700余人参战,只剩下500余人,其中,一营70余人,二营90余人,三营伤亡小些,剩380人左右。战后总结经验教训,地道、战壕太密集,在敌人地毯式的轰炸下容易造成伤亡。重新部署后,连、排、班之间都拉远了距离,互相配合作战。地洞、战壕分散,阵地范围扩大了,敌人不易用炮弹全覆盖。

一天晚上,敌人一挺机枪不停地朝我方扫射,连长见我个头矮小,较好隐蔽,人又机灵,便派我去侦察情况。临行前,连长将一件战利品——缴获美军的一顶钢盔,戴在我头上,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我们等候你的好消息。

机枪前面是一片长着龙牙草的沼泽地。龙牙草是最好的掩护物,但枝枝叶叶间长着的勾勾刺,比针尖还锋利。我从沼泽地间的龙牙草丛中匍匐前行,衣服被撕挂得丝丝绺绺的,那勾勾刺扎在肉里似刀子割般痛。再痛也得咬着牙,被敌人发现,就全完了。子弹在头顶上呼啸着,突然“当啷”一响,一颗子弹划过钢盔。我心里一惊:个人的性命事小,完不成任务可对不起连长的信任,也对不起祖国和人民。定下神,又慢慢往机枪的射击点爬过去。

离机枪六七米远时,只见精心架设在坑道上的机枪,忽左忽右,轮番扫射,却不见枪手。借着机枪扫射的火光,定睛一瞅,一个龟孙子仰脸躺在战壕里,好安逸呵,一根绳子拴着机枪的击发机,另一端系在脚腕上。他漫不经心地蹬蹬腿,机枪便“哒哒哒”地扫射着。胡乱地射击一阵子,便跷起另一只脚板,推一推,或勾一下机枪后托,稍稍移动一下方位,又一阵没有目标的乱射。我马上爬回来报告班长。班长立即和我摸过去,悄悄地跳入敌人的战壕,将这混蛋五花大绑,飞速押送到连部,从他口里得到了许多情报。战后评功,给我记了二等功一次。

1952年底,我417团奉命调往西海岸,在一处名叫马六山的地方驻防,这是为阻止美军登陆的战斗准备。这时,已运来许多从美军缴获的和苏联援助的新式武器。步枪、冲锋枪、机枪,都是打连发和自动退弹壳的,替代了原有的老三八式。我们拿着这些洋玩意儿,紧张地学习、操练,摩拳擦掌,牙齿咬得格格响,天天盼望着打仗。大半年过去了,一直没碰上战斗了,成天蹲在地道里,感觉太窝囊了。到1953年盛夏,得到了已签订停战协议的消息。

2020-12-13

00:00:00:0刘正平152763802那些

岁月/enpproperty-->2020-12-13

00:00:00:0刘正平15276380c1527638.html2那些

岁月/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