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通讯员/唐浩
陈启游
株洲日报讯
10月14日,在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身体一天天好转的董亮(化名)面露笑容。就在14天前,他突患暴发性心肌炎。危急时刻,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超声科、CCU医护团队、肾内科等科室展开多学科合作,为其实施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这是我市首个自主实施的ECMO案例。
男子突发暴发性心肌炎,命悬一线
今年24岁的董亮家住芦淞区白关镇,是一名出租车司机。20多天前,他出现了胸闷、气促、呕吐等症状。10月1日上午,因症状逐渐加重,他被家人送入市中心医院。
刚入院不久,董亮便出现了严重的休克及酸中毒症状,四肢冰凉、缺氧发绀,心率一度达到160次/分。经检查,他被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
据悉,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十分凶险的心脏疾病,其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患者一般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等,容易被忽视,但死亡率高达90%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患者在短时间内便会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因病情严重,董亮被迅速送入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
予以IABP、床旁血滤、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治疗……医生娴熟而冷静地采取着一系列抢救措施。
10分钟、20分钟、30分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可患者的情况仍在恶化,已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酸中毒等现象,目前的治疗措施作用不大。
采用ECMO,为患者建立“人工心肺”
如何将董亮从死亡线上拉回来?10月2日,市中心医院组织全院大会诊,经多学科讨论,专家组决定:上ECMO,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并创造有利条件。事实上,这是市中心医院自主实施的首例ECMO,填补了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何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李文灿介绍,这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的方式,它将患者体内血液通过血泵引出体外,经过体外的膜肺和血泵再输回体内。该技术能使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其基本结构包括血管内插管、连接管、动力泵、氧合器、供氧管、监测系统。其中,动力泵相当于“人工心脏”,而氧合器相当于“人工肺”。
“它的技术门槛非常高,需要多个团队的协作,而且术后管理非常复杂且关键,代表一家医院、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李文灿说。
10月2日下午,在心胸外科ECMO小组、超声科、CCU医护团队、肾内科的通力合作下,医生成功为董亮建立了ECMO。很快,鲜红的血液在机器里氧合之后,顺着管道慢慢流进他的身体。
医护人员坚守90小时,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尽管有了一线生机,各专家团队却依旧不敢有丝毫放松。
“治疗期间,患者先后出现了肝、肾、肠道、心脏等5个系统的衰竭,若非采用了ECMO技术,其死亡率几乎达到100%。”李文灿介绍,为此,他们对患者进行24小时制的特级护理,并对每小时的血气结果、IABP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ECMO参数、ACT测定值等进行实时报告,针对新情况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近90个小时的奋战,董亮的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各项生命体征逐渐好转。
10月6日上午,医生为董亮撤离了ECMO。3天后,他的呼吸机被撤下。
“多亏了你们,将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为我点燃了生的希望。”清醒后,董亮向那些奋战多日的医护人员连连道谢。
2019-10-15
00:00:00:0我市首例自主ECMO成功实施148735502用“人工心肺”,救回24岁小伙子/enpproperty-->2019-10-15
00:00:00:0我市首例自主ECMO成功实施14873550c1487355.html2用“人工心肺”,救回24岁小伙子/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