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通讯员/黎婕妤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血管外科手术被视作外科手术中的“金字塔”,因为毫厘之差,生死在转瞬之间。
从医20余年,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外科第一主任曾祥军早已习惯这种心惊肉跳的工作节奏。完成湖南省首例全胸腔镜心脏手术、完成株洲首例自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这些年,作为一名心尖上的舞者,他用持之以恒的匠心和仁心,为无数患者解决“心病”,帮他们重燃生命的希望。
参与各类心血管外科手术8000余例
有人说,心血管外科医生是在心尖上跳舞,通过以下这组数据,你或许能窥见一二。
每个人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拳头的大小差不多,而心脏的血管直径只有1.5毫米,相当于铅笔芯直径的一半。在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心脏外科手术医生要切开1.5毫米的血管进行手术,且手术缝合所用的线是头发丝直径的1/5。
在毫厘之间搭救生命,对曾祥军而言,并非难事,而这份自信源于他的丰富履历。
今年48岁的曾祥军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攻读博士期间曾师承国内著名的心血管外科专家朱晓东院士。2017年,作为株洲引进的高层次人次,曾祥军“空降”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成为该院副院长兼心血管外科第一主任。
来株洲前,他已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工作18年,曾创建中南地区唯一的心脏外科胸腔镜中心,开展了中南地区第一例全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第一例全胸腔镜下迷宫术等,并参与各类心脏手术8000余例。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用英文发表了全球第一篇关于室间隔缺损封堵的文章。
曾完成全省首例全胸腔镜心外科微创手术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曾祥军一直在琢磨如何让病人创伤更小、更美观、恢复更快。经过潜心钻研,他决定将全胸腔镜下心脏微创手术技术引入株洲。
“胸腔镜下心脏外科手术只需开3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将胸腔镜送入心脏,通过微小的医用摄像镜头,心脏内的情况清晰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医生就可为患者迅速补心。”曾祥军将这种手术方法形象地比喻为“钥匙孔”心脏外科微创手术。
2017年7月11日,曾祥军用此技术为一名31岁女子成功补心,这也成为我省首例全胸腔镜下心外科微创手术。
事实上,在风险重重的心血管外科手术中,曾祥军和他的团队披荆斩棘,创造了一项又一项记录。
2017年6月8日,64岁的王师傅突发心肌梗死,被家人立即送往醴陵当地医院。他被查出冠状动脉多处病变,有的甚至已经闭塞,无法进行介入支架治疗,又被紧急转入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患者需立刻进行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可他的心脏极其脆弱,血管闭塞,加之他曾使用了抗凝药,手术过程中一旦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不做手术,患者肯定性命不保。做手术,还有一线生机。”曾祥军当机立断,给患者争取最后的生机,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做好各种预案后,在多科室的共同配合下,曾祥军主刀,顺利完成了这台手术,这也成为株洲首例自主完成的急诊冠脉搭桥手术。
“谢谢你们把我从鬼门关外拉了回来。”出院时,王师傅拉着曾祥军的手连连道谢。
为主动脉夹层患者“排雷”
从医20余年,曾祥军几乎每天都在与死神较量。
在心血管外科疾病中,最为凶险的莫过于急性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被撕裂,血液经破口进入到血管壁的中层,形成一个夹层,这时,血管壁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外膜,在主动脉血流的高压冲击下,一旦破裂就会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患者的生死就在瞬间。
今年5月的一个晚上,36岁的孙师傅因胸部突然剧烈疼痛送进了医院。
“很像急性主动脉夹层!”见状,正在值班的曾祥军不由得心中一沉。紧接着的增强CT结果证实了他的判断,患者出现了主动脉夹层且夹层有破口。
生死时速,争分夺秒,深夜时分,别人酣睡之时,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却在上演一场生命接力赛。
患者被迅速推进手术室。先开胸心包切开,吸出大量血性积痰,解除心包填塞。随后游离大血管各分支,建立体外循环……
“手术中,每一处破口都要内外缝合上百针,一旦有一针出现漏血,患者就会面临死亡威胁。”曾祥军清楚地记得,这台手术耗时近4个小时,下了手术台后,他的衣服都汗湿了。而让他感到欣慰的是,面对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救援,他的团队非常给力。
“一台心脏手术至少要三四个小时,团队合作十分重要,麻醉团队、体外循环团队、独立的术后监护团队缺一不可。”曾祥军说,当一家医院能救治急性主动脉夹层等危急重症时,足以说明该院的心外团队技术已经达到省内先进、甚至是国家领先水平。
2020-08-11
00:00:00:0151548302曾祥军:
心尖上的舞者
毫厘间搭救生命/enpproperty-->2020-08-11
00:00:00:015154830c1515483.html2曾祥军:
心尖上的舞者
毫厘间搭救生命/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