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统志》载,明洪武三年(1370)攸县为湖南省14个产铁县之一。以此推算,攸县炼铁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至崇祯年间(约1628),有湖北师傅在鸾山、漕泊、银坑、凉江开办铁厂。那时是甑炉炼铁,甑炉如蒸饭用的大木甑状,体积小,易于搬动,但炼出的毛铁产量低,质量差,销路不好而停办。
清光绪三年(1877),江西临川商人傅胡子(号南轩)从江西袁州(江西宜春)府请来炼铁技师在攸县分水坳(攸茶交界处)新办铁厂,改冲天炉为标炉,炼出优质生板铁。稍后,湘乡人萧敦泰也来攸炼铁,接踵而来的还有衡阳、邵阳、湘潭等地的客商来攸办厂。至光绪十二年(1886),全县有小铁厂20余家。
生板铁,即标炉炼铁。标炉3米多高,里层(炉芯)用青砖砌成,周围抖一米厚的黄泥,外围用木料密密竖立加箍固紧黄泥层。做成后的标炉约9平方米见方大。炉顶与料场相平,料场架天桥从炉顶下料。铁水缸约33厘米深,在炉底处留一个约10—12厘米直径的圆口子的出铁水、炉渣,口子为敞开式,铁水、炉渣一齐出,炉渣浮在铁水上层自然飘散。在铁水口上方留进风口,进风燃烧木炭熔化铁矿。每座炉两只风箱,交替推拉,有的用水轮机带动,有的用人力拉扯。风箱桶用大圆树全木挖成,里面可钻进人,箱桶里面打上腊,扯风盘约7厘米厚,盘周边用鸡毛包缠,既滑又牢。炼铁的原燃料是铁矿石和木炭,下料的配比是1∶2,即100公斤铁矿石、200公斤木炭,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下层木炭,上层矿石。铁矿石用人工碎成25厘米大一坨,木炭用人工碎成10厘米左右长,这样下的料,间隙小,升温高,易熔化。炼铁料用人挑着上天桥从炉顶口下。生产时,每个班炉顶2人、炉前2人、拉风箱4人、杂工1人,料不停地下,风不停地进,铁水连续地出。一般每小时出一次铁水,日产生板铁1500公斤左右。至1949年,攸县有15家私营厂子生产生板铁。
这些炼铁厂都有两种炼铁炉,一是如上所述炼生板铁的标炉。因生板铁含硫较高,脆而易断裂,不能用来制作工农具和铸造,所以,还有另一种炒炉炼饼铁(又称熟铁)。
攸饼铁,即炒炉炼铁。炒炉如民间的高柴火灶状,内缸也是用青砖砌成,外方里拱型,拱壳抖泥保热,外围用青砖加固。砌成后,约1米高、2米宽,见方2平方米大。正前方留一个约一米宽、80厘米高的口子炒铁。原燃料是木炭加生板铁,两个人力拉的风箱进风。生产时,不间断地向炉缸内添加木炭和生板铁。生板铁用人工捶碎成小块,木炭用人工碎成约15厘米长。工人有拉风箱的、加料的、掌篙子的、掌钳子的、打板锤的。炒炼时掌篙工用一根2米多长的硬木篙子(因木不粘铁)不时地在炉缸里翻动,木篙烧短了又换。当生板铁炼成八成熟(可相互粘合在一起但不熔成铁水)时,由掌篙工用木篙子扒成一小坨到炉前,再由掌钳工夹出来加工。掌钳工把小铁坨夹到铁砧上,让左右各一名打锤工去敲打。钳工不停地翻动,锤工不停地敲打,打成13厘米长左右的小长方型一坨。每座炒炉有两个铁砧加工。成饼时,专人过称,按25公斤(约30坨)一饼,用圆铁箍捆成,中间的间隙用大小木头尖实。然后用人挑到仓库,销售时以饼计算数量。
攸饼铁向外销售,统称“攸饼铁”。其实,在内各厂都打出自己的牌号。有点名气的是傅胡子江西帮的“源远长”,还有湘乡帮的“萧敦泰”、衡阳帮的“何万和”。当时主要是这三种牌号在省内外享有很高的信誉。至1950年,攸县的11家私营铁厂生产饼铁,年产量1027.6吨,其中鉎记、群和、湘记铁厂的年产量在百吨以上。
为了拓展生产,提高效益,资方用奖励的办法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年终盈利,经理等人可从企业总盈利中提取12%的红利。对工人实行“打红”制度,按标炉的日产量1200公斤计,每增产120公斤为1个“红”,增产到2400公斤时打上20个“红”,老板奖给工人铁1饼,计25公斤。
1951年和1952年,相继建成地方国营攸县人民炼铁厂和东边铁厂,攸县的炼铁由标炉(称土法炉)向高炉(称西法炉)生产转变,国营铁厂和私营铁厂在设备上、技术上都有很大改进,部分机械设备代替了手工操作。实行改出铁口敞开式吹炼为闭口式吹炼,改冷风炼铁为热风炼铁,改耐火风咀为钢风咀,改1个进风口为围炉风管3个风口进风,改人力鼓风为水动力和机械动力鼓风,改人工碎矿为碎石机破碎,而且直接生产灰口生铁,从此“攸饼铁”逐年减少。1954年,攸县的铸造生铁年产量1521吨。20世纪60年代以后“攸饼铁”生产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记忆。
2020-07-25
00:00:00:0151386002攸县炼铁小史/enpproperty-->2020-07-25
00:00:00:015138600c1513860.html2攸县炼铁小史/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