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门上的哈达

2022年01月20日 10阅读 来源:株洲日报
我家住在湘江边上的高楼,从阳台上就可以眺望远处的蓝天白云和缓缓向北流动的湘江之水。闲来无事的时候,约上三五好友,煮茶赏景,谈古论今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客厅通往阳台是四扇大玻璃门,中间两扇是可以推拉的,门把上分别拴着两条天蓝色的哈达,看起来有些陈旧,又遮挡视线。上一个周末,我在家里搞卫生,跟孩子他爸老徐说,把它们扔了吧,挂在这里也不好看,已经放两年了。

“别,不能扔了。”我的行动立刻遭到老徐强烈反对。他一脸严肃地说:“别动我的东西!”“留着干啥啊!又不是什么稀罕物。”我摘下来拿到他面前,告诉他,哈达已旧了,这个绸布的质量也不咋的,四周的边边都开线了,绕来绕去的打结。

他看都不看我,忙着手里的活计,仍固执地说:“你别管,我要留着,这是内蒙古的东西,它是内蒙古的象征。”

内蒙古的象征?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辽阔的大草原,马头琴,万马奔驰的画面。

自从我们唯一的女儿,嫁到了遥远的内蒙古包头达茂旗,我们便跟内蒙古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对内蒙古的文化和习俗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

这两条哈达就是在两年前,孩子结婚时,湖南亲友团去送亲时,在蒙古包的宴席上留下的。

热情好客的亲家为招待湖南去的一帮朋友,为孩子们准备了隆重的中西式婚礼仪式。先在呼和浩特的酒店里,根据孩子们的意愿,举行了场内、场外的西式婚礼。又根据当地的习惯,又安排了内蒙古式的酒宴。

内蒙古有一个风俗习惯,接待远方的朋友,办大事等,必定是大口吃羊肉、用银碗大口喝酒、献哈达、载歌载舞,场面非常热闹盛大。

那一天,圆形白色的大帐篷里,安排了五张大圆桌,亲友们被热情好客的东家邀请进帐。帐篷门口准备了烤全羊,还有一位拉琴的师傅准备就绪。

亲家公司负责接待工作的经理,是一位落落大方、声音优美的短发姑娘,拿着大话筒招呼大家就座。她宣布,按内蒙古的习俗,先请最尊贵的客人开启就餐仪式,我和老徐被请出来,我们也邀请亲家一起走到餐台边,接过他们递过来的小刀,在烤熟的羊背上郑重划了一个小“十”字。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开启了就餐的序幕。当我们重回到餐桌,主持节目的美女就开始了第一轮的敬酒和唱歌。嘹亮的歌声飞扬在空中,朋友们和着节奏,轻轻打着拍子。

这时,有人准备了蓝色的哈达和大银碗,到客人面前,先献上哈达,接着端给你一个盛满了高粱酒的银碗,歌没唱完,酒别急着喝,喝了可是要受罚的……

亲家告诉我们,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向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

四年前,当女儿从英国硕士毕业留学归来时,跟我们说,她在留学的同学中,找了一位籍贯是内蒙古包头市的对象。我当时就跟她开玩笑,可别赶着一群羊来我家提亲了。女儿说:“妈妈,跟你说真的呢!”

女儿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从小住在山清水秀的南方,我们这里树木葱茏,空气潮湿,四季分明。我们习惯了自己的生存环境,青山绿水,美丽的湘江是养育我们的母亲河。而内蒙在祖国的北方,冬天极冷,据说可以达到零下30多度,且平常空气干燥,紫外线强。

北方人性格豪放粗犷,南方人则性格内敛细腻。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碰撞,会不会有冲突呢?

我们只有这么一个女儿,此一去万水千山,路途遥远。我想起了历史上文成公主的故事,据说那时候进藏成婚行走了三年,两千多公里遥远的路程,让我们担心多过忧虑。

何况,现在的九零后大多都是独生家庭的孩子。作为父母,谁不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呢?

我们心里嘀咕,想提出反对意见。可是,经过高等教育,已经成年了的孩子,自有她的想法和打算。作为新时代的家长,我们无法替他们做主,对孩子只有建议权。爱屋及乌,孩子大了,不如选择放手和祝福,尊重他们的选择。

两年后,顺理成章,按双方约定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办完喜宴后,孩子们仍然飞往北京工作,我们也回了老家湖南。一别千里,大家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活。从此以后,老徐的汽车里,换了一大把的碟片,回荡在汽车里的音乐一律都是浑厚悠扬的女中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此后,因为一份亲情,因为一份牵挂,更因为一份思念,北京——湖南——内蒙古,形成了一个温暖的亲情圈。睹物思人,遥远的大草原变得更加亲切。

这时,我想,我懂了。对一个不善表达的父亲来说,玻璃门上的哈达,它不仅仅是一条哈达,它是连接亲情的纽带,它更是承载着一个父亲对远嫁女儿的思念。

2020-01-05

00:00:00:0黄静萍149496702门上的哈达/enpproperty-->2020-01-05

00:00:00:0黄静萍14949670c1494967.html2门上的哈达/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